第二章 大屠殺(1)
第二章大屠殺
“死是不存在的。它什麼都不是,對於死,甚至連理解都不可能,而生命是可以理解的,它有着自己的法則。這就是說,凡是好的東西都是不會死的,而且它的生命力將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日趨強大。”
--亞米契斯
1
這一章關於二戰,關於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屠殺。但是,這個故事並不僅限於德國納粹或者猶太人。當這些事情都成了歷史,等你回過頭再來看的時候,你以為自己只是個局外人、旁觀者嗎?密室里等死的遭遇,可能對今天的你來說很特殊也很陌生,但是,死時年僅15歲的安妮·弗蘭克,在她的日記里留下的,只有小小的驚慌,而更多的是她如何讀書、如何與姐姐拌嘴、如何與男孩彼得偷偷說些體己話……
她不是不相信死,相反,她和密室里的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活在死亡的陰影下,“想到有個完全陌生的人會識破我們這個美好的藏身之處,我幾乎昏倒”。雖然,“我看見世界正在被變成一片荒野,我聽見雷聲正在接近。可是,我仰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
如果你清楚安妮寫下這段話時所處的環境,大概就不會認為那樣“等死”於你是陌生的,因為少女日記@里的驚恐和憧憬,也是你的“心裏話”,因為在生死面前,你我是一樣的。
1933年到1944年間,希特拉指揮着德國納粹軍隊,對猶太人展開了一場大屠殺。1942年7月,德國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跟隨家人到荷蘭避難,躲在阿姆斯特丹一幢房子的密室里。這幢房子位於普林森葛拉赫特街263號,是歐培達(OpektaWorks)果膠批發公司的辦公樓,而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克正是這家公司的總經理。
除了弗蘭克一家,即安妮、她的父母和姐姐瑪格之外,還有佩爾斯一家,赫曼·凡·佩爾斯是安妮父親奧托·弗蘭克的生意夥伴,也是好友。1942年8月,他帶着妻兒也躲進了這小小密室里。同年11月,又來了一個新房客,阿爾弗列德·杜瑟爾,是個牙醫。以上就是密室里的全部8位成員。他們分別住在這幢房子的三樓與四樓,以書櫃擋住出入口以避人耳目,過着隱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