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2)

出海(2)

這件事記載於清康熙年間泉州人江日升所著的筆記小說《台灣外記》之中。都知道小說可以虛構,可以將一點捕風捉影的事實誇張或者改頭換面,但時間已經抹去了很多紋路,時間讓人們的眼光變得寬容或者迷糊,於是後人還是很願意將書中內容廣泛地當史實加以引用。

但真正的史實又是怎樣的面目?它的眉、它的眼如何飄忽閃動?沒有答案,一切都已經深鎖在歲月的煙霧中,而無法明辨了。

台灣北港(早期叫做“笨港”)至今仍醒目地佇立着一塊“顏思齊登陸之地”大石碑。(IMG_3946乾隆時期之笨港(源自《北港鎮志》))

史學界通常卻更傾向於另一種說法:天啟四年(1624年),那個叫鄭芝龍的年輕人,並非與顏思齊一起因造反之事敗露而逃離長崎,而是被僑居長崎的大海商李旦所派,動身去澎湖,替佔據那裏的荷蘭人當翻譯。他動身的時間也並非農曆六月,而是那年的一月。(IMG_3949顏思登陸紀念碑(源自《北港鎮志》))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鄭芝龍天啟四年(1624年)離開日本,其實是由李旦所派赴笨港與顏思齊交易。時間有點遠了,許多真相都已經被歷史煙霧隱藏,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讓今天的我們無能為力。

顏思齊可能在天啟元年(1621年)就已經在台灣笨港登陸了,然後開始從對岸的漳州泉州兩地陸續招收了3000多個漢人,開始了拓荒墾地。

今天台灣省嘉義縣水林鄉的顏厝寮,被認為曾是顏思齊的主寨。當年聚在這裏的全是來自漳州的顏姓鄉親,村子因此得名。除顏厝寮以外,那些從大陸招來的墾民還相繼分成左寨、右寨、先鋒寨、后寨、肖船寨、海防寨、撫番寨、糧草寨、北寨等,總共十寨,併發給耕牛和農具,開始了漢人在台灣最早的開荒拓墾。而同時,海上貿易也持續展開。這其實是顏思齊的老本行了,早在日本時,他正是在這個行當上風裏來雨里去地辛苦搏殺而漸漸富足起來的。

台灣省嘉義縣新港鄉媽祖宮前的思齊閣和懷笨樓,是後人為懷念顏思齊所建。300多年過去,“開台王”、“第一位開拓台灣的先鋒”這樣的桂冠仍然歸屬於他。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天啟元年(1621年)顏思齊赴台,其實正是李旦在背後策動主導的結果,李旦不僅出錢出力,第二年還把自己的兒子李國助也送抵台灣。日本學者一度認為李旦與顏思齊經歷相似,可能是同一人,而中國學者則更傾向於認為兩人除了有經濟往來之外,其餘的互不相干,李旦是^H小說同安人,而顏思齊是漳州海澄人。

歷史不忍細看,愈看竟愈紛擾雜亂。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過台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過台灣
上一章下一章

出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