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號(5)

墾號(5)

彷彿是為了應和,那年廈門南普陀寺內也立了一排御制碑,共有8塊,碑文為乾隆皇帝親自撰寫,詳細載述了平息林爽文起義的經過。原先,碑立於南普陀南門前面,每塊碑都以贔屓為底座,上面覆蓋黃瓦碑亭,甚為壯觀。

與此相比,朱一貴起義事件的平息就顯得幾分黯淡,沒有這麼招搖地樹碑給誰立傳。倒是客家人在朱一貴事件中意外獲取了一個翻身的機會,成為一個贏家。

當時,聚居在高屏溪沿岸的客家人組織成鄉勇,以居住地為單位,分成中堆、前堆、后堆、左堆、右堆以及先鋒堆共6堆拚死保鄉,並協助清軍平亂。此組織後來繁衍為團練,6堆也漸漸轉化為地域的稱呼,中堆位於現今的屏東縣竹田鄉,前堆包含長治、麟洛兩鄉,后堆則在內埔鄉境,左堆包括最南的新埤、佳冬,右堆為高樹及高雄縣的美濃鎮,屏東的萬巒位於這些堆的大後方,鄉勇大都被徵調為先鋒部隊,故稱先鋒堆。客家人此次的效力,令朝廷很受用,也因此發現客家人並非之前擔心的那麼桀驁不馴,反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所立的那條不許廣東人渡台的禁令,確實有不妥之處,於是開始放寬粵籍人遷台的限制。那以後,不僅嘉應州屬各縣,就是潮州、惠州二^H小說府所屬的各縣,也均有不少客家人陸續遷台。

桃園新屋鄉有一座端莊古厝,已經有150多年歷史了。有意思的是,房子的主人有一個奇怪的根本不在百家姓之列的姓氏,叫“范姜”。清初時,廣東海豐人范集景娶雷氏為妻,生下一子範文質。不久范集景病逝,雷氏再嫁姜姓夫婿。繼父對範文質極好,範文質結婚後生下五子,為報答繼父養育之恩,將自己的兒子全部取姓“范姜”。乾隆元年(1736年),范姜五兄弟相繼赴台,在桃園落腳,開墾土地,繁衍子孫,這個獨一無二的姓氏就一直延續下來。咸豐三年(1853年),已經資財雄厚的范姜家族在這裏建新房,俗稱“起新厝”或“起新屋”。因為房子規模宏大,氣派不凡,漸漸“新屋”就成了這裏的地名。

鹿港三山國王廟是全台保存最完整的潮式建築,其建造年代一說是雍正七年(1729年),另有一說是乾隆七年(1742年),但它是由廣東籍知縣率潮州客家人集資捐建的,卻沒有任何異議。據說當年建廟,所有磚木均從潮州用船運來,而工匠也是從潮州聘請。與閩南建築多以紅瓦覆頂不同,潮式建築覆以烏瓦,並且雕樑畫棟剪貼十分細緻,正脊裝飾艷而不俗,上揚捲曲的燕尾纖巧秀麗,木雕更是精美傳神,而這些獅座、花鳥、魚蟹也各有寓意。(鹿港三山國王廟小注,圖片)

廟裏供奉的是客家人的神明三山國王。傳說南宋最後的王朝在元兵的追逼下從福州撤退後,小皇帝趙昺顛沛至廣東。前有大河,後有追兵,萬分危急之下,突然三員大將率萬餘名天兵臨空而降,殺退元兵,救下趙昺。趙昺感念三員大將護駕有功,細問之下,才知他們是當地君山、明山、獨山這三座山的山神化身,於是便賜封其為“三山國王”。(趙昺小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過台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過台灣
上一章下一章

墾號(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