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號(3)
那一時期,另一個林姓漳州人在台北平原上也開始了含辛墾拓,他就是從白石堡莆山來的林應寅。白石堡莆山今屬漳州龍海市角美鎮埔美村,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林應寅在已經相當興旺的新莊落戶。
但林家的發達不是因為林應寅,而是在其兒子林平侯手上。(林平侯小注)
林平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才從老家赴台,那年只有15歲。最初他進入一個叫鄭谷的米商店裏當夥計,數年後有了一點積蓄,也做起米的生意,接着又與人合辦鹽務,腰包漸豐。道光十一年(1831年),為避漳泉械鬥,林平侯舉家遷往大嵙崁,即今天的大溪鎮,在這一帶大量購置土地,招募佃農,墾田鑿圳,每年可收稻穀數萬石之多,成為當時的大租戶。
位於淡水與噶瑪蘭廳交界處的古嶺由於山高林密,行走不便,受吳沙之邀,道光三年(1823年),林平侯出資在此打通了一條道路,咸豐年間又再度出資拓修。此時他的地產已經從淡水擴至噶瑪蘭了,並在那裏設有租館,路的開通,既便於兩地墾戶的往來,也使林家在噶瑪蘭進一步擴大田產得以實現。半山腰上那塊“雄鎮蠻煙”石碑,不是在林平侯時代出現的,而是過了幾十年,到同治六年(1867年)時,由台灣總兵劉明燈所書。路雖然通了,但這一帶卻傳說常有山魔驅出大霧,致使路人經過時,常不辨方向,誤入歧途,於是劉明燈在一塊石頭上寫下字,用以鎮住山魔。而古嶺頂隘口處有一塊虎字石碑,則是劉明燈用滿山遍野的芒花為筆寫下的,然後命屬下刻到這塊巨石上,要鎮的不是山魔,而是兇狠的山風。
林氏義莊在漳州龍海角美鎮,它是林平侯在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時,回到老家興建的,其目的就是要對家鄉的貧寒之人施賑,以溫飽為主,兼贍婚喪。義莊初創時,就設立了基金,將淡水近500畝水田充為義莊的義田,年^H小說收1600石租谷,運回老家村裡,供給同宗的貧苦之人,比如男的每年冬至時發給棉布3丈,女的每年立春時發給給棉花3斤,令其自紡織;娶媳婦的,給銀200兩,嫁女的給銀10兩。
咸豐三年(1853年),林氏一家又遷到族人聚居的板橋,而此時,林平侯已經去世9年,龐大的家業由他5個兒子繼承。林國棟、林國仁、林國華、林國英、林國芳,按照“飲水本思源”的古訓,這五兄弟依次取飲記、水記、本記、思記、源記5個家號。其中本記林國華和源記林國芳是嫡出,道光二十七年(1877年)兩兄弟在板橋合力建造了“弼益館”,成為林本源宅的基礎。以後,林國華之子林維讓、林維源先後在這裏建造了三落舊大厝、五落新大厝和花園別墅三大部分,形成了規模浩大的板橋林庭園。由於庭園為“本記”和“源記”兩家所建,故合稱為“林本源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