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平台(9)

施琅平台(9)

據說澎湖大捷后,他也不是束手無策,而是派飛騎日夜兼程奔往北京報喜。不料緊趕慢趕,還是比施琅的信使遲了兩日抵京。沒他戲了,展閱來自前線的捷報,龍顏早為施琅大悅過了,慷慨把一個“靖海侯”晉封過去,而且還“世襲罔替”,讓施琅擁有空前的極榮盛寵。而他姚聖啟,卻一無所獲,獲得的僅是廟堂江湖上明裡暗裏的種種議論。

十一月三十日,即施琅回到大陸的第三天,姚啟聖在福州總督府里逝去,終年59歲。大學士李光地在《榕村語錄》中說到姚啟聖時,使用了這樣的描述:“不數月,遂氣忿疽發背而死。^H小說”

22天後,施琅向康熙上呈了一個摺子——《恭陳台灣棄留疏》。其觀點其實與姚啟聖的《為輿圖既廣請立洪遠規模事》是相似的,只是施琅很有耐性,為了能將棄台的弊端與留台的益處說到康熙的心坎上,共用了1800多個字,甚至就日後如何管理台灣也有詳盡建議。

施琅的建議沒有被康熙斥為“虛妄”,也沒有“皆不準”。

施琅去過台灣,以羸老之軀為台灣征戰過,滿朝文武大臣沒有哪一位能夠比他更了解這個島嶼。1684年四月十四日,在是棄是留爭吵了8個月後,康熙皇帝終於下了決心,他接受施琅的觀點,發佈諭旨,將台灣納入大清帝國的版圖之中,設立一府三縣,即台灣府與台灣縣、鳳山縣、諸羅縣,隸屬福建省管轄。閩台合治,這個建議也是施琅在《恭陳台灣棄留疏》這個摺子中最初提出來的。(7.鳳山郡役所圖片)

“平台千古復台千古,鄭氏一人施氏一人”,這是後人題在福建泉州施琅紀念館裏的一副對聯。300多年過後,兩人間的恩恩怨怨其實已被大多數人所遺忘,能夠記住的,是那個風雨飄搖的歲月里,為了將東南海面上的這座島嶼收歸中華,這兩個才情相當、膽略類似的男人,都曾經赴湯蹈火。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過台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過台灣
上一章下一章

施琅平台(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