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一官(1)

鄭一官(1)

二鄭一官

台灣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包括台灣島、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和赤尾嶼等,隔着一個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兩岸最窄處僅130千米。

據說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晚期造山運動開始,台灣海峽地區出現了一個“台灣灘”,這是海峽中的最高處,深度僅20米,但海峽兩岸間許多地區仍然連為一體。到1.9億多年前的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之間,兩岸間發生劇烈的地殼運動,台灣才開始成為陸地。此時,在兩岸間分別出現喜馬拉雅山脈和中央山脈,但是兩岸間還是相連的。白堊紀和古新世時期,也就是在約5400萬年前,水逐漸漫上來,中間成為淺海,開始形成海峽。

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台灣海峽之間曾有一條淺灘,從福建東山島向東偏南延伸,經台灣海峽至澎湖列島,然後再到台南。在1200萬年前,它曾是連接兩岸的橋樑,台灣的早期哺乳動物、早期少數民族及其文化,就是通過它,從祖國大陸的華南地區漸漸東遷入台,直到8500年前它才被海水最後吞沒。1981年,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系林觀得教授在美國世界海平面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第一次提出“東山陸橋”的概念。

1970年,台南縣左鎮菜寮鄉發現了一個20歲左右青年男子的頂骨化石,被稱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中國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

被定為台灣一級文物古迹的圓山遺址,位於基隆河下游的台北盆地,距今已經4000年左右。這裏出土的有段石錛和有肩石斧,也曾在福建和廣東發現過。

《臨海水土志》這本書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書的作者叫沈瑩,三國時期吳國丹陽的太守。黃龍二年(230年)春,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萬名官兵浮海東渡,首航台灣。據說此次台灣之行歷時一年,風高浪涌,礁石林立,好不容易抵達彼岸,最後卻因為疾病流行,水土不服,官兵死傷十之,最後回來時並不是空着雙手,而是將數千名台灣人順便帶到大陸。如此千難萬險的一次行程,回來后總會向人反覆說道。應該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幾十年後,吳國臨海郡太守沈瑩就是根據這些從台灣返回的吳國官兵以及他們帶回來的台灣人所介紹的情況,在264~280年間寫下了《臨海水土志》一書。

那時台灣被稱為“夷洲”。(小註:台灣的名稱由來)

《臨海水土志》中稱,“夷洲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雪霜,草^H小說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別異”,“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過台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過台灣
上一章下一章

鄭一官(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