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能臣(2)
杜如晦是京兆萬年人。他從小就聰明,武德初年擔任秦王府兵曹參軍,不久之後升任陝州總管府長史。房玄齡對李世民說:“秦王府中的官吏都不足掛齒,唯有杜如晦聰明識達,是個王佐之才。如果您只想守成,他毫無用處;但是如果您想經營四方,絕對不能沒有此人。”李世民從此開始重用杜如晦。貞觀初年,杜如晦擔任尚書右僕射,房玄齡擔任尚書左僕射,兩人一同建立了唐朝政府。李世民經常讓房玄齡出謀劃策,讓杜如晦拍板決定,時人稱之為“房謀杜斷”,兩人因此並稱為良相。杜如晦死後,李世民十分悲傷,為他立碑作傳。後來李世民吃瓜時想起了杜如晦,對房玄齡說:“杜如晦和你同心同德輔佐我,可是今日賜瓜只能見到你。”說完流下了眼淚,然後解下了身上的金帶,賞賜給杜如晦的家人。(貞觀政要·卷二任賢第三、大唐世說新語·卷一匡贊第一)
虞世南是會稽餘姚人。貞觀初年,唐太宗引以為上賓,讓他統率文士。虞世南雖然容貌猥瑣,身形懦弱,但是生性忠烈,經常犯顏直諫。唐太宗曾經說虞世南有“五絕”,分別是德行、忠直、博學、辭藻、書翰。虞世南在八十一歲時去世。唐太宗得知他的死訊后十分悲傷,痛哭不止,追贈他為禮部尚書,謚號文懿。(貞觀政要·卷二任賢第三、獨異志·卷下、法書要錄·卷六)
魏徵是巨鹿人。他以前是李建成的部下,李建成死後歸附了李世民。魏徵經常對李世民講古今的道理,闡述治理太平盛世的辦法,李世民也是言聽計從。魏徵死後,李世民討伐遼東失敗,十分悔恨。他嘆息道:“如果魏徵還在的話,我不會做出這種事來。”(大唐世說新語·卷一匡贊第一)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對群臣說:“太平之後必有大亂,大亂之後必有太平。要想安定天下,只能任用賢才。現在你們無法辨別賢才,我也沒有精力去一一甄別,所以我想讓賢才們毛遂自薦,你們認為怎麼樣?”魏徵上奏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想看清楚別人很難,想看清楚自己更難。而且認為自己是賢才的人,往往都是些庸才,所以我認為萬萬不能讓人毛遂自薦。”(貞觀政要·卷三擇官第七)
貞觀十四年(公元637年),侯君集消滅高昌國之後,唐太宗準備在那裏設置郡縣,將其版圖收歸唐朝。魏徵、褚遂良都認為此事不妥,各自上書勸諫。@唐太宗一意孤行,在高昌國故地設置安西都護府,每年往那裏調撥一千多人佈防。到了貞觀十六年(公元639年),西突厥派兵侵入安西都護府轄地。唐太宗對群臣說:“昔日消滅高昌國,魏徵、褚遂良都勸我扶植高昌國君,作為大唐的屏藩。我沒有採納他們的意見,結果招致了今天的禍事。”(貞觀政要·卷九安邊第三十六、魏鄭公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