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黃浦江畔的外鄉人(1)
第一章黃浦江畔的外鄉人
1清貧之家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初年,全國範圍內都由大小軍閥實行封建割據統治。長年累月,戰事頻仍,戰火燃遍九洲大地,民不聊生。大量農民在地租、高利貸、捐稅、戰爭和各種剝削掠奪之下,面臨著活不下去的危機,迫切地要求生路。
那時候,我還沒有出世,為了改變生存狀況,曾祖父母帶着他們的兩個兒子:伯祖父王蘭棠、祖父王恕齋,從鄉下走了出來,租住在湖南省湘鄉縣西城門三眼井巷子的一個院子裏。院子裏住的人很雜@,剃頭的、治跌打損傷的、算命的、染布的、販菜的,撿破爛的,可以說什麼樣的人都有。曾祖父開了一間小小的店鋪,賣一點油鹽、糖果、香煙、白酒、火柴、草紙等南北雜貨,賴以維持全家的日常生活。一家人自食其力,不用端別人的飯碗,無須看別人的臉色,加上曾祖父治家有方,和睦相處,家境雖遠遠談不上寬餘,日子倒也還過得自由自在。
可能是家傳吧,祖父十來歲去店鋪學徒,出師后一直當店員。曾祖父母去世之後,為了儘快自立門戶,祖父很早就結了婚。祖母是一個孤女,九歲時由養母作主,嫁到我們王家做童養媳。由於早婚,祖母生了一大堆孩子,只是生一個死一個,正如人們所說的“只見娘馱肚,不見兒走路”。唯一留下的是他們的第三個孩子——我的父親,是他們的命根子。這條命根子絕對要留住才行,否則,他們這一房無人繼承香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一罪名是擔當不起的。“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讓我的父親順利地長大成人,祖父母想盡了辦法:求神拜佛、拜乾娘、掛長命鎖。藉助神靈的保佑,乾娘的福氣,長命鎖的威風,驅除一切疾病災難,各方邪氣鬼怪不敢傷害自己的兒子。也許,善良的祖父母從來不曾想到,這愚昧的愛心竟是他們若干年後煩惱和痛苦的根源。
祖父當店員時薪水是很低的。常聽祖母“翻古”(湘鄉方言,回憶的意思),那時候,他們將飯煮熟后總是用菜刀把飯劃成兩半,作兩餐吃。菜,以蔬菜為主,好在菜價便宜;穿,是粗布衣裳,也不太貴。只是,當僱工的絕不能失業,一旦被老闆解僱回家,人生最基本的需求——溫飽就成了問題,生存就會受到威脅,甚至有可能餓死。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祖父謹小慎微,本分老實,手腳勤快,因此,老闆們對他往往另眼相看。過去,店鋪有這麼一條規矩,每到年終,老闆要請夥計們吃餐飯。這餐飯酒菜豐盛,老闆的言詞和態度也格外客氣。面對一年中難得的美酒佳肴,店員們的心情並不平靜。表面上強顏歡笑,內心卻憂心忡忡。大家都怕坐首席,如果有誰在那樣熱鬧的酒席上被尊上座,意味着他將被解僱。吃完飯,結清帳,這人可卷好鋪蓋回家——炒了魷魚。祖父從來沒有被尊坐上頭的時候,三口之家的生活還維持得下去。只因祖母連年懷孕、坐月子,儘管孩子大多夭折,也要花去不少錢,所以,難免有青黃不接,靠借債度日的時候,是一戶清貧之家。
常言道“窮人養嬌崽”。據說,父親還只有幾歲的時候,每天早上醒來,不自己起床,躺在床上對祖母大聲吆喝:“媽!拿衣服來,拿襪子來,拿鞋來!”祖母不以為然,認為自己的孩子天真可愛,總是跩着小腳,笑嘻嘻地送到他的手裏。祖父母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盡量讓唯一的寶貝兒子過好一點,吃穿方面,從不虧待。兒子長大了,送他上私塾讀了幾年書。後來,又送他去店裏當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