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瓶梅》看明代的房價(1)
從《金瓶梅》看明代的房價
《金瓶梅》注重寫實,是我國社會現實主義小說的開山之作。《金瓶梅》之前的中國長篇小說,或再現帝王將相的風雲業績,或褒揚草莽英雄的心秉忠義,或描寫仙佛神魔的奇異行徑,這些不尋常的內容顯然遠離了普通大眾的現實生活。而《金瓶梅》寫的完全是市井平民真實的日常生活,誠如清人張竹坡在《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讀法》中所言:“似有一人親曾執筆,在清河縣前,西門家裏。大大小小,前前後後,碟兒碗兒,一一記之,似真有其事,不敢謂操筆伸紙做出來的。”這種對日常生活的細緻描摹,在我國小說史上是沒有先例的。惟其細緻,才更真實更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明史專家吳晗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撰文指出,《金瓶梅》反映了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等等,是一部明末社會史。1956年2月20日在聽取重工業部門工作彙報時同萬里等人的談話中也曾講到:“《水滸傳》是反映當時政治情況的,《金瓶梅》是反映當時經濟情況的,是《紅樓夢》的老祖宗,不可不看。”
《金瓶梅》假託宋朝舊事,實際上展現的是晚明政治和社會的各種面相(書中風土人情也處處表現明代特色,僅看以白銀作為日常貨幣這一點就可看出),是對當時社會與家庭生活的深入剖解。比如對我們目前非常關注的房市,《金瓶梅》裏也有具體的相關記載。我們通過細讀此書,就可以對明朝的房市有個大致的了解。
“住”是人生一件大事,歷朝歷代,住房問題都是人們十分關注的。《金瓶梅》這本書闡述了明代的人們主要靠三種途徑解決住房問題,一是租房,二是典房,三是買房。
《金瓶梅》第一回就說到,原籍山東陽谷縣的武大郎來到山東(今河北)清河縣,以賣炊餅為生。作為流動人口,武大郎自然沒房,而賣炊餅本小利薄,又沒錢買房,成了張大戶家的房客,後來與潘金蓮結婚。
潘金蓮本是清河縣南門外潘裁縫的女兒,排行第六,小名六姐。@天生一副好姿色,又纏得一雙好小腳。但好景不長,潘裁縫染上重病,無錢買葯,蹬腿走了,撇下了老婆孩子。寡婦難撐家門面,女兒終是他家人。做娘的度日不過,便把9歲的金蓮賣在城裏王招宣府中,習學彈唱。這金蓮不僅模樣好,人也機靈聰明,學啥會啥,學啥像啥。到15歲時,描鸞綉鳳,品竹彈絲,會彈一手好琵琶。這可都是讓男人們心魂蕩漾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