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鮮為人知的那些事(1)

包拯鮮為人知的那些事(1)

包拯鮮為人知的那些事

包拯是北宋仁宗時代的名臣,是歷史上著名的好官、清官。《宋史-包拯傳》記載:“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舊制,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

這個記載,不僅說明包拯剛毅為官,使“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而且為政多創舉,如他改革了訴訟制度。在北宋,平民要告狀,得通過“門牌司”層層上遞案件。刁滑的小官吏,就是利用這個機會訛詐百姓。包拯裁撤門牌司,人們可以直接接觸辦案官員,使“吏不敢欺”。

包拯的剛正不阿、一心為公、兩袖清風、明察秋毫等品質與為政行為,不僅在歷代影響都很深遠,對今人亦不無啟迪。

激濁@揚清剛直

包拯,字希仁,安徽廬州人。北宋天聖進士,先後任天長縣令、權開封府、監察御史、龍圖閣直學士、樞密副使等職,人稱“包青天”。監察御史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包拯任監察御史,曾直面天顏三諫反對超擢張堯佐。

張堯佐是宋仁宗寵妃張貴妃之父張堯封的堂兄,志大才疏,為人淺薄,卻憑藉張貴妃的這層裙帶關係,在仕途上春風得意。最初,張堯佐被委任為“三司使”。包拯極力反對,向皇帝諫議說,像張堯佐這樣的人,就連小官也沒有資格做,更不用說“三司使”這樣顯赫的大官了。但是,宋仁宗一心想討張貴妃的歡心,不但不理會包拯的諫議,反而又加封張堯佐為節度使。包拯非常痛心,繼續上諫,堅持怒責張堯佐,可是仁宗仍然置若罔聞。到了第二年,更加封張堯佐出任宣徽南院使。包拯第三次向皇帝進諫,痛加陳詞,甚至在朝廷上跟皇帝當面辯論起來,終於迫使皇帝罷了張堯佐的官。張貴妃老大不高興,一再在仁宗耳邊吹風,為其伯父張堯佐說情。宋仁宗告訴她說:“包拯進諫時,唾沫直濺到朕的臉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還在當御史!”

宋祁是北宋文學家。天聖二年進士,官翰林學士、史館修撰。曾上疏認為國用不足在於“三冗三費”,三冗即冗官、冗兵、冗僧,三費是道場齋醮、多建寺觀、靡費公用,主張裁減官員,節省經費。並與歐陽修等合修《新唐書》(《新唐書》大部份為宋祁所作),書成,進工部尚書,拜翰林學士承旨。卒謚景文,與兄宋庠並有文名。宋祁本是殿試時的狀元,宋庠為探花,但章獻太后劉娥不同意,謂弟不可以先兄,將宋庠定為狀元,而置宋祁為第十名。世人稱譽兄弟倆為“雙狀元”,分別稱為“大宋”、“小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也能這般幽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歷史也能這般幽默
上一章下一章

包拯鮮為人知的那些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