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長子楊延昭為何被稱為楊六郎?(3)

楊家長子楊延昭為何被稱為楊六郎?(3)

經此一役,楊延昭威震邊關,人們都稱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為”鐵遂城”。宋真宗召見了他並詢問應邊對策,還稱讚他“智勇善戰,治兵護塞有父風”。

咸平四年,遼軍再次大舉南下侵擾北宋邊境。楊延昭在遂城西北的羊山設下伏兵,自己率少數騎兵引誘遼軍,且戰且退。至羊山下,伏兵四起,楊延昭與之夾擊遼軍,並斬殺遼國大將。這一戰宋軍大獲全勝,盡殲遼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羊山之伏”,當地百姓為紀念這一大捷,改“羊山”為“楊山”,楊延昭因功被加封為莫州團練使。他和當時另一位邊防驍將楊嗣並稱為“二楊”。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聖宗、蕭太后再次率兵大舉南侵,一直打到北宋腹地澶州。宰相寇準和楊延昭等將領,力主抵抗。楊延昭還上書建議,乘遼兵大舉南下之際,出兵取幽、易等州,但是軟弱的宋真宗根本沒有挫敗遼軍的信心,沒有採納楊延昭的建議,而是與遼國簽訂了屈辱的“澶淵之盟”。對此,楊延昭深以為國恥,拒絕接受朝廷“勿傷北朝人騎、勿追契丹”之命,不斷痛殲遼軍游騎,並且獨率所部萬餘騎,深入遼境,消滅了大量敵軍,並一舉收復重鎮古城(今山西廣靈西南)。

河北《南皮縣誌》還記載了“楊六郎擺氂牛陣”的奇事。一次,楊延昭為抵禦來犯的遼軍,秘密派人收購了一萬多頭氂牛。其後,他又下令扎了無數穿戴遼兵服裝的草人,草人腹中裝上飼料,然後引誘氂牛用牛角上所綁之刀挑開草人腹部吃料。如此訓練百餘日,眾氂牛見到穿遼兵服裝的人便猛用角挑。楊延昭覺得時機成熟,便下令將牛餓上三天三夜,然後派人去遼營挑戰。待遼兵追來,將萬牛放出,氂牛沖入敵陣,見人就挑,遼兵死傷無數,宋軍大獲全勝。此陣得名“氂牛陣”。據說楊六郎用氂牛陣抵禦遼兵的地點在南皮縣的鳳翔鄉萬牛張村。1958年時,當地人曾在村前挖出喂牛的石槽、鍋台、飲牛大缸等物。

景德二年(1005年),楊延昭升任莫州防禦使,並出任保州知州兼沿邊都巡檢使,后又任高陽關路副都部署,主持河北一線的邊防。楊延昭從此成為河北前沿的總帥,統兵數萬,防守天津至太行山下一線的邊防。高陽關、益津關、瓦橋關是河北邊防的重要關口(至今河北民間小調《小放牛》中仍有“楊六郎把守三關口”的詞句),都在楊延昭的管區之內。他屢次打退了遼兵的騷擾。

楊延昭不但智勇善戰,而且能與士卒同甘苦。他“不問家事”,不僅將所得的薪俸都犒賞了部下,而且遇敵必身先士卒而不居功,深受士卒愛戴。楊延昭前後守衛邊境20多年,1014年正月初七,他在邊疆要塞去世,卒年57歲。楊延昭鎮守河北邊防十五六年期間,遼兵侵擾較少,老百姓過着比較安定的生活。故此,老百姓十分愛戴他。當楊延昭的靈柩運離時,送行的人民“多望棺而泣”,就連敵方遼國人也舉哀致敬。民間相信他是“六郎星”重返天庭,因此立祠紀念他。

史載楊延昭有三個兒子:楊傳永、楊德政、楊文廣。最有名的是楊文廣,他同祖父和父親一樣,有超常的軍事謀略與才能。但因為朝廷對遼採取軟弱國策,他的才能無法得到施展。後來楊文廣終於有機會鎮守宋遼邊關,到任后他日夜厲兵秣馬,時刻準備收復幽燕,並不斷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可惜的是,還沒等到朝廷上的迴音,楊文廣就病死在任上,“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也能這般幽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歷史也能這般幽默
上一章下一章

楊家長子楊延昭為何被稱為楊六郎?(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