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
為了人而成為人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翰福音》24∶12)
29歲的時候,他在歐洲的學術界和音樂界已經聲名鵲起,然而,他卻打定主意要做基督的那“一粒麥子”。因為在那個恬靜的秋日早晨,他清楚地聽見了那聲音:“你來跟從我。”
只為自己活着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我們應該共同背負世界的煩惱與重負”——這是最高意義上的使命。人性最深刻的本質在於愛。而愛,就要行動。因此,他在心裏回應那聲音:“主啊,我就來。”
他要去非洲,他一定要去非洲,“為那些需要人的人們而成為人”;他要在那片荒僻、落後甚至黑暗的原始叢林裏,“把所信的經由日常生活表現出來”。他要做那一粒麥子,那一粒藉著死而結出許多子粒的麥子。
為此,他做好了犧牲一切的準備:放棄他深愛的研究、寫作、佈道,以及演講、演奏,以及他的獨立——他將失去所有的經濟來源,完全倚賴資助為生。然而,結果卻全然相反。在50多年的服務生涯中,他非但沒有失去所有,反而在已有的基礎上又獲得很多。他原以為,他會在遙遠的原始叢林裏被這個世界遺忘,宛如滾落在傢具底下的一枚硬幣。然而,結果卻全然相反。他非但沒有被這個世界遺忘,反而成了這個世界的一盞明燈。
因為上帝要把那自高的人降為卑微,卻高舉自甘卑微的人。
因為那有的,要給他更多;那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一點點也要奪走。
因為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喪失生命;凡捨棄生命的,必得着生命。
這就是恩寵
也許可以說,這個人是唯一的。
縱觀人類歷史,似乎只有這個人做到了:既深度地順服於基督的指引,又持久地堅持着自己的思考;既在日光下從事粗重的勞作,又在舞台上演繹精湛的藝術;既深諳具體的服務之道,又擅長抽象的精神之旅。*總之,既全面地發展個人理想,又完美地實踐上帝之愛。
當他到了70歲、75歲,不,甚至到了80歲、85歲的時候,他仍舊可以:白天,在非洲最溽熱的天氣里歡喜地勞動;夜晚,在微弱的油燈下沉靜地寫作。後者讓他感到一種創造性的滿足,而前者,也讓他感到一種創造性的滿足。
然而,他從未把這一切歸於自己。他說:“這就是恩寵。”
我邀請你
那麼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吧!
認識這恩寵——這從上帝而來的恩寵,
認識那香氣——那因基督而有的香氣,
以及那可稱頌的、可紀念的,那比天使的名更尊貴的。
我邀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