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主義的形成根源(3)
可當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上升了1000%時,拋售湧現了。股票市場的崩潰,引發了經濟的毀滅,這一結果影響深遠。其後,整整一代的英國投資者,對金融市場是敬而遠之。政府也更是明確規定^H小說,禁止再設立股份公司,這一規定一直維持了一個半世紀。
從上述史料中我們可以發現,瓦特創新的時間是18世紀的60年代到80年代,正處於南海泡沫破滅導到的經濟凋敝期,金融監管十分嚴格。
也許有人認為這只是個案,不具普遍性,但歷史告訴大家的是,無獨有偶,發端於英國,卻在美國得到極大成功的“鋼鐵和電氣、化學周期”事實上也一直處於貨幣政策相對緊縮的大環境下的。對於這節歷史,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的伍旭川博士和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的蔣蛟龍先生曾進行細緻而精彩地描述:
南北戰爭時期,考慮到內戰融資的高額成本,美國聯邦政府在1862年中止了黃金的可兌換,進而發行了不可兌換的“綠背紙幣”(greenbacks)。在隨後的兩年裏,綠背紙幣供給急劇擴張,使得其對黃金的比值急劇下跌。
通過簡單的數量理論推理后,政策制定者認為緊縮貨幣是達到其目的的合適政策工具:如果全部的價格水平充分下降,那麼黃金的美元價格也會下降,從而使得金幣升水消失。
由於激進的貨幣緊縮政策在此前已經被認定為不可行,對此,恢復金幣本位制的支持者們打算將保持貨幣存量基本不變,但允許價格隨着經濟的擴張而緩慢下降。這些共識進一步促成了相關法律的出台,之後美國財政部門也確實是按照這樣的操作程序來制訂貨幣政策的。由於採用發行國家銀行券來補充收回的綠背紙幣,因此這種緊縮政策使得基礎貨幣的存量在19世紀70年代大部分時間內基本保持不變。
跌破那些通脹創造繁榮論者的眼鏡,在這樣的緊縮背景下,在這近15年的時間裏,物價水平下降了一半,但與此同時,經濟繼續高速增長。而這種有趣的現象為貨幣制度安排的爭議埋下了隱患,而且註定會有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經濟的持續增長註定使美國成為世界領先的國家。二者的同時出現使人們對通貨緊縮和經濟高速增長不能共存這一廣為接受的觀點的正確性產生了懷疑。正是這個貨幣政策的緊縮時期,美國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發明爆發”——電燈、電話、電報無不是該時期的傑作。
另外,米爾頓·弗里德曼曾用翔實的統計數據指出:19世紀英、美資本主義繁榮時期,並沒有嚴重的通貨膨脹。事實上,英國1939年的物價水平基本上和1739年差不多,美國1939年的物價水平也和其建國初的1800年大致相同。
歷史有力地否定了通脹是創新的必要條件的假說,也有力地否定了只有擴張的貨幣政策才能保證經濟快速發展的假說。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我們不自覺地走在通脹主義這條通往破壞主義的道路上呢?答案還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