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次布匿戰爭後期(19)

第六章 第二次布匿戰爭後期(19)

根據波利比烏斯的描述,銅板分左右兩個部分,刻在兩邊的內容完全相同,只是一邊刻的是迦太基的語言,即腓尼基語,另一邊刻的是希臘語。所以,對希臘人波利比烏斯來說,讀懂這些內容沒有任何障礙。那麼,漢尼拔為什麼要刻兩種文字呢?而且,其中的一種文字不是拉丁語,而是希臘語?

隨拿破崙遠征埃及的學者發現,在通稱為“羅塞塔石碑”的上面,刻有埃及象形文字和埃及通用文字以及希臘語,三種文字,內容完全相同。它為我們解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非常有名。我們知道這塊“羅塞塔石碑”建於公元前196年。漢尼拔用腓尼基語和希臘語刻下自己戰果的時間是公元前203年。兩者只相距只有七年。

分別用象形文字、通用文字和希臘語把文章刻在“羅塞塔石碑”上,並不是為了幫助後人解讀象形文字。因此,我不能不認為,當時的希臘語就相當於現代的英語。

羅馬人讓自己的子弟把希臘語作為第一外語來學習,並不是因為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后被征服的希臘人壟斷了文化領域,而是因為羅馬人的雙語傾向非常強烈。即使到了公元前一世紀,拉丁語已經完全成為後世歐洲語言的典範,這種傾向也絲毫沒有減弱。當時,他們是世界的統治者。但是,他們不僅沒有強迫希臘語範圍內的被征服民族學習拉丁語,相反,自己很熱衷於學習被征服者的語言——希臘語。

讓我們再回到漢尼拔的時代。皮克托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羅馬元老院議員,曾經寫過第二次布匿戰爭的戰爭史,羅馬人稱“漢尼拔戰爭”。由於他是那個時代的人,所以,他稱得上是同時代的見證人。他的著作被認為是羅馬人寫的最早的歷史書。但是,他沒有用自己國家的語言拉丁語來寫。他用的是希臘語,就好像日本學者用英語發表論文一樣。

漢尼拔尚未完成打垮羅馬的偉大理想,就不得不離開意大利。用腓尼基語和使用範圍大得多的希臘語把自己的戰績同時刻在銅板上,難道不是因為他希望為後世留下他從二十九歲直到四十四歲之間的經歷嗎?這樣一想,儘管現在這塊碑文早已不見蹤跡,我們似乎有可能從中推測漢尼拔內心的想法。

漢尼拔決定只帶一萬五千名士兵回迦太基。他從西班牙帶來的士兵是二萬六千名。在意大利十六年的戰鬥中,只剩下了八千人。這八千人是一定要帶回去的。另外七^H小說千人是意大利南部的士兵,在他手下已經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這一萬五千人都是精兵,是漢尼拔信得過的士兵。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羅馬人的故事2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羅馬人的故事2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章 第二次布匿戰爭後期(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