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青年”與“反抗的悲歌”--論約翰·..

“憤怒的青年”與“反抗的悲歌”--論約翰·..

“憤怒的青年”與

“反抗的悲歌”--論約翰·韋恩的創作的形象塑造,大膽直率的文學語言和下層社會的表現視角構成了他對戰後英國現實的嘲諷和批判。

六十年代中期,隨着這場文學運動的慢慢退潮,韋恩的創作也主要轉向詩歌和文學批評。

韋恩的塑造了一系列

“憤怒”的青年的形象。他們對戰後@的社會現實極為不滿,對現存秩序持批判態度,具有強烈的叛逆情緒,並拒絕接受傳統的道德觀念,從而與現行的社會制度及意識形態產生了劇烈的衝突。

他們的憤怒首先是針對教育的。他們大多出身中下層階級,但比起他們的父輩來,他們有了較多受教育的機會,甚至可以進入名牌大學深造。

應該說,較多的受教育機會也就意味着較多的就業機會及較多的改善社會地位的機會。

這無疑體現了社會的進步,這也正是人民大眾長期鬥爭的成果。但願望與效果、理想與現實常是矛盾的或不統一的,而且,等級思想由來已久,根深蒂固。

因此,即使是大學教育也並不保證就能把一個來自中下階層的子弟造就為國家的

“有用之才”或

“社會棟樑”,四十年代中期英國工黨實施的教育法案無法實現讓他憑藉所受教育出人頭地甚至飛黃騰達的金色夢想。

這樣,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年一旦走出校門,就會發現自己在現實面前進退失衡,難以立足。

於是,他們對所受的教育深感失望,不禁滿腹怨恨。韋恩的由此觸及了一個十分現實且十分敏感的社會問題:受過教育的來自中下層的青年或平民子弟的出路問題。

這可以說是一個十九世紀的主題:一個青年如何在社會立足?但在韋恩筆下,這一主題具有二十世紀的或者說現代特徵:這代青年對社會和人生缺乏足夠的信心。

《誤投塵世》的主人公蘭姆利步出大學校門,感到無所適從,無路可走,前途渺茫。

他將他遭遇到的這種失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打死父親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打死父親
上一章下一章

“憤怒的青年”與“反抗的悲歌”--論約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