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主旋律的楷模(2)

附:主旋律的楷模(2)

他的好友、另一位電影界泰斗比利懷爾德稱他為

“有史以來電影界最紳士的影人”,同行對他敬重有加,但是,他的作品卻被越來越多的人視作經不起歷史的考驗。

人們認+激情為他的最大美德也就是他的最大局限。1942年最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是惠勒的《忠勇之家》(,直譯是《米尼弗夫人》),該片描寫了二戰期間納粹轟炸倫敦的故事,可謂緊跟時事。

影片從一個英國中產階級家庭的角度,細緻地刻畫了當時普通百姓的心理狀態,尤其是一家人躲在防空洞裏聽着外面轟炸一場,非常揪心。

如果這個題材交給一個沒有藝術創造力的編導,可以想像,一定是以當地人民幸福美滿的生活開場,以他們的義憤填膺結束,但惠勒在處理時迴避了這一窠臼,他只在片尾用了

“豪言壯語”,而且非常低調。當人們聚集在教堂里,佈道的牧師說的話並沒有高八度,但是,鏡頭轉過來,觀眾看到教堂頂上已被炸出一個大窟窿,這比任何口號都更有感染力。

(這段電影人物的演講後來被英國政府印成傳單,散發給前方的戰士。

)《黃金時代》(TheBestYearsofOurLives,1946)是另一部二戰題材的影片,也榮獲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項。

它講述三個戰士從戰場返回家園的故事,把鏡頭伸向最容易受人忽視、但對於軍人的影響卻不亞於上戰場的一面。

這兩部當時感人肺腑的影片能否經受時間的考驗?對於沒有經歷二戰或對二戰不感興趣的觀眾仍有藝術感染力嗎?

荷里活的觀點是前一部太過傷感、太甜膩,后一部仍是傑作。筆者認為,這兩部都超越了應景之作,而且因為它們不僅以真情實感為基礎,而且沒有將感情上升到泛濫成災。

跟一般的主旋律相比,它們具有強烈的時代和文化穿透性。惠勒作品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很紮實、很順暢,但缺乏閃光之處。

當他把話劇改編成電影時,他不會千方百計把戲搬到室外,而是通過鏡頭在室內的靈活運用,為牆壁和拐角賦予戲劇意義。

在惠勒的作品中,你很難找到他的印跡,他不像費里尼、伯格曼、奧遜威爾斯那樣,幾乎每組鏡頭都深深印下自己的天才,他好像是一個不帶印章的畫家,把自己更多地當成是工匠而不是藝術家。

他的名言是:“一部好片子,80%靠劇本,20%靠演員,別無其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你的,大大的壞:遠離標準答案的影評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你的,大大的壞:遠離標準答案的影評
上一章下一章

附:主旋律的楷模(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