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字訣(2)

穩字訣(2)

所以,曹操最後聽從了郭嘉的建議,寧肯放劉備這隻老虎歸山,也不肯破壞自己團隊的人才環境,這一點也成了他此後發展一個基石、一條底線。後來的事實證明,不殺劉備果然是養虎貽患,但也正因為曹操唯才是舉的政策和他手下良好的人才環境,曹魏集團才最終勝過了西蜀集團與東吳集團,成為最後的贏家。所以三國的故事告訴我們:精兵強將只能一時輝煌,兵多將廣才能做得天下。要想兵多將廣,人才源源不斷,就要有一個穩定的、良性的發展環境。

第二,要有穩妥的計劃與策略

曾國藩一開始為什麼會在長沙栽一個大跟頭?根本原因在於他只有一腔熱血,卻沒有一個穩妥的計劃與策略。

因為只有強烈的使命感,只有一腔熱血,所以他敢越俎代庖去把綠營拉來跟團練一起操練,甚至到綠營去挖牆角,挖來塔齊步這樣的重要將領,還私設審案局,越過地方政府的司法系統,獨掌生殺大權。回頭看,這些事做得實在莽撞,實在過於頭腦發熱,所以他不栽跟頭,那才叫奇怪呢!

栽了跟頭,敗走衡陽,曾國藩痛定思痛,知道了問題所在,這時候洗心革面,重新來過,最大的改變在兩處:一則在外,營造穩定的發展環境;一則在內,有了建立湘軍的規劃與思路。而這兩點,是成就後來的曾國藩的關鍵所在。你看他在衡陽練湘軍的過程,那叫一個謀定而後動,那叫一個三思而後行,每一步都穩穩噹噹,甚至穩中求穩,不出一點差錯,一直到最後出山,湘軍出世,顯得曾國藩作為湘軍主帥,思慮之縝密,考慮之周詳,那和此前在長沙辦團練的曾國藩簡直是天差地別了。

這一點和曾國藩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他後來的接班人李鴻章。李鴻章原來就是曾國藩的學生,想一個人成就一番事業,所以也回安徽老家去辦團練。他不像老師曾國藩辦湘軍那麼求穩,一拉起幾百人的隊伍就立刻想建立不世功勛,結果屢戰屢敗,不僅把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隊伍耗了個精光,甚至差點兒把自己小命也搭上。後來李鴻章在曾國藩的支持下獨立門戶,辦了淮軍。初次到上海,李鴻章心裏沒底兒,向曾老師請教,曾國@黃色,就是一個穩字。穩下來,不急於交戰,越穩越立於不敗之地。結果李鴻章嚴格按曾老師說的辦,最後果然使得淮軍沒有再成為他當年曇花一現的雜牌團練。

所以,曾國藩平生十分佩服諸葛亮,諸葛孔明最大的特色是什麼?平生不用險,一生唯謹慎!**就評價過嘛,“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說到底,還是一個字--穩。諸葛亮後來六齣祁山,北伐中原,很多人都可惜他不用魏延之計,兵齣子午谷,偷襲長安。先不說這條計可行不可行,這本身就是和諸葛亮出祁山北伐中原並用此以攻為守的策略是相違背的,所以在一生唯謹慎的孔明先生看來,魏延此計的提出,弄險而不穩,就是不具戰略性眼光的表現。

所以,曹操最後聽從了郭嘉的建議,寧肯放劉備這隻老虎歸山,也不肯破壞自己團隊的人才環境,這一點也成了他此後發展一個基石、一條底線。後來的事實證明,不殺劉備果然是養虎貽患,但也正因為曹操唯才是舉的政策和他手下良好的人才環境,曹魏集團才最終勝過了西蜀集團與東吳集團,成為最後的贏家。所以三國的故事告訴我們:精兵強將只能一時輝煌,兵多將廣才能做得天下。要想兵多將廣,人才源源不斷,就要有一個穩定的、良性的發展環境。

第二,要有穩妥的計劃與策略

曾國藩一開始為什麼會在長沙栽一個大跟頭?根本原因在於他只有一腔熱血,卻沒有一個穩妥的計劃與策略。

因為只有強烈的使命感,只有一腔熱血,所以他敢越俎代庖去把綠營拉來跟團練一起操練,甚至到綠營去挖牆角,挖來塔齊步這樣的重要將領,還私設審案局,越過地方政府的司法系統,獨掌生殺大權。回頭看,這些事做得實在莽撞,實在過於頭腦發熱,所以他不栽跟頭,那才叫奇怪呢!

栽了跟頭,敗走衡陽,曾國藩痛定思痛,知道了問題所在,這時候洗心革面,重新來過,最大的改變在兩處:一則在外,營造穩定的發展環境;一則在內,有了建立湘軍的規劃與思路。而這兩點,是成就後來的曾國藩的關鍵所在。你看他在衡陽練湘軍的過程,那叫一個謀定而後動,那叫一個三思而後行,每一步都穩穩噹噹,甚至穩中求穩,不出一點差錯,一直到最後出山,湘軍出世,顯得曾國藩作為湘軍主帥,思慮之縝密,考慮之周詳,那和此前在長沙辦團練的曾國藩簡直是天差地別了。

這一點和曾國藩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他後來的接班人李鴻章。李鴻章原來就是曾國藩的學生,想一個人成就一番事業,所以也回安徽老家去辦團練。他不像老師曾國藩辦湘軍那麼求穩,一拉起幾百人的隊伍就立刻想建立不世功勛,結果屢戰屢敗,不僅把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隊伍耗了個精光,甚至差點兒把自己小命也搭上。後來李鴻章在曾國藩的支持下獨立門戶,辦了淮軍。初次到上海,李鴻章心裏沒底兒,向曾老師請教,曾國@黃色,就是一個穩字。穩下來,不急於交戰,越穩越立於不敗之地。結果李鴻章嚴格按曾老師說的辦,最後果然使得淮軍沒有再成為他當年曇花一現的雜牌團練。

所以,曾國藩平生十分佩服諸葛亮,諸葛孔明最大的特色是什麼?平生不用險,一生唯謹慎!**就評價過嘛,“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說到底,還是一個字--穩。諸葛亮後來六齣祁山,北伐中原,很多人都可惜他不用魏延之計,兵齣子午谷,偷襲長安。先不說這條計可行不可行,這本身就是和諸葛亮出祁山北伐中原並用此以攻為守的策略是相違背的,所以在一生唯謹慎的孔明先生看來,魏延此計的提出,弄險而不穩,就是不具戰略性眼光的表現。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
上一章下一章

穩字訣(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