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1.3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1.3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我們享用的各式各樣的服務和產品,需要經過複雜而互相關聯的活動才能生產出來。那麼人們是怎樣互相激勵,從而準確行動的呢?甚至在聖人的社會中,如果每位聖人不想使自己陷入“孤獨、貧困、卑污、殘忍而短壽”的生活,也得用一定的程序來誘導恰當的積極協作。畢竟,在聖人們能夠有效地幫助別人之前,他們必須決定“該做什麼”、“在哪兒做”以及“什麼時候做”。

自從霍布斯探究社會以來,已經過去了350年。霍布斯可能沒能認識到這個問題對於理解“集體”生活有多麼重要。因為,與我們所處的社會相比,霍布斯時代的社會要簡單得多,更多地受到習俗和傳統的束縛,而不大有迅速而具破壞性的變革。事實上,直到18世紀中期,才有一批思想家開始思索為什麼這樣的社會能夠“運轉”--個人在信息極其有限的情況下追逐自身利益,不但沒有造成混亂,反而形成了井然有序且成果豐碩的社會。

在這些18世紀的思想家當中,亞當·斯密無疑是最有影響力的一位,也是最敏銳的人之一。在斯密生活的時代,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都相信,只有統治者的精心籌劃才能使一個社會免於退化到(色色小說混亂與貧困。斯密不同意當時的這種公認的流行觀點。但是,為了反駁這一觀點,他必須描繪出他所觀察到的社會協作過程。在他看來,這個過程不僅在政府關注缺席時能起作用,甚至當政府的政策不對時,這個過程還能消除錯誤政策的後果。亞當·斯密於1776年將他的分析著書出版,即《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並以此確立了他“經濟學之父”的聲譽。他並沒有發明“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但是他比前人更全面地發展了這一思維方式,並首次運用於對社會變革和社會協作的綜合分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上一章下一章

1.3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