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之心,無我之境(2)

有我之心,無我之境(2)

精神的基因

一九一五年,辜鴻銘用英文寫作《中國人的精神》。他說:“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淳樸的。因為中國人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和淳樸。中國人和中國文明的特徵,除了我上面提到過的那三種之外,還應補上一條,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靈敏。”

隨後的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正式打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大旗,自此之後,中國的文化在激辯和掙扎中幾經洗禮。其實,這樣的運動理所當然,因為彼時的中國各方諸侯粉墨登場,改朝換代的大戲精彩紛呈,任何人權都不能漠視意識形態的改造。但是,我們不可以沉迷於欣欣向榮的文化運動自反而縮,也不能留戀於前朝的浪漫風雅、風花雪月,必須去認清楚文化系統中的精神基因,因為這樣的特質就如辜鴻銘所言一樣,是那樣嚴謹與和諧,這樣的基因是中國人在天地之間尋求的一種生存哲學,那種精準的平衡就如黃金分割點一樣帶着玄妙和神奇。我們不可以失去先人們敬天畏人的優雅天性,那真正是一種悲哀,是存活於當今的人們的悲哀,因為,那種精神的特質一定還會復興,錯過的只是當下的人們。

《艋舺》有這樣一段台詞:風往哪邊吹,草就往哪邊倒。年輕的時候我以為自己是風,遍體鱗傷,才知道自己是草。

這個國家其實從來都有一種悲憫的人文情懷,正是因為那種精神的基因在文化系統里生生不息,沒有一個朝代一個民族不秉持着一種天命般的理想: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愛因斯坦寫給五千年後的人類信中說:我們只在交通、訊息的傳遞上有勝於前人,而在人文道德上是愧對前人和後來者的。

如今的人,要做那種精神特質的人,想着試圖把最好的自己帶入歷史的風雲里,文化的交錯中,張揚着中國人的特質,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快雪時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快雪時晴
上一章下一章

有我之心,無我之境(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