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獎勵的懲罰,胡蘿蔔大棒失效了(9)

第2章 獎勵的懲罰,胡蘿蔔大棒失效了(9)

但是20世紀70年代,英國社會學家理查德.蒂特馬斯(RichardTitmuss)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說,買賣血液遠遠不只是不道德而已。如果英國決定給每位捐獻者報酬,那麼全國的血液供應量不會增多反而會減少。當然,這個見解聽起來非常奇怪,很多經濟學家聽到了也暗自偷笑。蒂特馬斯沒有證實過這個想法,這只是一個哲學上的第六感而已。

*但25年後,兩名瑞典經濟學家決定驗證一下蒂特馬斯究竟說的是對還是錯。在一次有趣的實地實驗中,他們拜訪了哥特堡(Gothenburg)的一家地方血液中心,找到了153名有獻血意向的女性。

I型實驗

兩名瑞典經濟學家把這些女性分成三組,這似乎是研究積極性的學者慣常的做法。實驗人員告訴第一組成員獻血自願,她們可以獻血,但獻血后不會得到任何報酬;第二組成員會受到不同的待遇,如果獻血,她們每個人能得到50瑞士克朗,約合7美元;第三組的待遇則

在第二組的基礎上做了些小變動:她們能得到50克朗報酬,但必須立刻決定是否把錢捐給兒童癌症基金會。

第一組中有52%的人決定繼續獻血。她們顯然是無私的市民,即使沒有補償也心甘情願為自己的同胞做點什麼。那第二組呢?根據驅動力2.0系統,這一組人應該更有獻血的動力才對。她們出現在這裏,就說明她們具有內在動機,除此之外,再賺幾克朗更會讓積極性倍增。但是,你現在也許已經猜到,這樣的情況並沒有發生,這一組中只有30%的人決定獻血。報酬沒有增加獻血者的數量,反而把獻血者的數量減少了近一半。

與此同時,第三組,也就是有權決定是否直接把錢捐給慈善機構的小組,他們的反應與第一組接近,有53%的人最後決定獻血。

蒂特馬斯的第六感似乎是正確的。金錢的獎勵並沒有讓我們所鼓勵的行為增加,反而令其減少。究其原因是:它玷污了這種利他舉動,把做善事的內在慾望“擠了出去”。獻血是做善事,它能帶來很多紅十字會宣傳冊上所說的“金錢買不到的感覺”。正因為如此,自然災害或者其他災難發生后,獻血量會無一例外地增加;相反,如果政府企圖在發生危機期間買通人們幫助他們的鄰居,那麼捐款捐物反而有可能會減少。

瑞典的真實案例說明,獎勵本身的破壞性並非與生俱來。選擇把50克朗捐獻出去而不是放進自己的口袋,似乎能起到中和作用。這是非常重要的。獎勵並非在所有情況下都不是好東西,比如當意大利政府給獻血者帶薪休假時,獻血就增加了,因為這條法律消除了利他把能否獲得外部獎勵作為唯一重要目標的問題在於,有些人為了達到目標會選擇最快的路線,就算走邪門歪道也在所不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驅動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驅動力
上一章下一章

第2章 獎勵的懲罰,胡蘿蔔大棒失效了(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