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職場贏家的致勝關鍵:EQ是什麼?(1)..
EQ到底是什麼?
“怎樣才能知道我的EQ高不高?”
這是我最常被問到的兩個問題。尤其在企業界做訓練時,每當談及EQ對工作成就的重要影響:“職位愈高,EQ對於成功就愈重要。”話剛說完,總是會有學員不解地舉手:“不會吧!?我們老總脾氣超爛,動不動就發火,EQ這麼差,還不是做到了總經理?!”
好問題,這個看似“低EQ,高成就”的現象,其實是因為我們還沒完全了解EQ的真正內因之故。因為一個人的EQ高不高,不光只是看他會不會發脾氣而已。
那麼,EQ到底是什麼呢?
EQ不只是“會不會發脾氣”的指標
EQ(EmotionalQuotient)是“情緒商數”的英文簡稱,它代表的是一個人的情緒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簡單地說,EQ是一個人自我情緒管理以及管理他人情緒的能力指數。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EQ誕生的過程。
早在1920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桑戴克(.Thorndike)就首先提出了社會智力(SocialIntelligence)的概念,認為擁有高社會智力的人“具有了解及管理他人的能力,而能在人際關係上採取明智的行動”。1926年推出了第一份社會智力測驗(GeorgeashingtonSocialIntelligenceTest),問卷的題目包括了指認圖片中人物的情緒狀態,以及判斷人際關係中的問題等。
然而接下來的幾十年,心理學界在這方面的努力停頓了下來,主要是因為大家都忙着發展及研究IQ測驗。當時認為IQ(亦即一個人的數學、邏輯學、語文以及空間能力)會決定每個人的學習及受教的能力,因而影響將來的工作發展及表現。一直到1983年,美國心理*學家嘉納教授(HoardGardner)提出了影響現今教育體系甚巨的“多元智力”理論。他認為原先只重數理、語文能力等的傳統定義“智力”的方式(亦即IQ)需要大幅度修改,因為一個人的IQ雖然與學校成績有很高的正相關(IQ愈高,功課愈好),但在其他方面,例如工作表現、感情及生活滿意度等,預測力就明顯滑落不少。
嘉納教授在他的多元智力理論中,多加了幾項智力,包括了音樂、體能以及了解自我和了解他人之能力。而這后兩項,讓“社會智力”的概念再一次受到教育界及心理學界的重視。
第一個使用“EQ”這個名詞的心理學家巴昂(ReuvenBar-On),在1988年編製了一份專門測驗EQ的問卷(EQ-i)。根據他的定義,EQ包括了那些能影響我們去適應環境的情緒及社交能力,其中有五大項:①自我EQ;②人際EQ;③適應力;④壓力管理能力;⑤一般情緒狀態(樂觀度,快樂感)。
接着又有心理學家沙洛維及梅耶(Salovey&Mayor)在1990年提出“情緒智力”的定義。他們認為情緒智力應和樂觀等人格特質區分開來,所以他們對EQ的定義,強調在了解並運用情緒之方面。目前另一個在各國廣泛使用的EQ測驗(MSCEIT),即為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的問題有以下幾大項:①察覺及表達情緒的能力;②在腦中想像情緒狀態的能力;③了解情緒的能力;④控管情緒的能力。
(紫琅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