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高陵為何被人們誤讀千年?(2)

曹操高陵為何被人們誤讀千年?(2)

古往今來,遺囑人多次立遺囑,如果涉及的同一項內容前後相抵觸時,應當以最後所立遺囑為準,前面的遺囑自動撤銷。對照《終令》和《遺令》不難發現,二者在陵墓選址上存在嚴重分歧。《終令》曰“西原上”,《遺令》曰“西岡上”。何為原?《說文》稱“高平曰原,人所登”。《爾雅·釋地》稱“大野曰平,廣平曰原”。可見,原為寬廣平坦的高地。何為岡?《釋名》稱“岡,亢也,在上之言也”。《說文》稱“岡,山脊也。從網從山,取上銳而廣形”。《楚辭·守志》注“山嶺曰岡”。可見,岡為蜿蜒起伏的山脊。在原上,場地空曠,信馬由韁;在岡上,空間狹窄,緩步代車。一個原字,一個岡字,相差甚遠。

此外,曹丕在《武帝哀策文》中稱曹操“棄此宮庭,陟彼山阿”,以及“西陵”後來改稱“高陵”,也可以佐證曹操葬在“岡上”,而非“原上”。除了選址不同,《遺令》的喪葬信息也比《終令》更成熟,更具體。在稱謂方面,《終令》僅提到“壽陵”這一泛稱,而《遺令》則公佈了“西陵”這一陵號;在陪葬方面,《終令》僅提到“居瘠薄之地”,而《遺令》則交代“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珠寶”,與曹操“禁厚葬”(《三國志》)的觀點相吻合;在方位方面,《終令》僅提到“西門豹祠西原”,而《遺令》則點明了“鄴之西岡”,並用“汝等時登台,望吾西陵墓田”加以襯托。多個方面表明,《遺令》是對《終令》的顛覆性變更。從效力上來看,《遺令》既出,《終令》作廢,曹丕等人最終只^H小說能執行《遺令》。

事實上,《終令》確實不能算數。曹操講“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是要效仿堯、舜、禹等聖主明君,“堯葬於谷林,通樹之;舜葬於紀,市廛不變其肆;禹葬會稽,不變人徒”(《呂氏春秋》),但前提是華夏一統,天下太平,榮登帝位。為了完成夙願,曹操六月作《終令》,隨即“七月,治兵,遂西征劉備”(《三國志》),氣吞宇宙之志躍然紙上。然而,事與願違。作《遺令》時,吳蜀未平,群雄爭霸格局猶存,面對現實,曹操不得不發出“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的嘆息。所以,《終令》“其規西門豹祠……”中的“規”,不是規格,不是章程,而是謀划和打算。《康熙字典》注“規,猶謀也。《後漢書》,凡謀皆作規”。一個“規”字,透露了《終令》不過是曹操對喪葬的初步構想,並沒有最終敲定。

從史料記載來看,《終令》也多與高陵不符。《終令》稱“不封不樹”。封,即築土堆;樹,即種樹。不封不樹,即不留痕迹,保持原來的地貌。但是,曹操下葬后,曹丕派人“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三國志》),又派人“立陵上祭殿”(《晉書》),後來又下詔將“高陵上殿屋皆毀壞”(《毀高陵祭殿詔》),說明高陵建有陵屋,建有祭殿,這與“不封不樹”有較大出入。《終令》稱“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事實上,史料中除記載卞夫人“祔葬於高陵”,曹沖“遷葬於高陵”,曹操手下那麼多功臣死後均沒有提及“陪葬”一事。種種跡象表明,曹操死後並沒有依照《終令》下葬。所以,要正確認識曹操墓,要確定高陵的具體位置,應首先將曹操的《終令》撇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你所不知道的帝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你所不知道的帝王
上一章下一章

曹操高陵為何被人們誤讀千年?(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