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書結構(3)

二、本書結構(3)

在儒、墨共同經歷的戰國年代,戰爭頻繁的根本原因在於**國家的利益和成本的承擔主體錯位:統治者發動戰爭,是因為戰爭能使他獲得更多的人口、土地和財富,而通常不用承擔戰爭的代價,除非他因戰敗而遭受滅國的命運;即便戰敗,只要他還沒有喪失統治權,就不用承擔戰爭的直接惡果。無論是戰勝還是戰敗,人民都直接承擔著戰爭的代價--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流離顛沛以及戰爭加劇的苛捐雜稅,但是他們卻偏偏無權決定關乎自己命運的戰爭。在**體制下,平民百姓只能依靠孔孟、墨子這樣的“公共知識分子”在統治者面前為自己求情,知識分子則只能憑自己的良知和勇氣“為民請命”、奔走吶喊,憑自己的雄辯、聲望或私人“關係”爭取執政者的同情和接納,最後在宮廷鬥爭中是否走運就只有看各自的造化了。即便在言論相對自由、思想高度多元的“百家諸子”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為民請命”的命運也純粹取決於統治者的個人意志。究其根本原因,無非是決定權不在人民那裏。事實上,無論是儒家還是墨家也都不信任平民百姓的判斷能力,尤其是判斷政治是非的能力,道家或法家就更不用說了。換言之,雖然不同學派都從不同角度承認人的尊嚴,但是實際上並沒有正視普通男女的內在尊嚴,而表裏不一的訴求難逃失敗的宿命。

如果今天的知識分子仍然和兩千多年前的前輩一樣不信任自己的人民,不能認真對待每個人的尊嚴;如果真理的評判者只是他們認可的那個上層小圈子,那麼失敗也將是他們命中注定的結局。要超越*潢色小說http://Www.ShuBao2.CoM/class12/1.html歷史的宿命,中國知識分子唯有打破傳統的窠臼,從形形色色的“仁政”走向憲政。拯救天下是傳統儒學和當代憲政主義的共同情懷,所不同的是儒家理念以少數君子為依託,憲政則以萬民為寄所。儒家承認每個人都具有內在尊嚴,但最終還是把統治權交給他們認為修身得道的少數“君子”;真正的憲政主義者則更加樂觀自信地把權利還給每一個公民,讓人民自己成為思想、信仰、權利的主宰。既然人民主宰着自己的命運,他們自然會有尊嚴地生活,再也用不着任何人為自己“請命”,中國傳統士大夫所面臨的悖論自然也不復存在了。

為了人的尊嚴中國古典政治哲學批判與重構最後,本書的標題和內容都不是一般的“尊嚴”,而是限定於“人”的尊嚴,而且主要是中國人的尊嚴。這當然並不是說,我認為除了人之外的其他動物乃至山水草木就一概沒有“尊嚴”。也許,動物保護主義或環境保護主義人士可以演繹出一種動物、植物、江河甚至石頭的“尊嚴”理論。我不但不反對,而且樂見其成。只是在現階段,在中國人自己的尊嚴還沒有充分確立起來之前,顧不得其他太多。當然,無論是儒、道、墨、法,都是一種普世性的世界觀,它們所蘊涵的尊嚴觀自然也不限於國門之內。它們雖然發源於中國的文化傳統,但是它們對人性的洞見肯定具有世界性的啟示。對此,我們應該有十分的自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為了人的尊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為了人的尊嚴
上一章下一章

二、本書結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