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天下雄主(2)
劉邦登基后做的一件大事就是遷都——把都城從洛陽遷到長安。這件事情是由鎮守隴西的婁敬提出的。他能打動劉邦,一是因為他實誠。覲見劉邦的時候,推薦人虞將軍請他換上華美朝服,婁敬回答說:“我穿什麼來的,就穿什麼覲見天子。在這種事上不能欺騙天子。”劉邦知道后,反而覺得他誠實可靠。二是因為婁敬的理由,直接切中了劉邦的要害。劉邦解釋定都洛陽的原因時說:“我定都洛陽,就是為了興復周王朝的興盛局面啊!”婁敬回答說:“可是周王朝經過十幾代經營才滅了殷商。即使這樣,它衰落的時候,諸侯說造反就造反了啊!您擊敗了項羽,可是現在國家貧弱如此,根本不是周王朝那時候的局面啊!”一句話先堵住了劉邦的嘴。為了說服劉邦,婁敬還拿打架來做例子。他認為關中地區好比一個人的咽喉,定都關中,就好比卡住了天下的咽喉。話已經說到這個份兒上,但劉邦還是猶豫不決。之後他召集群臣討論,大多數人果然極力反對,但有個最關鍵的人支持遷都,就是張良。他的理由也最終打動了劉邦:“您和項羽爭天下的時候,雖然屢戰屢敗,但不正是依靠了關中地區的戰略資源,最終反敗為勝嗎?”這個理由也讓劉邦最終拍板——遷都!而提議遷都的婁敬,不但官封郎中,還得到劉邦“賜姓”,於是他在歷史上的名字,也就變成了“劉敬”。
登基后的劉邦面臨的另一個苦惱,就是西漢還沒有規矩。在他的治理下,大臣不像大臣,皇帝更不像皇帝。他手下的那些功臣武將,各個是脾氣火暴的大老粗,且為人毫無禮法。比如宮廷飲宴的時候,一個個還全是當年打天下時的樣子,動不動就為了一點小事大吵大鬧。劉邦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趁着前200年長樂宮落成的機會,請儒生叔孫通制定朝儀。事前劉邦還特別囑咐:“你制定的朝儀可別太難了,起碼得讓我學會啊!”叔孫通召集魯地儒生,參照《周禮》,制定了一部莊重典雅的朝典。劉邦命令文武大臣們,全聽叔孫通調派,在野外整整綵排了一個多月。之後劉邦去檢閱,對綵排的成果很滿意,但又很奇怪地問叔孫通:“他們上朝這麼麻煩,那我幹嗎啊?”叔孫通答:“您作為天子,只要接受他們的朝拜就可以了。”劉邦一聽高興了:“這我會,這我會。”前200年元旦,在長樂宮的落成儀式上,大漢帝國第一次按照叔孫通的朝儀,舉行了朝賀儀式。整個儀式莊重典雅、儀仗宏大,朝堂秩序井然,官員恭敬有禮。感慨萬分的劉邦發自內心地說:“我今天第一次知道,做天子原來這麼尊貴啊!”
剛當皇帝的劉邦,不但在外面不像個皇帝,在家裏也不像個皇帝。對他的父親劉太公,劉邦還是按照封建孝道的要求,對他“五日一拜”。直到有一天,劉太公的管家看不過去了,對劉太公說:“你兒子現在已經是皇帝了,你還讓他給你下跪,這是大逆不道啊!”之後劉邦再來看父親,劉太公就當場“撲通”跪倒,口中高呼萬歲。如此情景,弄得劉邦也特別尷尬。後來還是那位管家出主意,說秦始皇曾經冊封自己過世的父親為太上皇,不如你也依葫蘆畫瓢。前201年,劉邦正式冊封劉太公為“太上皇”。就這樣,劉太公也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在活着的時候就被冊封為“太上皇”的父親。
劉邦在起兵造反前,在家鄉是個公認的無賴,甚至那時候的劉太公也經常呵斥他。這筆舊賬,劉邦還經常拿來說事。比如就在前200年的長樂宮朝儀上,劉邦心裏高興,一下子多喝了兩杯,藉著酒勁對“太上皇”劉太公說:“以前我在老家的時候,你老說我哥能種地,可以給家裏掙錢,你看看現在我和我哥,誰掙得家產大啊!”劉太公除了“呵呵”傻笑外,一句話也說不出。話雖如此,但劉邦對老爹還是非常孝順的。劉太公剛到長安時,雖然錦衣玉食,但老人時常想家,天天悶悶不樂。劉邦得知后,就在長安邊上新修了一個鎮,鎮上的房屋佈局擺設,和老家沛縣一模一樣,又讓家裏的鄉民全都搬到鎮上,這才把老頭兒給哄高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