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和這些老兵拉了一會兒家常,旁邊的新兵漸漸圍上來了,楊業挨個拍了拍他們的肩膀,這些新兵皆是一臉的激動和幸福,在軍中,楊業就是一個傳說,今天終於見到了傳說,嘿,他還拍了我肩膀,羨慕吧。不理這些自我陶醉的新兵,楊子風突然覺得這重重殺機中卻透出一分別樣,有人要暗殺楊業,楊子風立刻醒悟,遂向四周查探一番,果然不出所料,一千多尺外的蘆葦中,一隻黑黝黝的箭頭正對準楊業,不過此刻楊業身邊的兵士很多,即使射來,也很可能徒勞無功,看樣子是在等待最佳時機。現在的戰爭早已經不講什麼道義了,只要能殺敵的手段,就是好手段,暗殺主將,也不會再有人去鄙夷,所以,這些暗殺者都心安理得的分享勝利果實。
楊子風並不想出手,暴露自己真正的實力,現在要做的是提醒楊業注意,憑楊業的功力,接下這支箭或許有點兒困難,但是要避開,還是輕而易舉的,暗殺,主要就在一個暗字,出其不備,一旦暗殺失去了隱蔽性和突然性,那這場暗殺基本上算是失敗了。
楊子風暗暗醞釀,周身散發出一種強大的氣勢,令旁邊的兵士人人自危,紛紛挪到外圍,楊業被孤立起來,沒有了士兵擋住視線,楊業清晰的出現在暗殺者的眼裏,這是楊子風特意為他們提供的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暗殺者當機立斷,射出了手中的箭。楊業是久經沙場之人,感覺到周圍氣勢突然暴漲,自覺有變,遂提高了警惕,果然,這支偷襲的箭被楊業鎖定,再也不能奏效,看着來勢洶洶的箭,楊業自肘能接下來,不過卻也要費很大的勁,搞不好還會受傷。電光火石間,楊業準備向旁邊閃去,身體只是稍微側了下,還沒有轉過去,卻看到楊子風在自己的身後,那一刻,楊業忘了楊子風曾經指點過自己的兒子,武功比自己只高不低,只是覺得楊子風是自己的子侄輩,自己要照顧他,遂又側過身來,準備硬接這支箭,箭的速度有多快,而楊業和暗殺者之間的距離只有兩千尺,在楊業決定閃開到決定擋在楊子風前,這箭還沒有過來,楊子風是什麼人,清楚的看到了楊業身體的動作,哪裏還猜不出他的心思,心裏立刻充滿了感動,如果說以前楊業視楊子風為自己的後輩只是嘴上說說之舉,那現在則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這箭雖然來勢凌厲,卻因為楊業有了防備而大失殺傷力,即使如此,也是平常弓箭的三倍威力,在軍營中走動,楊業的槍並沒有隨身攜帶,手頭上現在僅有一把劍,這劍的作用卻是裝飾大過於殺敵,現在只有用它來禦敵了。好個楊業,當真是臨危不懼,不但膽量非凡,眼力更是精準,當下便看出這箭飛行的軌跡,拿劍攔在了它的前方。楊子風看到了這副場景,知道楊業能憑自己的本事攔下,也不擔心,更不會出手,只是在心中暗暗記下了這個恩情,其實以楊子風來說,這樣的弓箭不過是小菜一碟,沒有楊業反而會以更輕鬆的手段解決。
“吱”,一陣金石摩擦的聲音讓人聽起來牙根發酸,經過一番垂死掙扎,這箭終於在楊業的劍下壽終正寢,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而把失望帶給了蘆葦中隱藏的人,這個計劃他們準備許久,本來是趁着官軍立足未穩,射殺對方主帥,從而亂其軍心。官軍主帥一旦死去,便不能再有效的組織起攻擊,而梁山則可趁機火中取栗。可是當初官軍亂鬨哄的,八萬人中找一個人,無異於大海撈針,而立營以後,官軍更是把楊業的大營團團圍護起來,如果楊業待在營中不出來,這個計劃就只能胎死腹中,幸好的是楊業平時愛兵如子,戰前戰後必會在軍營巡視,這為他們的計劃實現提供了條件,後來更有楊子風刻意為他們創造的條件,眼看就要成功了一半,最後卻前功盡棄。其實,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楊子風當初為他們提供的機會也可以說是為他們設下的陷阱,久久引而不發,凝聚其中的威力越來越大,再過一段時間,楊業即使有防備也可能當不住這箭了,於是楊子風便故意改變氣勢,推走楊業身邊所有的人,為他們提供一個空當,面對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等候了許久的他們再也忍耐不住,便出手了,楊子風在引誘他們出手的同時便從側面提醒了楊業。此計劃原本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一旦射殺主帥,便會向其他埋伏的梁山士兵傳遞信號來攻,一旦失敗,這些人不會再回去。事實上,只要有楊子風在場,這計劃還未施行便算失敗了,他們也是有死無生的結局。
楊子風並沒有打算追究這些人的責任,在他看來,楊業無恙,自己也無謂去操那個心,楊子風對官軍生死的關心並不比對梁山之人高。只是他低估了梁山之人必死的決心,一般人認為,計劃失敗,考慮的是如何逃走,而不是再上來送死,楊業就是如此心思。楊業遇刺,底下的官兵馬上反應過來,氣憤萬分,而那群老兵更是雙眼通紅,咬牙切齒,這梁山的賊寇竟敢如此囂張,行刺軍中主帥,而且還是在自己這等人面前,是可忍,孰不可忍,紛紛看向楊業,等待他發出命令,搜出這些逆賊,然後千刀萬剮,凌遲處死。
楊業並不以自己的私仇為意,反而擔心蘆葦中有陷阱,用自己的威嚴安撫下這些群群涌動、躍躍欲試的兵士,四周的兵士則隨着中軍營帳升起的旗語紛紛各行其事,一場風波消弭於無形之中。
但敵人可不講這些,蘆葦中一陣搖動后,衝出一群敵軍,這些個敵軍個個都是武功高強之輩,普通兵士中沒有一合之眾者,不過這些人數量較少,很快陷入官軍的重重包圍中,兩方人馬硬扛起來,此刻是什麼陣法和武藝都不管用了,相互之間就比着誰揮出去的刀多,反正到處都是人,刀刀都不會落空,無論是自己還是敵人。片刻之後,這些來犯之敵就一一被砍倒在地,楊業過來檢查戰果,看到這些梁山之人個個都是身中數百刀,而且因為楊業遇刺的緣故,其中的部分老兵下手特別狠,把其中幾個簡直剁成了肉醬。明知前途渺茫、必死無疑,卻能義無返顧、一往直前,不知是該說他們傻還是說他們忠義,楊業默默的看着這些倒地后仍緊握武器的敵人,心中慨嘆,梁山之人雖是土匪賊寇,卻也不乏血勇之輩,比某些賣國求榮的讀書人更讓人尊敬,雖死猶榮。楊業下令隆重收斂這些孤膽英雄,底下的士兵並無不服之意,雖然這對手剛剛殺傷過自己的戰友,但現在都已死了,一了百了,人死為大,雖然軍隊中禁止個人英雄主義,但是軍中將士仍多敬重一些力拚戰死之輩,這群梁山之人用他們的行動贏得了官軍的讚許,當然,這些不應該是寇準所知道的。
梁山島不大,方圓不過二百餘里,其中地形不算複雜,楊業卻不敢隨意出兵,而是要求先摸清島上的地形,才能再做戰術上的具體安排。島的四周都是蘆葦,其中藏兵多少都不得而知,然後就是陷阱處處,派出去幾十撥斥候,回來的不過其中兩三撥,其他的則是貢獻給了梁山做開胃菜,七天了,楊業的大軍未進一步,仍是駐紮在岸邊,這時,梁山也不來攻,雙方處於拉鋸狀態。
這時的外族果然按捺不住,最先是西夏興兵,要求方臘同時響應,方臘卻認為現在還不是最好時機,因為官軍和梁山剛剛接戰,還沒有達到最大程度的消耗朝廷人力、武力、財力的效果,而且梁山最終的結局不過是消亡,根本不能作為牽制官軍的主力。不過西夏並不這樣認為,雖然西夏的王室和方臘沾上點親戚關係,但是方臘並不是純粹的西夏人,中原蠻子狡猾之極,眼前明明有好機會卻不知道抓住,是何居心。西夏大軍二十萬,士氣高漲,一鼓而下大宋蘭州、西寧等與西夏交界的諸城,大宋西邊關防官兵死傷慘重,邊防被撕開了一個口子,西門大開,西夏的騎兵可沿着潼關直搗中原,不過潼關駐有重兵把守,而且潼關地勢易守難攻,守關的宋軍將領雖然不是什麼絕世名將,卻也是謹慎守成之輩,西夏的大軍就被堵在了潼關以外,進之不得。
遼國的耶律誠雄才大略,雖然垂涎於長安公主的美貌,卻根本不會為一個小小的女子所羈絆,在大宋內有梁山之患、外有西夏屯兵關外的天時下,終於撕開偽善的面紗,露出崢嶸的兇惡嘴臉,向大宋不宣而戰,三十萬騎兵氣勢洶洶,三日內下幽雲十六州。皇上接到邊關急報,登時氣暈在地,等到醒來以後,立刻派兵抓住耶律裳,準備殺了祭旗,卻在呂端的勸阻下把她軟禁起來,耶律裳為遼國皇族,身份重要,必要時還可以拿來用一用。同時又不顧呂端的反對,強令楊業立刻班師回朝,派出使者向遼國和西夏求和,堂堂的泱泱之國大宋竟然軟弱至此,悲哉痛也。
看來遼國侵犯大宋的狼子野心一直都沒有平息過,大理也不再安分,開始驅逐那裏的宋朝官員,大宋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好在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一直都有準備,只不過皇上一味地軟弱,所以並沒有明確的告訴皇上,眼下內外交困,呂端馬上拿出了應對之策。
對這種局面,呂端早有預測,想當年太祖皇帝依賴後周能平十國,何況現在國富民強,人強馬壯,這外族也不過螢火之光,豈可與皓月相提並論。大遼並西夏共有五十萬大軍,而大宋雖一直有重文輕武的國策,卻是有超過一百萬的軍隊,即使其中一些軍隊的戰鬥力上不了檯面。
當時西夏全國也不過百萬人,基本上是五個百姓中便要供養一個士兵,而大宋則有兩千萬人,二十人供養一個士兵,後勤補給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如此,西夏則顯得後勁不足,久攻潼關不下,必不能持衡,只要守住潼關不失,西夏就不足為懼。
再說遼國,遼國人口總數也不過三百萬,三十萬軍隊的負擔是他們的極限了,現在也不是秋季,戰馬還稍顯瘦弱,並不是出兵的最佳時期,游牧民族的糧草儲備都不多,唯有靠以戰養戰。遼國騎兵規模龐大,儲備的糧草支持不了幾天,故而才要速戰速決,現在幽州地里的莊稼正在生長,遼國得不到補給,無法以戰養戰,隨着兵鋒的前指,後勤運輸線越拉越遠,這是不智之舉,憑遼國的國力,打持久戰實是不明智,倒不如劫掠一番,然後再向宋朝索要歲供。
朝廷內稍有戰略眼光的臣子都可看出未來戰況,西夏要不了多久就要自動退兵,而遼國雖然現在氣勢洶洶,可也是外強中乾,底氣不足,只要稍微過上一段時間,這些外族的進攻局勢將會不攻自破。現在要做的就是拖,利用中原的地廣人多,把遼國活活由肥拖瘦,再由瘦拖死,那時再求和,豈不是可以為朝廷爭取到更多的利益,只是這些朝廷官員開口閉口都是朝廷,只想着自己在朝廷的利益中分得一杯羹,卻不想想如果任由遼國騎兵在中原肆虐,這對百姓的危害將會有多大,不過這些官員也不會在意普通老百姓的生死,真他媽的是肉食者鄙,雖然這項戰略對大局是最有利的。真正的一國之主固然會顧全大局,但也不會如此糟蹋百姓,孟子有雲,民為重,君為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視百姓如草芥,百姓終有一天會起來推翻這個朝廷的。
楊業接到朝廷的命令,知道這場戰爭不能再磨蹭下去了,敵人狡猾地狠,雖然雙方小股兵力已有數次接觸,但就是找不到主力,看來對方也得知了遼國進軍中原的消息,他們是在拖,別人拖的起,自己可拖不起,只有加大搜索威逼力度,壓着梁山主力出來決戰。
現在梁山也不好受,梁山是內線作戰,看着官軍一步步地向自己逼近,把自己辛辛苦苦數年來的建設毀的一塌糊塗,心中悲憤萬分,但是主將一直不允許梁山主動出戰,眼看着官軍一步步走向聚義廳,軍中漸漸分成兩派,一派以宋江為首,主張採取靈活的游擊方式,以最大限度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目的,甚至最後不敵,還能假意投降,以途後路;一派以林沖為首,主張在聚義廳前與官軍進行主力決戰,光榮戰死勝過苟且偷生。這與兩人的性格有關,宋江屬於那種梟雄之輩,能忍人所不能忍,而且善於取捨,未落草前,宋江在官府中做一個小官,平時油水也不少,經常結交一些綠林好漢,自己也算一條漢子,他的老婆閻婆惜偷漢子,這對任何一個男人來說,都是奇恥大辱,宋江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當沒看見,後來,閻婆惜無意中發現了宋江與梁山之人有勾結,宋江當機立斷,把閻婆惜殺了,上了梁山。林沖原來是禁軍教頭,卻因為自己的娘子被高俅的兒子高強看上,自己被一貶再貶,最後被逼不得不殺人反抗,在這個過程中,林沖一直是忍氣吞聲,卻得不到活路,最後不得不鋌而走險,根本不像宋江謀定而後動,只是腦子一熱,便做了決定。
官軍離聚義廳越來越近,主將宋江決定帶一部分人放棄死守聚義廳,轉入游擊階段,而林沖則率一部分梁山子弟死守聚義廳。看到梁山分成兩派,宋江也不再堅持,反正林沖領導的人不再聽從自己的命令,不如就此犧牲掉,免得以後在自己軍中作梗。其實死守聚義廳的一部分人中並不是不再遵從宋江為老大,而是在他們看來,聚義廳是梁山的象徵所在,聚義廳完了,梁山也就完了,這裏死也不能再後退了。因此聚義廳前留下了五千人,剩下的一萬多人跟着宋江又遁入梁山各處。
楊子風接到遼國進犯的消息,終於鬆了一口氣,整個人立刻輕鬆了,這下不用夾在中間難辦了,至於趙情,也不用帶走,留在宮中繼續做她的長安公主。不過轉**再想一下,覺得更是壞菜,以皇上軟弱的性子,說不定現在就會拿趙情來交換對遼的求和,皇上雖然沒有主見,但是一旦對某件事情有意見后,什麼人都拗不過他的決定了,眼下救出趙情是刻不容緩,遲則恐怕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