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十分想見洪承疇

第二百四十四章 十分想見洪承疇

崇禎熬過了最難熬的幾個小時之後,收到的是遍地開花的捷報。想一想過去的這幾個小時,感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就象後世有一次坐飛機趕上颱風一樣,飛機劇烈顛簸還不打緊,不時還會來一個急速下降,前一刻感覺飛機隨時會散架,后一刻感覺飛機隨時會墜毀,等到飛機終於平安降落,旁邊有一個傢伙還有心情幽默了一道,戲曰:今天這飛機坐的值!坐客機享受了一回坐戰鬥機的刺激。超值啊超值!

回過頭來看,不能不說,這一天的戰局一日數度驚魂,端的是跌宕起伏,十分的刺激,因為勝利的緣故,事後回味起來,便顯得格外的過癮。想想若是敗了,卻不知道作何感想。不過崇禎在後世屢屢享受中國足球的敗績,最初對於失敗的感受當然是痛苦不堪,但是中國足球屢戰屢敗,對於中國足球的敗績就越來越麻木,在心理上,崇禎對於失敗的承受能力已經足夠強,無論是正版的崇禎還是盜版的崇禎,對於敗報都有着出色的承受能力,單純以此而論,倒也算是具備軍事指揮的一項長處。

當然,崇禎馬上就覺得作戰的規模還是太小了,雙方出戰的都才不過幾萬人,後世的大導演對於這種規模的戰爭題材,甚至都沒有多大興趣拍一部大片。比起三大戰役,比起二戰蘇德戰場,這種作戰規模的確有點拿不出手。

崇禎這樣想,臣子們可不這樣想,杜濬這廝在得勝之後就開始yy了,什麼這是一場自成祖以來最大的一場勝仗云云,什麼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如此種種。杜濬這廝向來不怎麼歌功頌德,經此大勝,也開始大吹法螺了,嘿嘿!

金州城破之後,阿濟格雖然拚死抵抗,但隨着鐵甲戰車的沖入城中,一個個據點被次第拔掉,到了晚上,清軍城所有的抵抗都停止了,與以往不同的是,清軍並沒有死拼到最後一個人,有五百多清軍選擇了投降。阿濟格雖然誓死不降,直到戰死,但是不少清兵已經無復昔日之悍勇,清軍戰無不勝的神話在明軍的攻擊面前一而再再而三地破滅,使得清軍那股寧死不降的氣焰已經消磨得差不多了,這五百多清軍便已經失了膽魄,被明軍“降者不殺”一通喊,乖乖就放下武器投降了。崇禎此前命令不得殺俘,新軍紀律嚴明,執行起來不打折扣,這五百多韃子俘虜投降之後,被明軍象觀摩稀罕物一樣地圍觀,畢竟幾十年沒有捉到過這麼多韃子兵了!

撲滅了金州城的清軍之後,更多的明軍加入到了北線圍攻八千多剩餘韃子的圍攻戰中,七倍數量的明軍圍攻八千多清軍,戰場上失去了任何懸念。到了第三天,六千多清軍戰死,兩千一百多清軍最終選擇了投降。三個漢奸將軍中,孔有德戰死,耿仲明和尚可喜做了俘虜。

捷報報到崇禎那裏,崇禎自然是十分興奮,轉而考慮起如何處置俘虜,還有,耿仲明和尚可喜這兩個傢伙罪惡累累,一定要殺,但是如何殺,是就地正法還是押回南京再殺,倒是要好好考慮一下。

明軍乘得勝之威,直撲遼陽。

多爾袞和多鐸率領四萬殘部逃到遼陽,多爾袞讓多鐸守遼陽,自己率軍三萬回撤瀋陽,以加強瀋陽防守。多爾袞此前親臨前線,右腿被流彈所傷,傷勢本來不重,多爾袞也沒把它當回事。不料回到瀋陽,傷勢引發了一場高燒,高燒久燒不退,支撐不了三天,多爾袞竟然一命嗚呼。

這一來,滿清的大權就落到了濟爾哈朗手上,不過滿清這會兒已經是風雨飄搖,遼陽已經陷入了明軍的包圍,明軍的先鋒也已迫近瀋陽,瀋陽兩城加上老弱殘兵也不過五萬之數,而圍城的明軍超過了十萬。而就戰力而言,明軍由昔日的綿羊搖身一變,已經變成了一隻雄獅,清軍此時更像一隻病虎,明顯的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

此前多爾袞還想死守瀋陽,那時各執一詞,滿清的高層亂了分寸,各有各的主意。多爾袞主張死守,男女老幼齊上陣,瀋陽也有十萬人可資守城,只要眾志成城,明軍就算是大炮犀利,也未必就能攻下這座堅城。豪格則是力主北撤的,豪格本就與多爾袞不和,多爾袞一敗再敗,豪格也有了底氣與之分庭抗禮。代善已經老了,鬥志早已不及當年,自然是力主和議。濟爾哈朗對於守城也覺得毫無把握,態度介於議和與北撤之間,模稜兩可。豈知多爾袞莫名其妙就死了,毫不負責地撂了挑子。多爾袞一死,死守瀋陽的聲音就弱了許多。濟爾哈朗與代善太后合計來合計去,無非是兩個選擇,其一就是突圍之後一直往北跑,直到明軍追不上為止,其二就是議和,既然此前的議和明朝提出了退到黑龍江以北的條件,也許和明朝一番討價還價,條件未必就會那麼苛刻。

豪格隨後就率領五千兵馬護着福臨和太後去了撫順,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就繼續北撤。

剩下濟爾哈朗和代善拿主意,兩個人議來議去,最後認定先議和,議和不成再突圍北撤不遲。

明軍的大隊人馬抵達瀋陽城下的同時,佟養和又作為議和的使節來到了明軍的大營,這一次倒是真心誠意的議和來了。

崇禎此時已經移駕到了營口,以就近指揮。本來崇禎原計劃在東線取得一場勝利之後就擺駕回朝,誰知計劃不如變化,稀里嘩啦就把清軍打了個落花流水,現下里正是“宜將乘勇追窮寇”的當口,崇禎也不提回朝了,按照崇禎現下里的心氣,不攻下瀋陽,是斷然不肯回南京了。

當崇禎收到多爾袞暴斃的消息之時,心中不免感嘆,多爾袞這廝歷史上也是因為一點小傷而暴斃,沒想到歷史已經改變,而多爾袞竟然還是這麼個死法,難道是魔咒不成!

隔了兩天,清軍議和的書信呈了上來,崇禎瀏覽了一遍,然後便讓劉繼雲召集議事。

吳三桂被崇禎留在了身邊,議事當然不會落下吳三桂。吳三桂對於清軍這時候議和,鄙夷地說道:

“建奴這時候竟然才想起來議和,他有這個資格嗎!我軍十幾萬大軍揮師遼陽瀋陽,圍了遼陽,明日就能合圍瀋陽,遼陽和瀋陽頂多就是五六萬老弱殘兵,我軍派上鐵甲戰車攻城,遼陽守城兵卒不到兩萬,攻下遼陽只在旦夕之間。遼陽一破,瀋陽也斷然守不住,滅了建奴,就在旬日之間,臣請皇上駁回建奴的和議,全力進攻,一舉肅清建奴,永絕後患。”

崇禎在議事之時廢除了那些虛禮,因此吳三桂這般說辭,眾人也不以為意。只是杜濬與崇禎交流頗多,自然知道崇禎的意思,故而說道:

“自古困獸猶鬥,滿人若是接受我大明的條件北撤,不戰而屈人之兵,倒也是可以考慮。”

白衡度則說道:

“臣以為,滿人議和之說,不可接受,清軍唯一的選擇只有投降,或者選擇頑抗直到被肅清。臣以為,滿人本就是我大明子民,只因**哈赤悍然舉兵造反,與朝廷為敵,致使滿人紛紛扈從,為禍遼東。今多爾袞已死,若清軍投降,放下兵器,滿人仍可重新成為大明子民。不過,多鐸所部皆為暴徒,理應剿滅。這樣才能根除後患。”

崇禎在此戰取勝之前,一心想着將清軍全數剿滅,以絕後患。但是打勝了東線那場惡仗之後,崇禎的想法有所變化。清軍的騎射在過往固然是冠絕天下,但是遭遇先進的槍炮之後,已經不足以對大明形成致命威脅。東線之戰,三萬清軍圍攻一萬七千明軍步騎兵,竟然就是啃不下來,最後明軍的援軍一到,清軍便只有敗逃一途,足見明軍的戰力已經蓋過了清軍騎射的戰力。即算此後清軍還能憑藉騎兵的機動性騷擾大明,終究再也翻不起大浪了。

崇禎微微一笑:

“諸位卿家,說得都有道理。我軍此次大勝清軍,清軍膽氣盡失,此其一,通過此戰,證明我軍新式火器戰術和新式騎兵戰術成效卓著,清軍騎射已經無法與之匹敵。清軍若想跟我大明展開新式火器大戰,他既不具備大造槍炮之能力,也不可能靠買槍炮與我大明抗衡。有此三點,大可不必趕盡殺絕。不錯,滿人亦是我大明子民,只要他們投降,按照我們提出的條件來做,便與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也罷。諸位卿家,我們的主要對手不是滿人,我們的對手是日本人,是倭寇。由此而言,我們要做的應該是,以最快的速度平定遼東,而不是將滿人趕盡殺絕。當然,白愛卿說得不錯,遼陽必須拿下來,多鐸的這一路人馬,可不能讓他們跑了。”

崇禎說到這裏,隨即就想到要讓清軍乖乖地投降,此前提出的讓滿人遷到黑龍江以北,恐怕是有點不現實,那跟不接受投降幾乎是同一個意思。作為後世過來的人,對於種族屠殺當然是無法接受的,但是如何才能做到民族融合而不是隔離,崇禎在這方面也所知有限,後世的一些道道固然可以借鑒,問題是時代不同,後世那些民族政策能不能管用,還真是難說得很。

崇禎忽然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洪承疇。此前崇禎最想一刀殺掉的就是這個洪承疇,但是此刻的心境換了,想法也驟然一變。後世老毛連溥儀那個末代皇帝都能改造好,毛大人真是有氣魄!溥儀《我的前半生》那本書自己是讀過的,焉知洪承疇就不能改造!再說了,洪承疇也不算主動投降,拿後世的標準來看,洪承疇也不算一個壞人,時勢所迫而已。何況,洪承疇多少記着歷史上崇禎對他的知遇之恩,在北京失陷之前一直迴避為清人獻策。

洪承疇是個有才的人,對滿清的情況又熟悉,要是問問他,也許他能有一些好建議。崇禎想到這裏,說道:

“滿清想議和也好,或者說投降也罷,那就叫洪承疇一起來見朕,朕倒是想和洪承疇談談,也許談好了,朕可以對滿人從寬處置。”

崇禎嘴裏這麼說,心裏其實十分想見到洪承疇,作為後世回到明朝的人,讀《李自成》的時候就知道了這個洪承疇,這個洪承疇是個值得研究的人物,自己倒要了解一下洪承疇對松錦之戰的看法,也了解一下洪承疇怎麼從一個痛恨韃子的封疆大吏變節為一個滿人的得力幹將,他的心路歷程,對於崇禎來說,一直是一個謎。就為了這個,崇禎也十分想見洪承疇,至於要殺洪承疇的想法,這時候早已經忘到腦後去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總裁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明總裁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四章 十分想見洪承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