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明末時期滿蒙地區的資料

關於明末時期滿蒙地區的資料

一、關於滿清八旗的資料

滿族

滿洲人(其前身為女真人)出兵或打獵,按族黨屯寨進行。每人出一支箭,十人為一牛錄(漢語“箭”的意思),其中有一首領,叫“牛錄額真”(漢語譯為“佐領”)。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在牛錄製的基礎上建立了黃、紅、白、藍四旗,分別打黃旗、紅旗、白旗、藍旗。四十三年(1615年)擴大為八旗。原四旗名稱冠以“正”,另四旗名稱以黃、紅、白、藍冠以“鑲”,即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

四旗

新增的四旗的旗子,鑲黃旗的旗子在黃色旗上鑲紅邊,鑲白旗的旗子在白色旗上鑲紅邊,鑲紅旗的旗子在紅色旗上鑲白邊,鑲藍旗的旗子則在藍色旗上鑲紅邊。

2牛錄編輯據清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在西長安街路南,金代遺剎雙塔慶壽寺南面,有南小衚衕曰回子營,夾道曰頭牛錄、二牛錄。

回子營建於乾隆二十五年。《日下舊聞考》卷71載:容妃的五叔和堂兄等配合清軍平定新疆回部有功,“乾隆二十五年奉旨授白和卓為回子佐領,以投誠回眾編為一佐領,於西長安街路南設回回營一所居之”,“內設辦事房,以內府官董其事”。

1965年,此地併入東安福衚衕。有人說安福衚衕所在地就是元朝兩個佐領的駐地,所以叫頭牛錄、二牛錄。事實上,回回營的建立在乾隆二十五年,正因為乾隆授白和卓為回回營佐領,才會有頭牛錄、二牛錄兩夾道名。

介紹

每旗原則上應該包含二十五個牛錄,每個牛錄有三百人,共計七千五百人。但是實際上,每旗的牛錄數量都是不一樣的、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隨時可以按照皇帝個人的愛好而不斷變更的。如努爾哈赤在位時期的八旗牛錄數量大致是這樣分佈的:正黃旗四十五個牛錄,鑲藍旗三十三個牛錄,鑲紅旗二十六個牛錄,正紅旗二十五個牛錄,正白旗二十五個牛錄,鑲黃旗二十一個牛錄,正藍旗二十個牛錄,鑲白旗一個牛錄。

牛錄是八旗制度的基層軍政組織,努爾哈赤政權的建立、發展,與之息息相關.因此,牛錄起源的具體時間,早為中外學術界所關注.由於現存文獻有闕,諸位學者莫衷一是.有說法認為,八旗牛錄製度的形成,並非是在某一具體的時間點,而是經過了"狩獵之牛錄"、"部落之牛錄"、"八旗之牛錄"三個發展階段,最終確立.

還有一種說法:女真人狩獵時各出一支箭,每十人中立一個總領,總領稱牛錄額真(牛錄,大箭的意思;額真,首領的意思),後來這個相當於狩獵小組組長的牛錄額真成為一級官名,牛錄成為最基層的組織。屯墾田地,征丁披甲,納賦服役,都以牛錄為計算單位,努爾哈赤便在此基礎上加以改組、發展、擴大和定型,創立八旗制度。規定:每300人設一牛錄額真,五個牛錄設一甲喇(là)額真,五個甲喇設一固山額真。固山是滿洲戶口和軍事編製的最大單位,每個固山有特定顏色的旗幟,所以漢語譯固山為“旗”。原有黃、白、紅、藍四旗,后又增添四旗,在原來旗幟的周圍鑲邊,黃、白、藍三色旗鑲紅邊,紅色旗鑲白邊。這樣,共有八種不同顏色的旗幟,稱為“八旗”,即滿洲八旗。

八旗制度的特點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滿洲成員皆隸於滿洲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職能。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時荷戈從征,軍械糧草自備。入關以後,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八旗兵從而成了職業兵。清定都北京以後,絕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駐在北京附近,戍衛京師的八旗則按其方位駐守,稱駐京八旗,俗稱京旗,實即禁軍。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駐全國各重要城市和軍事要地,稱駐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9等。八旗按引軍旗色定戶籍。八旗興辦宗室覺羅學、官學等,課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喪等均有規定。清初定滿漢不通婚,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實際上民間早已通婚。

長官

牛錄的長官叫牛錄額真。五個牛錄為一個甲喇(là)(漢語“隊”的意思),首領叫甲喇額真(漢語譯為“參領”),五個甲喇為一個固山(漢語“旗”的意思),首領叫固山額真(漢語譯為“都統”)。每個固山設左右兩個梅勒額真(副都統)。一個固山即為一旗。八旗的最高統帥叫“汗”,先是努爾哈赤,后是皇太極。固山額真由其子侄擔任。努爾哈赤與各旗旗主都有精銳衛隊,叫“巴牙喇”。

八旗歷史

努爾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

努爾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大致是這樣的

正黃(45牛錄)和鑲黃(20牛錄):努爾哈赤

正白旗(25牛錄):皇太極

鑲白旗(15牛錄):褚英之子杜度

正紅旗(25牛錄):代善

鑲紅旗(26牛錄);代善長子岳托八旗戰袍正藍旗(21牛錄):莽古爾泰

鑲藍旗(33牛錄):阿敏

努爾哈赤晚年將親統的兩黃旗的大部分授於同母的三個幼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牛錄,其餘自己統帥做親軍,但他有個明確的指示就是: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領正黃旗,將來自己死後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但另賜一旗給多爾袞.有的史學家認為這等於是明確立多爾袞作繼承人的公開宣示.因為這種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的軍事力量佔有很大的優勢,沒有一個其他兄弟可以與他們相比,但反之,這也使得努爾哈赤其他的兒子們團結起來抗衡三兄弟.

努爾哈赤去世前不久已經把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準備以此旗給多爾袞.但還來不及做安排就去世了.他剛一咽氣,幾個大兒子們聯合起來逼殉了三兄弟的生母大福晉,皇太極繼位后乘機奪取了鑲白旗,以自己的長子豪格做旗主.但多爾袞保住了所領的15牛錄歸附於阿濟格的正黃旗下.滿族以黃色為尊,皇太極就將原來的正黃旗和鑲黃旗改旗號為鑲白旗和正白旗,而他所領的兩白旗就成了兩黃旗.這樣一來,阿濟格領鑲白旗,多鐸領正白旗,加上努爾哈赤遺留的親軍,成為八旗中實力最強的一旗.而皇太極的兩黃旗這時實力最小.

皇太極這時之所以不殺三兄弟,是因為他們雖然年幼但兵力最強,因為年幼沒有太大威脅反而容易掌握籠絡,並用來抵制另外三大貝勒.阿濟格在三人中軍功高脾氣最直和莽撞而不易控制,於是皇太極在第二年以他擅自為幼弟說親為名,廢了阿濟格的旗主,改由多爾袞領鑲白旗.

以後皇太極採用策略先後廢了阿敏和莽古爾泰,以聽話的濟爾哈朗代替阿敏掌鑲藍旗,莽古爾泰暴斃后其同母弟德格類領正藍旗,德格類又離奇暴斃,皇太極發動了莽德姐弟三人謀反案,吞併了正藍旗,將正藍旗和正黃旗混編后一分為二,組成新的正藍和鑲黃旗,由自己親自統帥,從中還分出一部分牛錄給豪格壯力,豪格的鑲黃旗成了正藍旗,改動結果還是新的鑲黃旗實力最小.為了鞏固地位,皇太極在崇德二年找借口把多爾袞和多鐸的兩白旗混編,以多爾袞為正白旗旗主,多鐸為鑲白旗旗主,不過兩白旗由於歷史的淵源一直比較團結,實力是八旗的第二和第三.

皇太極死時,他和豪格加起來有117個牛錄,是八旗第一大勢力,多爾袞三兄弟則有98個牛錄,排行第二,老代善的兩紅旗(其子岳托死,由代善領兩紅旗)和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則有96牛錄是八旗的中間力量.從這裏大家就可以看到為什麼多爾袞不願意為了皇位硬拼,豪格兵力佔優,而且一向勇悍,多爾袞三兄弟雖然兵力少些但作戰力較強(努爾哈赤的嫡系部隊,皇太極換來換去也沒有換走太多),但是濟爾哈朗倒向豪格,代善雖然態度不明朗,也傾向於豪格多些.

但是豪格其實沒有得到兩黃旗和正藍旗的全力支持,兩黃旗有部分大臣親近多爾袞,並且又有些擔心豪格繼位后把藍旗換成正黃旗.還有一點,就是後宮並不支持豪格,豪格非後宮五妃所出,而孝端皇后的意見兩黃旗也要買帳.選舉關鍵時刻老滑頭代善和膽小鬼濟爾哈朗始終態度不明,豪格原指望兩人推舉他,等來等去等不到,負氣離開,被多爾袞抓住時機.

以後多爾袞打擊豪格勢力,吞併了正藍旗,和自己的正白旗混編成新的正白和鑲白旗,原來的鑲白旗在多鐸死後改為正藍旗由多鐸長子多尼統領.多爾袞死後,其養子多爾博領兩白旗.順治親政,清算多爾袞,奪其嗣令多爾博歸宗,這樣正白旗就歸了順治,和兩黃旗一起抬為上三旗.鑲白旗則還給了豪格的長子.

這樣由於上述歷史,形成了八旗的排序: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這時的正黃旗早已不是努爾哈赤的親軍了.

二關於蒙古的資料

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是明朝末年蒙古各部落分裂成三部分之後出現的地域和部族概念,沿用至清朝末年。漠指的是蒙古高原的戈壁沙漠。戈壁沙漠,位於蒙古國南部的東戈壁省,南戈壁省,戈壁阿爾泰省三省,以及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西部二連浩特一帶。

明代末年,我國北方蒙古族以大漠為中心,分為三大部分。在大漠以南各部稱為漠南蒙古,屬於這部分的有:科爾沁、札賚特、杜爾伯特、巴林、札嚕特、奈曼、喀爾喀、茂明竅、烏拉待、喀喇沁、烏珠穆沁、察哈爾、土默特、鄂爾多斯等部。他們的分佈地區“東接盛京、黑龍江,西接伊犁東路,南至長城,北逾絕漠,袤延萬餘里”。

大漠以北,稱為喀爾喀蒙古,其屬有車臣汗、土謝圖汗、三音諾顏、札薩克圖汗等部,分佈地區,“東至黑龍江呼倫貝爾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南至瀚海,西至阿爾台山(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北至俄羅斯”。

大漠以西各部稱為漠西蒙古,即衛拉特蒙古,屬於此部分的有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輝特部。其分佈地區東自阿爾泰山,西至伊犁河流域。

上述蒙古各部大多逐水草而居,從事游牧的畜牧業經濟,政治上處於互不統屬的狀況。各部落封建主之間,為了掠奪牲畜、土地和財產、爭奪統治地位,常常發生矛盾,互相殺戮、征伐,他們為了憑藉后金政權實力的支持,保護自己,壯大自己,免於為對方所統治和奴役,16世紀起就紛紛和后金政權建立聯繫。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殺破狼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明殺破狼
上一章下一章

關於明末時期滿蒙地區的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