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謝逸這一趟走得十分順利,回來后便將永康王病重得下不了榻的確切消息稟報給皇帝,就連皇帝特地安排與他一同前往的太醫都鑿鑿其辭,只是他並不知這太醫早已與王氏暗中來往。
皇帝到底疑心重,生怕自己這親兄長暗地裏耍陰招,又偷偷派自己的親信神不知鬼不覺地潛入永康縣,結果探得的消息竟與謝逸如出一轍,說永康縣如今家家焚香磕頭,永康王更是閉門謝客,難得在院中露個面,都是躺在竹榻上叫人抬出來的,瞧着很是精神不濟。
“那裏的百姓對永康王竟如此愛戴?”皇帝在御案前來回踱步,斂眉深思,最後嘆息一聲,擬旨叫人往永康王府送去大量珍稀藥材、滋補聖品。
案頭還摞着高高一堆奏摺,皇帝打開最上面那份,又是彈劾太子的,再打開一份,依然是彈劾太子,如此連着看了十來份,竟有半數以上提到另立儲君之事。
“儲君!儲君!每日都惦記着儲君之位!全都一個鼻孔出氣!”皇帝怒不可遏,將摺子摔了滿滿一地,力道重得叫旁邊伺候的內侍嚇一大跳。
皇帝執意偏袒,世家們也不能當真拿着刀架在他後頸子上,只好退讓一步。
皇帝也不能屢屢拂他們的意,只好妥協一半,最後道:“太子言行有失,理當懲戒之,不過其並未觸犯大晉律法,又尚且年少,便罰他在東宮禁足三個月,閉門思過。”
僅僅是禁足,還只有三個月,這懲罰也忒輕了些。
王述之大為不滿,將手底下一個老頑固推了出來,笑眯眯道:“太子殿下尚且年少,獨自反省怕是會不得要領,不妨讓齊大人入東宮為其傳授課業、講解義理,如此也好對太子殿下行督促之職,免得辜負皇上厚望。齊大人德高望重,有如此良師指引明路,想必定會事半功倍。”
太子聽得面色不虞,從鼻孔中輕蔑地冷哼一聲,不屑道:“東宮已有多位老師,不勞煩齊大人了,齊大人一大把老骨頭,顫顫巍巍的,還是多多歇息為善。”
“太子殿下此言差矣。”王述之笑模笑樣地看着他,嘆道,“下官着實是一番好意啊!齊大人雖不在東宮就職,可他名下的門生皆是德才俱佳之人,走到哪裏都備受褒讚,太子若得齊大人親授,想必三個月後定會給皇上驚喜。”
此話一出,便等於是說太子太傅等人教導無妨,太子如今這德行有他們一份功勞,於是當場便有人面色不好看了。
皇上早已頭痛,見此事大的決斷已經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小事上便懶得再多做計較,遂允了王述之的提議,任太子如何不滿,都只是淡淡揮手:“此事就這麼定了罷。”
太子對王述之怒目而視,禁足三個月便要了他的命,跟不用說還要每日見到那個老傢伙。
王述之卻只是淺淺一笑,顯然並未將他的怒氣放在心中。
齊大人是個古板之人,單不說他原本就與王氏同氣連枝,光是那鐵面無私的名聲就叫人腦皮發緊,他這回入東宮可以說是專門去整治太子的,太子每日起得遲了要挨罰,偷懶了要挨罰,題答不對要挨罰,就連出恭次數多了都要乖乖認罰,但凡太子一個不服氣,嗓門大了些,立刻就給他扣一頂不尊師重道的帽子。
才短短三日,太子就急得直跳腳,背地裏遷怒了不知多少宮女內侍,脾氣愈發暴躁,見生母庾皇後過來,立刻沖她面前,眉目怒張:“那老不死的齊承志!仗着有王述之撐腰,壓根不將我放在眼裏!父皇竟然就那麼聽從了他們的話,讓這姓齊的入東宮!”說著伸出手掌心,一臉委屈地看着她。
庾皇後面色大變,急忙抓着他的手腕細看,見他掌心橫埂着一道雖淺卻十分明顯的紅痕,嗓音登時變得有些尖銳:“齊大人竟用戒尺打你了?!”
太子義憤難平:“豈止是打我,他從早到晚都在找由頭罰我,不是罰板子,便是罰站,我稍微打個盹都要被他教訓半日!以往太子太傅何曾這麼無禮過?他們王氏簡直欺人太甚!”
庾皇后心疼地在他手心揉揉,低垂的美目中閃過滑過一絲冷光,低聲道:“你舅舅離京不遠了,我們再等幾日。”
“等舅舅回來有何用?”太子苦着臉,“舅舅如今都自身難保,也不知父皇會不會減他俸祿,降他官職。”
“你傻呀!他們有張良計,咱們有過牆梯,怕什麼?”庾皇后笑了笑,“只要再給你舅舅一個立功的機會,定能叫他們王氏永不得翻身!”
太子又驚又喜地看着她,平日在外人面前囂張跋扈,在自己生母面前則乖成一隻溫順的綿羊,還是個腦袋不怎麼轉得過彎來的綿羊,連忙將她拉到一旁坐下,激動問道:“母後有何妙計?”
庾皇后在他耳側小聲說了一番,最後鄭重地拍了拍他的手背:“此事不可聲張。”
太子難抑興奮之色,連連點頭:“孩兒明白!”
庾皇後行事十分果決,很快便做好一應準備,朝堂之事她不便插手,自然是交由族中重臣,很快便有人偷偷湊到皇帝跟前進言:“皇上,臣得來消息,大司馬此次發兵前的占卜,並非測戰事吉凶,而是測國運。”
“國運”二字咬得極重,皇帝一聽頓時面色大變。
那人又壓低嗓音道:“此舉逾越,且大司馬重兵在握,近幾年更是脾性愈發乖張,如此看來,怕是有不臣之心啊!”
“此話當真?”皇帝聽得心驚肉跳,忌憚是一回事,可威脅擺在明面上又是另一回事了。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消息可是從他自己軍中傳出來的,應不是假的。”
皇帝被這消息壓得透不過氣,心中已然信了九分,只是無憑無據,他卻不好處置王豫,思忖半晌,道:“沒有真憑實據,此事怕是不好辦……”
“皇上所言極是。”那人也頗為苦惱的模樣,“不過臣以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皇上蹙眉,食指輕叩,沉默良久。
他早就想給王豫增添幾道枷鎖,只是王豫雖讓他忌憚,卻從未有過逾越的舉動,他不敢貿貿然撕破臉面,他去年將王豫留在京城已經讓彼此嫌隙更深,如今若是故技重施,恐怕會適得其反。
那人似乎猜到他的顧慮:“皇上不必過於憂心,好在京中還有王丞相,只要他在,大司馬必會有所顧忌,不會貿然行事的。”
“嗯。”皇帝點了點頭,“朕也在想,不能再將大司馬困在京中了。”
那人眼珠子轉了轉,遲疑道:“那……皇上不妨下旨命他速回荊州,沒有皇上的命令,不得出荊州半步。”
“這……”皇上皺眉,“大司馬畢竟打了勝仗,朕總要犒賞一番,總不能讓他空手回荊州罷?”
“在京中接旨,在荊州接旨,或是在途中接旨,有甚差別?更何況,荊州地界大,他們必定是寧願守在荊州,也不願困在京城。如此,皇上只需派人去那裏好生盯着,一旦他們出了荊州,便可名正言順地定罪。”
皇帝想了想,點頭:“也只能如此了。”
是夜,一紙詔書送出京城,只不過因有心人在暗中做了手腳,送到大司馬王豫面前時,已然換了湯藥。
王豫正帶着大軍拔營,不遠處則是庾氏的人馬,同樣忙碌,等過了前面一個岔路口,他們便要分作三撥,大多數人都將西行趕回荊州,另有一部分往西南趕赴庾茂鎮守之地,而剩下的,則是王豫父子及庾茂,和各自為數不多的護軍,他們將直接往南,朝京城行去。
王豫站在山坡上,面容有着武將慣有的威嚴,銳利的目光掃過庾氏大軍,心中起了些疑惑:最近庾茂那廝神色不對……
正這麼想着,便有人從山腳跑上來,屈膝抱拳:“稟大司馬,京中來了聖旨!”
王豫微微訝異,隨即皺起眉頭,點頭應了一聲,邊往山下走,邊疑惑道:“此處離京城不遠了,皇上送的哪門子聖旨?”
“這……屬下也不知。”
王豫不再吭聲,只大步朝前走去,最後在傳旨官面前下跪接旨,聽着他念完一長串旨意,心中大為驚訝,隨即皺了皺眉。
皇上說是要論功行賞,藉著這次北伐獲勝的機會鼓舞士氣,命他帶着二十萬大軍前去京城,賞賜人人有份……
軍中得了犒賞,向來是一層管一層分發下去,到了小兵手中已經所剩無幾,二十萬大軍趕回荊州,早晚還是會得到應有的賞賜,可眼下卻要為這寥寥無幾的賞賜,特地趕到京城?
王豫接了旨,待傳旨官離開,忙打開來看了看,的確如此。
想了想,王豫將隨從喊過來,沉聲吩咐道:“傳令下去,繼續前行,所有人暫不回荊州。另,派人去丞相府詢問此事。”
“是。”
王豫派出去的人尚未到京城,皇帝這邊已有人滿頭大汗地衝到寢殿門口,隔着帘子急道:“皇上,大事不好!”
皇帝正靠在軟榻上,由庾皇后替他捏肩,聞言心中一緊,舒展的眉目迅速斂至一處,問道:“出了何事?慌張成這副模樣?”
那人雙眼透着驚恐,快速道:“大司馬帶着二十萬大軍前來,意欲攻打京城!”
“什麼?!”皇帝大驚,手中的杯盞砰一聲摔落在地,裂成無數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