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總兵官
崇禎的話完,下面的大臣都低頭悄悄地打聽着楊之梟是誰了,畢竟楊之梟只是個小小的游擊,這裏的人大多都不認識的。
看到台下大臣的餓表現,崇禎曾着高興,有開始解釋道:“楊之梟就是上次洪愛卿從應天府推薦過來的,這次就是他駐守在杏山城,頂住了皇太極的十萬精兵進攻,不但城沒丟失,還使皇太極損失了四萬的人馬和幾乎全部的大炮,也使皇太極進攻錦州的計劃流產。”
聽到這個消息,下面的大臣都被這個消息振奮了,今天非常難得地在這個大殿有了點笑聲。然後大家就開始討論對於楊之梟功勞的獎賞問題。
最後,崇禎宣佈,鑒於楊之梟在對建虜作戰中功勞顯著,升楊之梟為遼東總兵官,其下部將也各升兩級,賞銀五萬兩。
而在歷史上這遼東總兵官一職本該是洪承酬推薦吳三桂所得,由於楊之梟的出現,現吳三桂掛遼東副總兵官一職,同時對於洪承酬也有獎賞。
這年,楊之梟二十歲,也就是穿越到明末的第三年,成為明末最年輕的總兵官。隨着朝廷對楊之梟的封賞,楊之梟對建虜韃子作戰的事迹也傳遍了大江南北,讓在應天府的韓幼娘和洪琳嫣都是很搞高興,而其他百姓以前都聽到遼東的消息都是不好的消息,而這次的消息可以算是個大好消息。
楊之梟憑藉五千的兵力頂住了建虜韃子十萬鐵騎的進攻,可以算上一個驚天動地的消息了。在各地活躍着的說書人把楊之梟描繪成一個身高八丈的巨漢,還能招風喚雨。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把楊之梟形容成一個手搖扇子,揮手間令建虜灰飛煙滅的諸葛亮式的人物。
而對於明間的各種議論,楊之梟也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一笑了之,現在楊之梟把全部時間都投入到軍隊的訓練上,特別是投入到新組建的騎兵的訓練上。
因為楊之梟知道還有越來越多的大戰在等着他,他要抓緊時間擴充自己的實力,還應付將來的巨變。對於朝廷的獎賞也沒怎麼放在眼裏,不過隨着獎賞到來的一批武器倒讓他非常的滿意。
可能是由於楊之梟難得地打了個大勝仗,朝廷對於武器的撥放也非常的大方,這次不但帶來了大批的刀煎等武器,還帶來了五千支燧發槍,可讓楊之梟高興了好一陣子。有了武器后,楊之梟邊訓練的時候邊招兵買馬,進一步開始擴充實力。
經過楊之梟半年多的埋頭訓練,現在楊之梟的部隊達到了五萬人之眾,其中騎兵兩萬人,火器營八千人(包括燧發槍兵和炮兵),斥候營兩千人,步兵兩萬人。
騎兵的訓練一直是由以前谷城的巡檢陳沖舉負責,此人在谷城當兵的時候一直就呆在騎兵隊伍中,對騎兵的作戰以及訓練方面都非常的熟悉。
楊之梟對騎兵的訓練又不是特別的了解,所以楊之梟就把陳沖舉提拔成了騎兵統領,專門負責騎兵的訓練和作戰帶領;火器營的統領則是楊之梟叫秦武來擔任,因為火器營的特殊性,特別是在燧發槍兵方面特別注重的團隊配合,楊之梟發現這個叫秦武的做事很嚴謹,不冒功急進,這正是火器營的基本作戰方式。
因為火器營是在保持隊型的條件下通過一步步地前進來打擊敵人,所以楊之梟特提拔了秦武來擔任火器營統領;現在楊之梟的斥候營發展成了既有偵察,破壞,潛伏,斬首為一體的綜合兵種,這個營的統領楊之梟則安排了張鵬來擔任。
步兵營楊之梟安排了蘇亮來擔任,武人出身,長得五大三粗,很適合衝鋒陷陣,而且在軍隊中算是比較高的一個,崇禎三年看到建虜韃子欺負大明,毅然棄筆從戎,到現在也算老兵了,作戰經驗非常的豐富,因此楊之梟安排他來統領步兵。
在楊之梟的努力下,在遼東諸多勢力中,可以說楊之梟的部隊無論在人數還是戰鬥力方面,可以說是最強的了。
前段時間楊之梟還利用皇太極回師的機會,重新奪回了塔山城,使其大明在遼東的領土恢復到了崇禎十二年的時候。
現在的楊之梟坐擁杏山和塔山兩座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兩座城市,楊之梟也知道這兩座城市無論對於建虜和大明都是至關重要的,隨時可能受到建虜的進攻。
因此楊之梟在積極訓練自己部隊的同時,也加快了部隊武器的裝備。現在楊之梟的部隊除了裝備了朝廷前前後後撥發的燧發槍七千支外,還裝備了上次杏山大戰繳獲建虜的大批火炮和朝廷下撥的部分火炮。
朝廷也知道杏山城的重要性,因此在洪承酬的調解下優先給楊之梟下撥了部分大炮防守之用。
除了這些外,楊之梟一直非常想要的武器手榴彈和地雷也被耗子帶領的工匠研製成功。雖然這個時候的手榴彈和地雷在威力方面不能跟後世的相比,可是在這個時代也算先進的武器了,至少在進攻和防守方面對於建虜也綽綽有餘了。
當然對於以前幫助楊之梟立過許多戰功的石頭,也被楊之梟改裝成了類似現代的燃燒彈。可以說,經過這大半年的發展,楊之梟的部隊在質的方面有了飛躍的提高,即使是在野戰時候,對於相同數量的建虜韃子部隊也毫不遜色了。
就在楊之梟默默發展自己力量的時候,時間到了崇禎十四年春天。開春之後,不甘於失敗的皇太極再一次發動了對大明的進攻。
由於前一次皇太極從塔山杏山方向進攻大明的時候碰到楊之梟的守城部隊而導致無功而返,這次的皇太極吸取了上次的教訓,不再通過打通楊之梟防守的杏山和塔山來進攻錦州了,而是通過走水路,以已經佔領的覺華島為跳板,開始進攻關外防守線上的另一重要城市寧遠。試圖通過佔領寧遠切斷錦州的退路,進而達到對錦州的包圍,再慢而圖之。
這次皇太極傾盡全國之力,帶領了十五萬的人馬浩浩蕩蕩地通過舟船登上了覺華島,然後兵鋒直指寧遠。
洪承酬得到消息后,也率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朴、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等所謂八總兵兵馬,領精銳十三萬、馬四萬來援,集結寧遠,與清兵會戰。
這個時候的楊之梟本來是處於最前線的,但是皇太極繞開了杏山塔山去進攻寧遠,現在的楊之梟就變成了處於戰場的大後方了。
楊之梟的杏山則剛好處於皇太極的背後,也許是皇太極根本不會認為楊之梟對他構成任何威脅,覺得上次的失敗只是周楊之梟通過用計策實現的,如果真正地野戰的話,覺得楊之梟的部隊根本不值得一提,所以也毫不猶豫地為了進攻寧遠把自己的後方暴露給了楊之梟。
現在楊之梟所處的位置非常的好,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現在楊之梟有兩種選擇:第一種就是在皇太極跟洪承酬決戰的時候,自己帶着部隊從皇太極的後面發動進攻,進一步減少洪承酬方面的壓力;另一個選擇則是去進攻建虜由於傾巢而出去進攻寧遠之機而去進攻建虜的大後方,從而來奪取已經被建虜佔領的義州。
當然無論楊之梟的哪一部行動也會影響到皇太極的下一步行動,比如楊之梟去進攻建虜大大後方義州的話,那麼皇太極就有可能來進攻杏山迫使楊之梟回師退守杏山。
而楊之梟從後方去進攻皇太極的話,皇太極也會分出兵力來對付楊之梟的部隊。楊之梟把自己這裏的情況給洪承酬做了彙報,然後等者着洪承酬的進一步指示。
過了幾天,洪承酬的指示下來了,也許是洪承酬對於自己部隊的自信,所以並沒有要求楊之梟去參加寧遠大戰,而是要求楊之梟乘着建虜後方空虛的時候,侍機去奪取義州。
楊之梟接到這個命令後有點無奈,本來按照自己最穩妥的辦法,就是自己在後方去進攻皇太極,這樣就可以迫使皇太極分兵來對付自己,這樣就可以減輕洪承酬方面的壓力,這也是最穩妥的辦法,因為楊之梟也懷疑洪承酬能不能抵擋皇太極的進攻。
歷史上的松錦大戰就是洪承酬帶領的十幾萬部隊被皇太極打跨,最後自己被圍困在松山而被俘的。雖然現在歷史因為楊之梟的到來而改變了,但也不能保證歷史上洪承酬的失敗命運啊。
不過楊之梟想到錦州,杏山塔山都在大明手中,皇太極一時也不會對寧遠構成多大的威脅,你就按照洪承酬的命令想辦法對義州進行攻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