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意外
在如何應對波斯薩姍王朝跟拜占庭之間的戰爭方面,內閣經過近一個月的蹉商,形成了兩種意見。這兩種意見一時不能統一,最終還是報到了劉子秋面前,請他定奪。
當初設立內閣,劉子秋就是考慮到皇帝的權力太大,什麼事情都必須由皇帝來決定。但皇帝一個人的智慧和精力畢竟是有限的,難免會出現錯誤。而皇帝的決定一旦錯了,甚至會把整個國家拖入深淵。劉子秋畢竟來自後世,知道歷史上許多朝代反覆更迭的情況,所以他才能剋制住那種絕對權力所帶來的誘惑,想要把自己的權力分出去一大部分。甚至,他還想學習西方早期的君主立憲制,只他的這些觀念一時難以為群臣所接受。
事實上,劉子秋一直在為了把權力移交給內閣而努力。這裏面他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一直想當個甩手掌柜。皇帝雖然一言九鼎,但也很辛苦,尤其做個勤勉的皇帝就更加辛苦,每天需要批閱的奏章都是堆積如山。當然,身為一名特種兵,劉子秋的字典里從來就沒有“怕苦”這個詞,他只是不願意長期被困在皇宮這方小天地而已。
當然,願意雖好,實現起來卻有很多困難,劉子秋還必須繼續面對每天雪片般送到案頭的各種奏章,還必須處理內閣難以決斷的那些事情。
看着坐在面前的諸位內閣大學士,劉子秋擺了擺手,道:“朕在聽諸卿意見之前,只強調一點。不這如何應對,都要以大漢王朝的利益為重!”
剛才,劉子秋已經闡明了波斯和拜占庭之間的戰爭可能對大漢帶來的影響,現在他就是要給大學士們一次重新判斷的機會。內閣處理事務能力的提高,對於他實現自己的願望卻是至關重要的。
李靖拱手道:“陛下,微臣以為,波斯與拜占庭二虎相爭,卻是我大漢的一次良機。可趁其兩敗俱傷之際,出重兵將其一舉拿下!”
對於武將來說,開疆拓土,留名千古,是永遠抵擋不了的誘惑。
虞世南搖頭道:“李將軍此言差矣,我大漢素以仁義立國,又豈可行此不義之事!”
魏徵卻捋須笑道:“依微臣所見,李將軍之言甚善。不過,波斯、拜占庭離中原都太過遙遠。所謂鞭長莫及,縱使能夠奪其地,亦難以久治。不如分而化之!”
李靖和魏徵所提議的就是兩種不同的意見。李靖的意思是直接出兵攻佔波斯的拜占庭,將其納入大漢的版圖。而魏徵也同意出兵,但是在擊敗這兩**隊之後,並不佔有其土地,只是將這兩個昔日強大的帝國分裂成若干個小國。在聽了劉子秋闡明的影響之後,兩人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意見。當然,內閣中像虞世南這樣堅持仁義為懷的,卻僅有他一人,算不得主流。
劉子秋卻笑了起來:“諸卿所言各有道理。不過,朕以為,窮兵黷武,未為良策。我大漢雖然從來沒有放鬆過武備,但朕卻不希望隨意對外用兵。所以,大哥的意見,朕不敢苟同。魏先生的意見甚善,只是卻不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么?雖然現在可以趁機將它們分成數個小國,但總有一國會變得強大起來,進而吞併其他小國。久而久之,戰亂頻呈,終究會影響我大漢的商路。”
虞世南不由得意起來:“陛下所言甚是,微臣以為,咱們什麼都不用做,只需靜觀其變即可!”
劉子秋搖頭道:“朕不欲出兵,只是不想我大漢的好男兒血濺沙場,但不代表可以無所作為!朕以為,對於這兩國的戰事,當以調停為主。只要讓兩國停戰,百姓生活自可慢慢趨於安寧。邊境的安寧,於我大漢有利無害,又可免我勞師遠征,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還有一句話劉子秋沒有說。這場仗再打下去,很快就會分出勝負。勝利的一方往往會處於極度亢奮之中,會被沖昏頭腦,極有可能會移師向東。畢竟人總免不了會有貪慾,如果沒有貪慾,也就不會有這場戰爭了。貪念一起,往往就會喪失理智。而大漢富饒,自然會引來勝利一方眼紅。雖然大漢軍力強大,並不懼怕敵人來犯,但戰火燒到家門口總不是一件好事。只有讓這兩國都保持足夠的強大,維持一種微妙的平衡,大漢才更安全。
至於把這兩個國家分成若干小國,看似更加安全,其實不然。因為這些國家並不是西域,也不是漠北。他們民族內部並沒有太多的矛盾,被大漢強行分裂之後,難免會心生怨恨。一些狹隘的民族主義者說不定會做出什麼出格的舉動,比如襲擊大漢的商隊,比如刺殺朝廷的要員。這些躲在黑暗裏的運行往往會令人防不勝防。所以,劉子秋並不想樹敵太多。除非他能夠狠下心來,把這些異族人全部殺光,然後再把漢人遷徙過去。
李靖皺眉道:“只怕他們已經殺紅了眼,不肯聽從陛下的調停。”
劉子秋擺了擺手,道:“無妨,誰要是不肯聽從調停,我大漢便師出有名。到時候,我大漢便派出遠征軍,協助另一方徹底剿滅他!”
弱國無外交,以大漢如今的國力之盛,便是一舉吞併這兩個國家都不是難事。只是在吞併之後要想維持在當地的統治,卻有些困難罷了。相信無論是波斯還是拜占庭,恐怕都不願意現在就直面一個如此強大的敵人。
…
這一次,劉子秋想讓內閣來解決一個重大難題的計劃又破產了,最終還是由他來做出了決斷。倒不是說李靖、魏徵等人智慧不夠。事實上,論起揣摩人心,運用權謀,內閣中的任何一個大學士都要比劉子秋強得多。只是劉子秋比他們多了上千年的見識,看問題更深遠一些而已。
當然,事情果然如劉子秋所料的那樣。無論是波斯還是拜占庭,起初都不肯輕易罷兵,畢竟雙方激戰多年,仇恨越積越大。但是,在大漢使者擺出一副將要進行武力干涉的情況下,兩個國家都選擇了服軟,同意接受大漢的調停。
一個月後,三國使臣在大漢東都洛陽舉行會談,簽訂了停戰條約,史稱洛陽條約。條約規定,兩國邊界恢復到戰爭初起時的狀態,雙方各從邊界後撤百里,留下一個長條形的空間地帶。當然,大漢使臣也沒有忘記為自己的王朝爭取利益。從此以後,大漢商隊在兩國通行,關稅享受與這兩國百姓同等的待遇。這是一個不平等條約,直到五年以後,大漢的商隊幾乎控制了整個絲綢之路。劉子秋才特旨,允許這兩國的商隊在大漢境內也享受與大漢國民同等的關稅待遇。不過到那時候,大漢的商隊已經控制了這兩國的經濟命脈,甚至連錢幣都委託給了大漢的商人鑄造。這條平等待遇的實施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了。
…
經過這次的事件之後,劉子秋徹底下定了決心,要仿照後世西方國家早期的制度,實行君主立憲。這時候,大漢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劉子秋的一些新思想已經得以在國內廣泛傳播。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已經出現了一些社團,行業協會也已經廣泛存在。而且隨着郡縣學堂的發展,在後來的幾次科舉考試中,世家子弟通過考試的人數也越來越少,他們的勢力進一步得到了削弱,這為劉子秋推行新制度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到了大興十五年,兩個代表大會終於得以設立。一個是以開國元勛和世家組成的貴族代表大會,一個是以各行各業普通民眾代表組成的百姓代表大會。內閣首相便由這兩個代表大會在內閣大學士中選舉產生,再由劉子秋直接任命。
而這一年,劉子秋也徹底交權,宣佈只擁有象徵性的權力,所有權力都歸兩個代表大會和內閣所有。
然而,在這一年的內閣首相選舉中,卻出現了意外,當選者居然是李世民,這是一個誰都沒有想到的結果。
自從在第二次科舉考試中奪得第二名之後,李世民便進入太學院讀書。數年之後,他也如願進入內閣。時間可以磨滅人們的記憶。近十年當中,李世民為人謙恭、處事勤勉,漸漸博得了朝野上下的認可。而這其間,他對劉子秋也是恭敬有加,好像真的已經放棄了野心,願意做一個循規蹈矩的臣子。也正由於這個原因,他漸漸為代表們所接受,在內閣諸臣中脫穎而出,以高票當選首相,只等劉子秋的任命。
雖然劉子秋的任命只是象徵性的,但他在大漢朝野上下的心目中,依然是至高無上的君王。沒有他的任命書,任何結果都不能為天下人所接受。
只是一些當年追隨劉子秋打天下的老人對一些陳年舊事仍記憶猶新,紛紛進宮拜見劉子秋,勸諭道:“陛下,知人知面不知心,切不可將朝政委於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