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白事知賓

第一章 白事知賓

我國歷史當中,出現過很多神奇的職業,白事知賓就是其中一種。

白事知賓是個什麼呢?《醒世姻緣傳》第十八回:“合家掛孝,受吊念經,請知賓管事,請秀才襄禮。”京劇《將相和》第四場:“明日我府宴請廉老將軍,敢煩作一知賓,替我分神周旋,俾使滿筵增輝。”參見“知客”。

說白了,就是喪事上負責主持傳統禮節的主持人。

喪事怎麼辦,該遵循什麼禮節,靈堂掛什麼花,什麼時辰適合上香,都有名堂。

白事知賓有點類似現代社會裏的婚慶主持人,不過要更加嚴格。

在古時候,白事知賓屬於‘忠孝禮義’的禮。

奶奶就是白事知賓,她經常說,隨着社會的發展,大家對傳統禮儀越來越不重視,白事知賓這門傳統行業,快要斷絕了。現在即便有,也是殯儀館那半吊子水準。

現在殯儀館的儀仗隊,大多是做給逝者家屬看的,並不符合人倫。但因為有面子,有氣勢,所以大家吃這一套。

每一念及此,奶奶就痛心疾首。

奶奶從事這一行六十多年,十里八鄉,算是最有名的一個。

小時候爹媽忙於生意,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奶奶那裏度過,所以接觸的比較多。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是,隔壁孫家村有個老頭死了,請奶奶過去主持喪事。

記得那是80年左右,那些年社會動蕩,附近發生過命案,奶奶怕我一個人在家出事,所以帶着我連夜趕到孫家村。

辦喪事的那戶人家很有錢,不僅有80年代標準三大件,家裏還有着一輛小車跟小洋房。

那人就是開車接我們過去的,能有小轎車接送,我那時候開心死了。

等我們趕過去的時候,小洋房面前亮着燈,十幾個人無精打采站在門外。應該是長子的中年男人從人群中跑出來,急急忙忙塞了個紅包。

奶奶看了紅包一眼,又往屋內瞄了瞄,二話不說,拉着我就走。

我很納悶,奶奶在十里八鄉是出了名的熱心腸,只是主持個喪事,怎麼話都不說掉頭就走?

長子模樣的中年人追過來,拉着她不放手。

奶奶瞥了他一眼,說了些什麼。具體是什麼話,由於那時候年歲太小,記不清,但應該是:這錢我不能收,這事兒我也辦不了之類的話。

中年男人還以為嫌錢少,又摸出一疊錢。加起來大概有小一百了。

這可不是小數目。80年代初,富有的人家結個婚也要不了多少,何況這還是農村。中年男人一下給了這麼多,這數目就有點大了。

奶奶還是不接,牽着我,頭也不回。

中年男人急了,踉踉蹌蹌跑過來,表情非常急切,稀里嘩啦說了好多。

我聽了半天,才總算知道原來奶奶並不是他們請的第一個白事知賓。

80年代,怎麼說呢。由於一些大家眾所周知的原因,被壓抑了許久的傳統文化,開始了一波小爆發。在那個年代,許許多多的人從操舊業,一時間百花爭艷好不熱鬧。

所以在鄉下地方,白事知賓的數量並不少,那中年男人一開始並沒有想到請奶奶過來,而是請的同村另一位婆婆。

那個婆婆是個老手,懂的很多。

一開始喪事操辦的異常順利,長子請來親朋好友,婆婆忙前忙后,掛白花,點蠟燭,煮陰米……諸如一切都非常順利。

出事是出在後半夜。

老爺子死了不過十個小時,婆婆張羅人幫死者洗澡換了衣裳,在堂屋放了張床,床下壓紙錢元寶,把死者放上去,然後張羅人開始上香磕頭。

結果一磕頭事情就來了。

長子首當其衝上香,可是發現香怎麼都點不着。長子和老爺子關係並不好,見到香怎麼都點不着,張口就罵‘你個老畜生,死了都不讓人安心’什麼什麼的。結果這一罵,就糟了,不僅是香點不着,床頭的蠟燭都滅了。

大家慌了,人一輩子能參加多少喪事?哪裏見過這種情況。

主事的婆婆讓大家不要慌,說是小事情,看她的。

這個婆婆也是有本事的人,立刻判斷出事情出在哪。把蓋在老爺子額前的紙錢掀開一看。果然,老爺子眼睛睜着,死不瞑目。

這眼睛肯定是後來睜開的。

幾個管事的嚇一跳,上來想把老爺子的眼睛合上。可是,這能成嗎?老爺子直挺挺的躺在床上,就是不肯合眼。

婆婆看到這裏,知道了大概情況,當即對長子說了:“你過來,磕兩個頭,認真道個歉。”

長子脾氣倔,不願意。但是其他親戚怕啊,圍着說了半天,他也心虛了,老老實實過去磕了三個響頭,大聲說了句:“爹,對不起!”

婆婆也在老爺子耳邊說話,大概是,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都要為子女着想,生前有再大的怨言,死了就煙消雲散,好好讓子女過日子。你也把這口怨氣散了,好上路,投個好胎。

說來也神奇,婆婆說完這些話,然後又往床上撒了一疊紙錢,一伸手,就把老爺子的眼睛合上了。

之後事情進行的很順利,點蠟燭,上香,吩咐后廚做一頓送行飯。

那時候婆婆留了個心眼,並沒有讓長子先上香,而是在所有親朋上過香,磕過頭之後,才讓長子過去。

這裏面有個說法。

一般白事會根據輩分大小、關係親疏,依次磕頭上香。不過也有關係最親近的人最後磕頭這一做法--這個叫‘惜別’。

長子先上,是表示的對死者的尊敬,一般程序這樣走肯定是不會出事。

但現在的情況是長子不孝,他先磕頭的話,死者鬱氣不散,不肯離去,對這個家庭不太好。其他親朋先磕頭,將死者鬱氣散掉一點,再由長子痛哭流涕,好生磕兩個頭的話,死者一般就安安穩穩走了。

長子聽從婆婆安排,最後一個磕頭。

可是長子才磕第一個頭,來送行的親眷就嚇呆了。只見到蓋在老爺子額頭上的紙錢,嘩一下被吹飛,老爺子不知道什麼情況,眼睛又睜開!

當時婆婆就慌了,這下子任憑她再說什麼,做什麼,老爺子的眼睛都不肯合上。

場間嘩然,誰都沒見過這種情況啊。

主持喪事的婆婆皺着眉,她一生大風小浪無數,像這種冥頑不靈的死者還是第一次見。

這人啊,一般只要不是怨氣太重,或生前是窮凶極惡之人,死後是不會這樣禍害自家人的。

古人有云:將死之人,其言也善。

這個‘言’在‘紅白’之事當中,不僅代表言語,還代表言行。

人一般要死了,是不會做什麼特別禍害後代的事情的。

將死之人,在白事裏頭,也叫彌留之人。和醫學定義上,快要死亡的人不一樣。

在中華大地上,部分地方的習俗是,在人死前三天,和人新死後七天,統共十天,都被叫做‘將死’,也叫‘彌留’。

當然,還有些地方,‘彌留’是指的人死前三天和死後三天。

十里一鄉,八里一俗,各地習俗不一,三天、五天、還是多少天,這種事情沒法統一。但是大家都有一個共同認知:人死後是不會立刻到陰間,會在人世停留一段時間的。

生前執念重一些的,停留的會久一些;生前執念輕一些的,會早登極樂。

所以佛家常勸人放下執念。

白事知賓所行之事,就是通過種種‘禮節’,讓死者安心離去,早日投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當白事知賓的那些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我當白事知賓的那些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白事知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