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8回 護摩
維摩詰居士,古佛再來、在家菩薩,意譯為凈名、無垢塵,意思是以潔凈、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
據《維摩詰經》講,維摩詰是古印度毗舍離地方的一個富翁,家有萬貫,奴婢成群。但是,他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境,得聖果成就,被稱為菩薩。維摩詰為諸大菩薩之代表。直心正念真如,親證平等實相;見得一切眾生心源,具足恆沙煩惱,無量功德。故起方便教化,使一切眾生,除心源上之煩惱,顯心源上之功德。然其為模範與標準者,須依已除已顯之佛。起廣大心,證如實相,則能依佛功德為功德也。
有一次,他稱病在家,驚動了佛陀。佛陀特派文殊師利菩薩等去探病。佛知道維摩詰菩薩只是詐病,所以派去了被譽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文殊見到維摩詰后,兩位菩薩互斗機鋒,反覆論說佛法,義理深奧,妙語連珠,使同去探訪的菩薩、羅漢們都聽呆了。一場論戰後,文殊菩薩對維摩詰倍加推崇,人們對維摩詰菩薩也更加崇敬了。
在維摩詰經之中有這樣一段,說的是維摩詰居士受了善德菩薩的供養,把這個供奉分為兩份,一份供養如來,一份供養當時在法會上的非常下等的一個乞丐,並開示說等心施一最下乞者,猶如如來福田之相。很多人都讀過這部經,但是對於維摩詰居士的話卻沒有深入的去理解到生活之中。
我們的生活之中,有很多人充滿了痛苦,如同大山裡失學的兒童,如同一些缺醫少葯的孤寡老人。很多人喜歡用大把大把的金錢供佛,以求福報,但殊不知在當今的末法時期,很多庸俗的人混入佛教,用宗教斂財,販賣信仰,大把的金錢都是落入此等俗人口袋之中。理性的供養,把多餘的部分用來濟貧助學,這個的意義不比供佛得到的功德差。
供養冰揭羅天童子也是如斯含義,他是一個孩童,你單獨供養他的零食玩具為他散發給有需要的人,這會令他高興,可你如果能用冰揭羅天童子的名義去造像印經,為他齋僧布施,為他像大山裏的孩子捐贈學習用品,書包文具,他會更加高興,因為你這是真正的行法供養,如果他不給予你加持感應,他自己都會不好意思。
經文
若常持誦此陀羅尼兼施食者。能令財物豐盈所求無不隨意。當得此畢哩(二合)孕迦衛護。
取赤色花。每花一誦一擲童子身上。滿十萬遍其童子必來現身。即得滿一切願。日施千人上妙衣食無所闕乏
修誦金剛部的真言是否就不能與冰揭羅天童子合修?這個其實要看情況!
在鬼子母菩薩說咒之前,鬼子母菩薩在經文之中提及不能夠修誦金剛部的真言,由於金剛部的真言會與她的咒術互損,如斯即難成就。
但在金剛部之中,也有例外,如同孔雀明王,這尊是金剛部里比較特殊的一位本尊,孔雀明王為天部之主,一切諸天鬼神皆是孔雀明王座下護法,鬼子母以及冰揭羅天童子亦是此法的擁護者,修誦孔雀明王的咒術,不僅不會有損於鬼子母菩薩說的真言,反而能夠相輔相成。
另外一位則是金剛手菩薩所化身的金剛童子,金剛童子他並不像金剛手菩薩那麼凶,在金剛手菩薩降伏部多法裏,金剛手菩薩是把三界諸天鬼神用武力打到服軟為止,三界諸天鬼神都害怕金剛手菩薩。但金剛手菩薩化身的金剛童子就柔和多了,任何一位諸天,只要聽誦金剛童子真言十萬遍,必定會顯靈滿足念誦者的願求。
孔雀明王與金剛童子就是金剛部的本尊,但他們的真言卻可以與任何一位諸天的真言相輔相成。除去這二位外,其餘的如大威德,降三世等等,都不具足這個因緣,如果有修誦的人是萬萬不能修誦冰揭羅天童子真言,只可法供養冰揭羅天童子,即如同念誦心經金剛經佛號或用冰揭羅天童子的名義去行種種善行。
能夠經常修誦冰揭羅天童子真言的人,加上又能經常施食童子,童子必定會保護這個人,別看童子只是個孩童葯叉神,但如果你真遇到大麻煩,如同天魔波旬要砍死你,冰揭羅天童子他還有499位哥哥姐姐,重點是哪吒三太子還是他外甥,葯叉本來就護短,一個家族的葯叉神就會全部出動群毆波旬,你要相信這個孩童不是一般的孩童。
赤色花,也就是紅色的花,如同紅玫瑰。如果你想親見冰揭羅天童子現出真身,你就用十萬朵紅玫瑰,念一遍真言扔一朵玫瑰花到冰揭羅天童子像身上,十萬朵扔完,冰揭羅天童子就會親現真身。這個時候你有任何的願求都可以和他說,冰揭羅天童子必定會滿足你,這個扔花的修法,適合單獨供奉冰揭羅天童子的人修,一般的人可以先了解,但再好的法也是實修第一,實踐出真如!
冰揭羅天童子的護摩需要用到牛肉,這個東西一般不理解的人都會誤解為外道,是以很多大德在講說有些修法的時候,對於護摩中用到的東西是刻意有所迴避,因為沒有人會把肉和佛教聯繫在一起,要是說修行的時候需要用到牛肉,必然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護摩,很多人就當作火供,但實際護摩與火供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很多人也沒有護摩的條件。是以對於護摩這一塊,不進行細緻的解說,冰揭羅天童子修護摩會用到牛肉,大黑天神也不忌肉食,大自在天也會吃人,這些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夢幻佛事,水月道場,這些大天何以如此自有一定的道理。
應當明了的是,大天心懷慈悲,普度眾生,我們雖然沒有條件如同經典之中記載的一般修持,但能誠心隨緣儘力,皇天不負有心人,這些大天也必定會給予攝受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