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計套計吳王中計3
吳王劉濞聽了大吃一驚,為的並不是劉榮據說的漢王、秦王和安王還未出現在大漢朝,而是濟南王、淄川王未在劉榮所言相助自己成大事的名單之中。
吳王劉濞想到膠西王與膠東王處境的對比,心裏才悟到定王劉發拉一個膠西王,打一個膠東王的目的,就在給其他王爺樹立榜樣。
進而,剛才在朝堂之上,濟南王和淄川王與定王劉發眉來眼去的一幕,油然浮上吳王劉濞的眼帘。
這就難怪劉榮所講幫自己成大事的名單之中,沒有出現濟南王和淄川王的原故了。
原來,濟南王和淄川王鑒於膠西王與膠東王一個天上,一個地獄的際遇,終將照着膠西王的樣子,背叛自己改投定王劉發的陣營中去。
吳王劉濞自以為洞悉了濟南王和淄川王的心事,暗中冷笑,不屑地冷哼一聲,緩過冷峻的臉色,浮起笑意對劉榮說:“太子何必較真呢?也許,彼時的漢王、秦王和安王,便是現在的哪三個王爺也是有可能的。譬如,太子、右相和左相,在本王成事後,改王號成漢王、秦王和安王了?”
劉榮暗中觀察吳王劉濞的表情變化,見其從微笑至冷峻,冷哼一聲后再轉回微笑,心知離間濟南王、淄川王與吳王劉濞的計謀大致已成,便裝作恍然大悟地點着頭,說:“哦,這極有可能。怪不得史書上會沒有本太子的記載,本太子眼下也未見到漢王、秦王和安王其人,原來是這樣的。”
吳王劉濞關心的只是自己能否成大事,且在他的心裏,早已將劉榮視為助自己成大事的人,便不假思索地說:“這是自然的。不然,在史書上,太子到哪去了呢?哎,太子,在你們的史書上,也沒有右相和左相的記載么?”
見吳王劉濞已然按自己所設定的路線想下去,劉榮便說:“就是呀!”
吳王劉濞肯定地點着頭說:“依本王所想,那漢王便是太子,秦王當是左相,安王便是右相了。”
“經吳王這麼一解說,本王倒想起來了,吳王起事時,大漢的丞相是漢王,御史大夫是安王,太尉便是秦王。照吳王的推斷,若王琛是那時太尉的話,吳王,那我們一起讓王琛領兵北守邊疆的做法,倒是對頭了。”劉榮引領着吳王劉濞的思緒說著。
“是啊!若現在不讓左相帶兵,到那時,左相便不能坐上太尉的位子,便不可能統掌大漢所有的兵馬了。那本王起事,必然會遇到極大的麻煩。依這般推斷下去,太子,我們該如何去做,才能讓左相執掌大漢的所有兵馬呢?”吳王劉濞果然按着左相王琛是後來的大漢太尉這一想法往下去想了。
“是啊,若那時的三公就是本太子和左右丞相龍全王琛三人,那到時吳王要成事,豈不是翻覆手間的事情么?眼下本太子已是丞相代輔,而右相和左相要坐上御史大夫和太尉的交椅豈不是易極之事么?不過,說真的,雖說本太子只是按史書上記載的去做事,但在情感上,本太子仍覺得愧歉父皇,愧歉太子妃許多。到時,本太子也不知道能否得到太子妃的原諒呢!”劉榮推着吳王劉濞的思維往前走着。
吳王劉濞設身處地替劉榮想想,也覺得處在太子劉榮這種身份上,一邊是史實,一邊是親情,還真的很為難呢!
但吳王劉濞懂得,絕對不能讓太子劉榮的心倚向情感,否則極可能會壞自己的大事!
想到這,吳王劉濞以深有同感的語氣,輕嘆一口氣,說:“是啊,本王也替太子為難呢!可太子也知道,史實在太子來講,是已經發生,亦決不會被改變的事情。本王知道太子為難,也相信太子會順應史實,畢竟史實不會因太子感到為難而改變嘛!到了那一天,在事實面前,太子妃應該會體諒太子的為難,必能體會到太子不能逆拂歷史事實的考量。”
劉榮裝作被吳王劉濞所說服一般,輕嘆一口氣,說:“算了!任本太子如何作為,史實就是史實,不會有改變的。既然這般,本太子還是不去想這些煩人的事情好了。”
吳王劉濞見劉榮已轉過情感上的彎來了,微笑着說:“太子大智慧,必有大作為。哎,太子,從今起可得多想着如何將右相推上御史大夫,將左相扶上太尉的位子上去了。”
“是啊,吳王考慮得對!七年時間說長也長,說短也短,凡事皆得有備才無患呢!可如今,各諸侯王國自擁自兵,要如何讓左相執掌天下兵馬呢?”劉榮不着痕迹地順着吳王劉濞的話題,往各諸侯王手上的兵馬指揮權歸屬問題上引。
吳王劉濞猶豫了一會,望着劉榮慢條斯理地說:“太子,本王有個不成熟的想法,還請太子給予參詳。本王想,皇上不是想方設法要推行削藩策嗎?若能保證大漢各地兵馬的調度權收歸朝廷后,這調度權能掌握在左相手上的話,不妨順着皇上的想法,將朝廷和各諸侯國的兵馬指揮權歸於朝廷。如此,名義上各諸侯國沒了兵馬指揮權,但我們有左相,表面上這指揮權是朝廷的,實際上卻是我們的。因此,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左相能不能成為大漢朝廷的太尉!能,我們只贏不輸;不能,那決不能將兵權交到朝廷手中!”
劉榮欲擒故縱,一聽連連搖頭說:“吳王差矣!吳王當知,縱然能推左相上太尉之位,但父皇隨時皆可找人將左相換下。若發生如此變故,吳王當如何自處?”
其實,劉榮是見吳王劉濞本身,對能不能保證左相王琛坐上太尉之位后不被換下這個問題,心中本在猶豫。
故而劉榮便先講出吳王劉濞的這個猶豫,反而會讓吳王劉濞堅信,劉榮是跟吳王劉濞一條心的,凡事都能替吳王劉濞設想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