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軍四大名將:戴安瀾
戴安瀾(1904~1942年),又名戴炳陽,原名衍功,自號海鷗。漢族,安徽無為練溪鄉旗杆戴村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將。黃埔系骨幹將領。
忻航點評:
戴安瀾將軍是《大國1942》中最先出場的高級將領,而且當時的情形是孤師千里躍進,受命於危難之中,其慷慨激昂驍勇善戰對唐甬的性格有相當大的影響。
同古保衛戰中,唐甬同戴安瀾結成了兄弟加戰友的感情,應該說戴安瀾的殉國之悲壯,直接推動了唐甬的人格升華。作為自甲午戰爭后,中國第一位殉國於異域的高級將領,戴安瀾所體現出的捨身成仁的中**魂,也是中**隊浴火重生的精神支柱。
而作為黃埔系重將,戴安瀾對軍長杜聿明、新22師長廖耀湘之間肝膽相照的情誼也令人動容。而戴安瀾放棄平坦的東撤路線,率主力突入險境,向身陷危難的第五軍軍部靠攏,以至最後捨身成仁,何其悲壯哉!
在名將戰力榜排名方面,戴安瀾名列第八位,其成名作為崑崙關大捷。之所以安排其排名高於時任第五軍軍長的杜聿明中將,是因為戴所率200師堅守441高地,是為此役中最艱苦之作戰,戴安瀾身先士卒,取得卓越戰果,確保了戰役的勝利,而自己亦身負重傷。
然而由於戴安瀾英年早逝,使得在名將榜上未能進入前五強之列,亦令人惋惜。
個人簡介
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安徽省無為縣。
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安徽公學高中部。
1924年投奔國民革命軍。
1926年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歷任國民黨軍隊排長、連長、營長、團長。
1926年參加北伐。
1933年3月,率部參加長城古北口抗戰,榮獲五等雲麾勳章。
1937年8月升任第25師73旅旅長。
1938年3月,在台兒庄戰役中,戴旅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戰郭里集,迫使台兒庄之敵後撤,得華胄勳章(一說寶鼎勳章)1枚。
1938年5月,在徐州會戰中,曾率部在中艾山與日軍激戰4晝夜,因戰功卓著,升任第89師副師長兼第31集團軍總部干訓班教育長。
1938年8月,率部投入武漢會戰,被第31集團軍記大功1次。
1939年1月5日升任第200師師長,接替杜聿明。該師是新建的第五軍的主力師。
1939年5月,率部參加抗擊日軍進犯的隨(縣)棗(陽)之戰。
1939年9月,參加長沙保衛戰。
1939年11月,參加桂南崑崙關戰役。
1940年1月,在堅守崑崙關的戰鬥中,戴部確保441高地,斃敵百餘人,毀敵坦克2輛、炮4門,繳獲槍械百餘支。11日,戴安瀾身負重傷。國民黨政府頒授四等寶鼎勳章(一說青天白日勳章)1枚嘉獎之。
1941年12月16日,第200師開赴緬甸協同英軍作戰。
1942年3月,參加東瓜保衛戰。在沒有空軍協同作戰的情況下,同4倍於己、配備有步兵特種兵和空軍的日軍苦戰12天,掩護了英軍的安全撤退,並殲敵5000餘人。4月25日,又率部克複棠吉。5月18日,在郎科地區指揮突圍戰鬥中負重傷,26日下午5時40分在緬甸北部茅邦村殉國。
1942年10月16日,國民黨政府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29日,美國國會授權羅斯福總統追授戴安瀾1枚懋績勳章。
1943年4月1日,國民黨政府在廣西全州香山寺隆重舉行有1萬多人參加的國葬。國共兩黨領袖均親撰輓詞。**的輓詩《海鷗將軍千古》是:“外侮需人御,將軍賦採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殉命,壯志也無違。”周恩來題寫了輓詞:“黃埔之英,民族之雄。”蔣介石的輓詞是:“虎頭食肉負雄姿,看萬里長征,與敵周旋欣不忝;馬革裹屍酹壯志,惜大勛未集,虛予期望痛何如?”
1948年5月3日,安葬於故鄉安徽省蕪湖市小赭山。
1956年9月21日,被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為革命烈士。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