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第一次北伐的戰略探討

蜀國第一次北伐的戰略探討

蜀國第一次北伐的戰略探討

建興五年春三月,蜀國丞相諸葛亮引兵第一次北伐魏國,這也是蜀國六次北伐中形勢較好的一次。但是,在北伐的戰略上,蜀國集團內部卻出現了分歧,一種戰略的代表是諸葛亮,也就是“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一種戰略則是蜀國當時的鎮北將軍魏延提出的,主張“得精兵五千,負糧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故而投北。不到十日,可到長安”。

魏延的子午故奇襲可是稱的上是一招妙棋,而且就當時魏蜀兩國的綜合實力對比來看。魏國坐擁九州之地,物產富饒,而蜀國只有益州,經濟、軍事、人才等方面都遠遠遜色與魏國。因此,蜀國想利用決戰來打敗魏國就必須出奇兵之計,而魏延久鎮漢中,熟悉地形,他的這招子午故奇襲確實體現出了他的將才。但是,從宏觀來看,魏延的這步棋的效果不會很大。當時,魏國的前線總指揮是夏侯懋,這是一個庸才,當然不會看透魏延的戰術。但是在漢中至長安一線,魏國卻還有很多名將,別的不說,單是後來投靠蜀國的姜維,他當時駐紮在天水,對這一帶的地形肯定十分熟悉,不難識破魏延的想法。還有雍州刺史郭淮等人,都是魏國名將,所以魏延的計略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一旦被識破,子午故是條峽谷,魏軍只要幾千人馬在峽谷截擊,魏延的一萬精兵很難全身而退。這對於蜀國來說,不但是折損北伐十分之一的軍隊,而且第一大將首戰陣亡,其對軍心的影響是很難估計的。就算魏延能夠成功,功下了長安,他與一萬孤軍深入敵軍腹地,能否堅持到諸葛亮到來也是問題。長安是中原重鎮,一旦失手,魏國豈會坐視不理,肯定回重兵反撲。再退一步,魏延成功守住長安,諸葛亮勝利同魏延會師,這就把戰爭真正逼入了決戰,因為這時蜀國大軍已經進入魏國腹地,而且魏國的雍、涼二州也沒有平定,蜀國已經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要想勝利就必須速戰速決。一旦拖延時間,雍、涼二州派兵切斷蜀國大軍歸路,長安一線又陷入膠着狀態,不能分兵增援,那蜀國很可能會全軍覆沒。蜀國在這種形勢下決戰也是很不利的,首先是後勤補給困難,雍、涼二州能隨時騷擾蜀軍的後勤;其次,兵微將寡又是兩線作戰,犯了兵家大忌;第三,當時騎兵是戰爭的王牌兵種,特別是在平原地區,叱吒的騎兵更是威力無窮,蜀國不產良馬,騎兵遠遠遜色與魏國,因此在平原地區與魏國決戰,蜀國很難沾到便宜。而且,諸葛亮本身也不會提早把蜀國的命運賭在決戰上,三國志曰諸葛亮“治戎為長,治軍為短”,決計與兩軍之間並不是諸葛亮的長處,如劉備在世時,行軍打仗劉備才是指揮者,而諸葛亮此時只是保證足糧足兵,主管後勤;入蜀時也是龐統跟隨劉備,直到龐統陣亡,劉備才迫不得已將諸葛亮調來。諸葛亮的長處在於政治和戰略謀划,而不是戰役的具體指揮,但是此時蜀國已經是人才匱乏,沒有人能夠擔任北伐總指揮的重任,諸葛亮不得已才只有親自挂帥。蜀國想在決戰中打敗魏國就要靠奇兵,但奇兵之計也只能用一次,魏延的這個奇兵之計在戰略上實際是不可取的,至少可是說是用早了。也可是看出魏延只是將才而非帥才,所以諸葛亮也不會讓魏延挂帥北伐。

反觀諸葛亮的戰略,如果按這套戰略方針,按部就班的攻打魏國,取勝的幾率可是說為零,蜀國的實力本來就不如魏國,雖然魏國戰線長,但是魏國如果堅壁清野,憑藉各個城池同蜀軍對峙,將戰爭拉入消耗戰,那拖也把蜀國拖垮。況且力量本就弱小的蜀國深入魏國腹地,其最後結果只能是全軍覆沒。以我個人的觀點,諸葛亮的目的不是整個魏國,而是魏國的雍、涼二州。第一,雍、涼二州離中原腹地遠,魏國在這裏的統治相對薄弱;第二,雍涼之地不是平原,魏國的騎兵優勢發揮不出來;第三,司馬懿剛在此被解職,臨陣換將,雍、涼二州軍心肯定大受影響;第四,此地離漢中也不遠,蜀軍後勤保障也相對安全;第五,雍涼與羌族部落相連,攻下此地可以結好羌族,當時少數民族的戰鬥力是很強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同少數民族的關係,當年諸葛亮派馬超鎮守西平關正是利用馬超在羌族中的影響力來結好羌人。對於“治民”,諸葛亮可以稱的上是當時的第一人,而且,馬超雖亡,但其弟馬岱還在蜀軍中官至平北將軍;因此進攻雍、涼蜀軍佔有很大優勢。如果能攻下雍涼二州,派重兵防守,勵精圖治,不但可以同漢中形成犄角之勢,而且雍、涼二州盛產良馬,正好能增強蜀國騎兵力量,騎兵發展了,蜀國就有資本在平原地區與魏國決戰。當年司馬懿主動要求督軍雍、涼也是看出了這裏的重要作用,與諸葛亮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如果此舉成功,諸葛亮或派姜維節制雍涼,魏延督軍漢中,蔣婉、費裔等留守成都,數年之後蜀國力量勢必大增,那時再能聯吳伐魏,勝算就很高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熱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熱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蜀國第一次北伐的戰略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