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三國演義》神化的諸葛亮
大凡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認為諸葛亮是個文武全才、近乎完美的大人物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並沒有《三國演義》上描繪得那麼完美,在此想向大家介紹一下歷史上的諸葛亮。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對諸葛亮的一生做過評價,稱讚其為“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同時也指出,他“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這個評價是公允的,諸葛亮的一生正是印證了這一評價。
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軍事家,而非一個優秀的戰術軍事家,下文將一一說明。
一、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
諸葛亮擅長於治國,這在史書中多有反映。在諸葛亮擔任蜀國丞相后,很注意獎勵農耕,減輕賦稅,使農業得到迅速發展。蜀國的絲織業比較發達,很多人家都養蠶織錦。蜀錦馳名各地,行銷魏、吳、成為蜀國財政收的主要來源之一。諸葛亮還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係,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諸葛亮在治蜀方面的功績,為鞏固蜀漢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戰略軍事家
這一點從諸葛亮的《隆中對》便可所見一二。諸葛亮在出山之前便能知曉天下形勢,為劉備分析立業之道。即先佔據荊州,再圖巴蜀,以為安身之地。然後內修政理,外結好孫權,待天下有變,則率軍從荊州,益州同時出擊。那麼霸業可成,漢室可興。這一番見解極具預見性,也被事實所證明它的正確性。
此外,諸葛亮還著有多部兵書,如《諸葛亮兵法》等,這些書中的軍事思想也多有可圈可點之處。由此不難看出,諸葛亮確是一個傑出的戰略軍事家。
三、諸葛亮不是一個優秀的戰術軍事家
這一點或許廣大的“三國迷”們很難接受,因為《三國演義》中記載了太多諸葛亮用兵神乎其神的例子。其實那些例子多為《三國演義》杜撰出來的,歷史上並無此事。
1、火燒博望坡
此乃劉備所為,發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諸葛亮才出山。而且這次戰鬥並無《三國演義》中渲染得那麼大,僅是一場小規模的誘敵戰。另外,據《三國志》,博望坡之火系劉備為引曹兵入伏,偽裝敗退前自燒營寨而引起的,非如《三國演義》所言先將曹兵引入伏擊圈,後用火攻。
2、火燒新野
《三國志》中無記載,系《三國演義》虛構的情節。
3、諸葛亮與赤壁之戰
諸葛亮除在戰前與孫權同盟方面做過貢獻外,其餘無任何功績。赤壁水戰破曹之役乃周瑜一手策劃指揮,與諸葛亮無關。所謂諸葛亮草船借箭,借東風等事均屬於虛烏有。
4、諸葛亮三氣周瑜
《三國志》中無周瑜與諸葛亮直接接觸的記載,更談不諸葛亮氣死周瑜。(註:雖然《三國志》沒有記載諸葛亮與周瑜直接接觸,但由於《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受歷史的局限,所記過於簡略,所以並不表示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未見過面.但也正是因為《三國志》沒有記載兩人直接接觸,說明即便兩人見面也是在非重要的場合)而且周瑜的氣量很大,非《三國演義》描寫的那麼心胸狹窄。至於周瑜的死,則是因病而亡,非有人為之因。
5、草船借箭
《三國志》中無記載此事,但卻記載了一個與草船借箭相似的事,主人公是孫權而非諸葛亮,時間是赤壁之戰後的建安十八年(時值濡須口之戰)而非赤壁戰前的建安十三年。《三國志》之裴松之注引《魏略》上記載“(孫)權乘大船來觀(曹)軍,公(指曹操)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孫)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據此可知,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本自於孫權的“木船受箭”。
6、征漢中之戰
諸葛亮鎮守成都並沒有參與此次戰役,此次戰役的總指揮是劉備,為劉備出謀畫策的是法正。
7、諸葛亮的北伐
《三國演義》中描寫諸葛亮北伐與司馬懿鬥智斗勇甚為好看,其實歷史上的北伐比《三國演義》中描繪的北伐要平淡得多。歷史上諸葛亮共五次伐魏,第一和第四次到了祁山,而非《三國演義》所說的六齣祁山。北伐大事如下:
蜀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兵出祁山,第一次伐魏。這次伐魏開始時進展很順利,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蜀,關中響震。但由於馬謖失守街亭使得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
同年,諸葛亮第二次伐魏,引軍圍陳倉,糧盡而還。蜀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伐魏,攻取武都、陰平兩地。
蜀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出祁山。司馬懿率張郃等迎擊,因首戰失利后斂兵不戰。諸葛亮因糧盡退兵,張郃領軍追趕,為伏兵射殺。
蜀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伐魏,進駐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於渭濱。司馬懿斂兵不戰。諸葛亮病逝于軍營中。綜觀幾次北伐,諸葛亮的戰功均不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與魏軍相持不下,糧盡退兵。
8、空城計
此事見於《三國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的“郭沖三事”,但這件事的真實性值得懷疑。第一,歷史上諸葛亮與司馬懿不曾在陽平交兵。第二,司馬懿既率眾二十萬,又已知諸葛亮兵少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無退兵之理,第三,諸葛亮用兵謹慎,不可能令魏延等將重兵在前,自己以輕弱自守。由此觀之,此事不可能是真實的。
9、《后出師表》
《后出師表》疑為諸葛亮的侄兒,東吳的大將軍、太子太傅諸葛恪偽作,而非諸葛亮所撰寫。
10、死諸葛嚇跑活仲達
並非諸葛亮遺計。真實情況是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悄然撤退,司馬懿率軍追擊,兩軍相近蜀軍長史楊儀命蜀軍“反旗鳴鼓,欲向魏軍”,司馬懿自疑而退兵。
綜觀諸葛亮生平事迹,其領軍打仗確非其的強項,只是《三國演義》的誇大描寫,使人誤認為諸葛亮是個軍事奇才。
其實諸葛亮的才能類似於楚漢相爭時劉邦手下的蕭何,只是蜀國後期缺少了一個類似於韓信的人物(劉備手下的一名軍師龐統的才能便類似於韓信,可惜在攻蜀之時死於流矢),所以諸葛亮只得自己挂帥出征,最終無功而返,病死軍中,假如龐統不死或者諸葛亮能得到一個有武略才能的人協助,那麼三國局面可能會大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