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破敵
(2)破敵
皇帝的老子葬禮安排的自然很隆重了。因此,朝中的大臣自然也就都要來參加了。而陳豨自然也收到了請柬了。
收到請柬后,他就範難了。他心就想了,該怎麼辦呢?是不是該去呢?如果去了會不會有危險呢?
這時他部下就提醒他說,當初劉邦就是利用狩獵的機會把韓信擒住的。這次既然劉邦對大王您已產生了懷疑,你去參加葬禮肯定凶多吉少啊。
是啊,這麼說來那是不能去了。既然不能去,那就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了:造反。
公元前197年9月,陳豨與王黃、曼丘臣等人把漢朝的大旗給撤下了,正式換上一面新旗幟,上書一個大大的——“反”字。
陳豨自立為代王,發兵攻打趙、代之地。
這一切盡在劉邦的掌握之中,於是乎他草草處理了父親的葬禮,然後親自帶着大軍來平叛了。
劉邦的大軍走到代地附近(邯鄲),他就下令安營紮寨不再前進。他在這裏做了三件安撫人心的事。
1、免去丟失了二十多座城池的常山太守與太尉的罪刑,並且繼續重用他們為常山太守與太尉,火速滅敵。
2、在趙地找了四個壯士,封他們四人為將,賜一千戶封邑。讓他們充當先鋒隊,為其它各路大軍的到來嬴得了寶貴時間。
3、花費大量的RMB去收買王黃和曼丘臣的部下,在金錢效應的帶動下,讓王曼兩人幾乎成了光桿司令了。
做了這幾件事後,劉邦就什麼也不做了,他採用了武俠中最為經典的武功戰術:以靜制動。
面對劉邦的不“動”,陳豨卻坐不住了,他開始行動了,他把他的部下分成了三路來和劉邦展開對戰。
1、王黃、曼丘臣帶兵一千屯紮曲逆。(只有這麼多人可派了,誰叫他手下的士兵紛紛倒戈到劉邦那裏去了)
2、張春率一萬人渡過黃河攻聊城。(侯敝負責接應)
3、趙利守東垣。另勾搭上韓王共同進軍,向參合出發。
“敵不動,已不動,敵一動,已先動。”
這也是武學中的至尊名理。
看似劉邦在邯鄲靜悄悄的很,但陳豨剛剛行動了,劉邦也動了。才大氣粗的劉邦採取的最穩妥也是安全實惠的辦法。
瞄準目標,各個擊破。
劉邦針對陳豨進行了如下布署:
1、郭蒙及曹參迎擊聊城,對付張春。
2、樊噲來對付侯敞一路。
3、灌嬰去曲逆,目標直指王黃、曼丘臣。
4、柴武負責去平定韓王。
劉邦自己親自率大軍,任酈商和夏侯嬰為大前鋒,直逼東垣。
以上是劉邦針對陳豨而出的招。而除此之外,劉邦自己唯一的招式是派了周勃去偷襲趙地的城都(陳豨的老窩)。
事實證明,劉邦果然是出色的軍事家,以牙還牙,雙方對陣的結果是漢軍全線告捷。
周勃不負眾望,他的大軍以最快的速度蕩平了武郡,動搖了陳豨的根基。
接着,捷報頻傳:郭蒙大敗張春。樊噲平定清河常山,斬殺了侯敞。灌嬰更是威不可擋,趕走了王黃和曼丘臣。
面對各路大軍的全線勝利,劉邦親自坐鎮的這一路同樣不甘落後,他們也順利拿下了趙守利的東垣城。
對陳豨更大的打擊的是,本來已被灌嬰打敗的王黃和曼丘臣因為早期劉邦的RMB並沒有白白浪費,他們把這兩人押回劉邦身邊來領賞。免去了劉邦一番“相思”之苦。
對待甲級戰犯,劉邦不再心慈手軟,他怕夜長夢多,馬上就把這兩人送上了斷頭台。
而此時唯一不明朗的就是柴武對韓信這一路了。
韓信投靠匈奴后,心裏並不很快活。他雖然也得到了冒頓的重用,但再多功能的錢財,也不能消除雙言血性上的差異。
更要命的是,這些倒也罷,他卻忍不住思鄉之情。
都說葉落歸根。他也早已過了不惑年齡了,想到自己的下半輩子將再也無法回到自己的家鄉去看看了,他心裏那是啥滋味,誰也說不清。
也正是因為這樣,接到陳豨的請求后,他才主動要求南下,他真的希望回到故鄉去看看。
然而,這一看,又看到了什麼呢?
他剛剛出發,他就看見他的一個故友。這個人的名字叫柴武。
也不知是巧合還是劉邦故意的安排,兩個昔日的好朋友此時卻在戰場上相遇了。
因此,兩人交戰後,並沒有進行其它什麼較練,而是來了個眉目傳情。
是啊,友情讓他下了決心。
但很快柴武的仁慈之心就消除了,因為這時其它各路已頻頻告捷了。唯有他這一路還是靜悄悄的可怕。
“如果主子將來怪罪下來,我的烏紗帽就不保了。我豈能為了友情,而葬送了美好的末來。”柴榮想到這裏,拔出身邊的劍,一劍斬斷自己的衣袍。
既然此情無計可消除,那我就來個割袍斷義好了。
柴榮割袍斷義后,老鄉的情義才下眉頭,計謀就上心頭了。
當然,說是計,也是最簡單的計謀而已,因為柴榮只不過來了個撤軍而已。
本來敘舊懷古的好朋友突然走了,韓信心裏突然很是失落。於是他馬上決定去追擊。
當然,他此時追的目地也由CJ變的YD起來。他不再想跟柴榮重修於好,而是想去捉住他去向冒頓請功。
可惜,事實證明,韓信沒有經過大腦的這一舉動是很不明智的,他追啊追,當追入一片叢林時,他的人生終地走到了盡頭。
中了埋伏的韓信被好友柴武親手斬於馬下。
而陳豨此時早已如喪家之犬逃回了匈奴人的地盤,去當冒頓的走狗去了。
致此,陳豨的造反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