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講 瓷器外銷 東風西漸——外銷瓷

第二十三講 瓷器外銷 東風西漸——外銷瓷

哥德堡號的遠航

2005年的10月2號,瑞典複製的哥德堡號從瑞典啟航,第二年的7月18號抵達廣州,這艘船是複製的,我們都知道當時是中瑞文化交流中的一件大事。原來的哥德堡號歷史上是屬於瑞典東印度公司,我們今天先了解一下"印度公司。

中國明清時期,歐洲各國相繼都成立了東印度公司。首先是葡萄牙,1587年就成立了東印度公司;1600年,英國成立了東印度公司;1602年,荷蘭成立了東印度公司;1604年,法國也成立了東印度公司;1614年,丹麥成立了東印度公司;1731年,最後是瑞典成立了東印度公司。歐洲所有的強國都成立東印度公司,主要的任務就是要跟我們貿易。當時西方人認為印度以東,包括現在的日本、朝鮮、印度都屬於東方,他分不太清楚,但是他主要的貿易是跟我們做的。

1738年,就是我們的乾隆三年,哥德堡號在瑞典建造,當時船身長四十多米,寬十幾米,載重約一千噸。今天看都是非常大的船了。哥德堡號是瑞典東印度公司擁有的第二大遠洋商船。這個船跟我們的想像有點不一樣,當時船上還豢養着牛、豬、雞、鴨,以供他遠洋當中食用。牛是用來擠牛奶的,他要喝鮮牛奶。這船上一走就是一年兩年,所以他一定要有鮮牛奶補充。

中國的瓷器當時通過廣州口岸直接發往歐洲,這樣往返一次大約需要一年半的時間。當時遠航是非常辛苦的事情,有記載說:哥德堡號當時船員一百多人。啟航的時候還藏進去很多人,就是偷渡,藏在船身的各個地方。一旦駛入海上,這些人就都冒頭了。

那麼,在整個航行中死亡率大概是百分之二十。可見遠航時的辛苦和艱難。由於遠航缺乏蔬菜、水果大部分人都患有缺乏維生素症,各種疾病,死了以後就直接拋到大海里,進行海葬。因為船上是不可以長時間擱着的,防止瘟疫蔓延。

哥德堡號沉沒之謎

瑞典東印度公司有37艘商船,哥德堡號最有名。為什麼呢?就因為它沉了。那沉船多了,我們歷史上遠洋輪船沉船是個非常正常的現象,那為什麼哥德堡號又有名呢?是因為它都到家門口了,大家都看得見的時候,它沉了。1743年(乾隆八年)3月17日,哥德堡號從瑞典哥德堡港口啟航,開往中國。1745年(乾隆十年)1月11日哥德堡號從廣州啟航回國。八個月後,當年的9月12號,哥德堡港口風平浪靜,甩有歡迎英雄歸來的人們,水手的家屬以及各種商人,所有的人都在港口雲集。距港口還有九百米,岸上的人都清晰地看到每個人的面容了,這時候哥德堡號就莫名其妙撞到一塊礁石上迅速沉掉。

從1743年的3月17號到1745年的9月12號,兩年半的時間,親人盼歸。到了家門口,這船居然沉了,沉得非常蹊蹺。時至今天,這也是未解之謎,沒有人能夠解釋,為什麼船到了家門口所有的驚濤駭浪,所有的海上遇到的颱風都扛過來了,但到了家門口沉了。有人猜測原因,說船長在公海上已經偷偷賣了一批東西,這船一靠岸貨物對不上,跟清單對不上,所以只好把它沉掉。

當時哥德堡號從中國販到瑞典這一船的貨物,如果在瑞典賣掉,所獲得的利潤相當於瑞典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你想,一船靠岸等於我一個國家全年的生產力,不可想像的利潤。船上主要的商品就是絲綢、茶葉、陶瓷,大約有700噸。由於價值巨大就進行打撈,打撈了很小的一部分。當年估計打撈出來的東西大約是百分之八。僅百分之八就彌補了這條船的所有的虧空,還使股東都分了百分之十四點五的利。

貿易瓷

哥德堡號上裝的重要商品之一就是瓷器,這類瓷器有兩個專門的名稱,一個叫"外銷瓷",一個叫"貿易瓷"。外銷瓷是站在中國人的角度認為我這個瓷器是向外銷售的一種獨特的瓷器。而歐洲人認為,我是跟你貿易,我是公平的一個交換,我拿錢買的瓷器,所以他稱之為貿易瓷。我們從漢唐起,中國就開始了對海上對外貿易。那麼,宋代也是陶瓷貿易的一個非常繁盛的時期。我們前一段看新聞,打撈"南海一號",那就是南宋時期的沉船。包括後來的元朝、明朝,中國的海上貿易一直沒有間斷。但是清朝是中國海上貿易最大時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放海禁,允許浙江、福建、廣州沿海對外開展貿易,從此中國的瓷器開始大量出口,主要銷往歐洲。據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的統計,說這一地每年運往歐洲的瓷器就達三百萬件。

我們對外銷瓷的了解非常少,有相當的一批外銷瓷中國人自己見了都不認得。外銷瓷可以簡單分成三類。第一類,中國式樣,中國題材,但屬於外國風格。第二類是中國式樣,外國題材;外國式樣,中國題材。第三類就是外國式樣,外國題材。這聽着有點像繞口令。按今天的說法,這都屬於來樣加工。

滿大人

康熙時期海禁大開,西方文化湧入中國,東西文化發生碰撞,交流頻繁,所以我們的瓷器,尤其外銷的瓷器就呈現了另一副樣子。為了適合西方人的審美,中國工匠就出現了一類討西方人好的紋樣。它主要表現為曲線增加。中國人過去的傳統美學是希望直線來表達美的,而歐洲洛可可式的典型特徵就是曲線表達美。當我們曲線增多的時候,實際上是向西方的審美靠攏的時候。當時的工匠使很多瓷器的紋樣向西方文化靠攏,進行改良。

到了雍正、乾隆以後,他偶爾畫滿族的紋樣,畫滿族服裝。這個在國內非常少見。西方人就把這種畫滿族人的這種圖案起了一個名字,叫"滿大人",英文就叫"滿大人"。因為西方人到中國時候發現,中國的官員都稱之為"大人"。我們看電視劇都看得到,就是大人怎麼樣怎麼樣,那就是官職的一種稱謂。那麼,滿族的官員就稱之為"滿大人"。這種瓷器在中國的傳統瓷器中反而少見,博物館裏都難得一見,歐洲反而多見。

有一次在美國的拍賣,有一個五彩加粉彩的"大將軍罐",畫的就是"滿大人狩獵圖",非常重要。

我當時就打電話讓我一個朋友,我說:"你去參加競拍,無論多少錢,你都應該把它買下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物。"然後,他聽了我的話,他就去買了。買完了以後,沒花多少錢,大概花了,我印象中花了五六萬美金,就把它買到了,非常大的一件瓷器。然後,他就問我,他說:"這東西有多重要?"我告訴他:"文物的重要性就在於它的特殊性。"它因為紋樣非常特殊,但是它這種特殊,有時候會被我們忽略,不像我們想像那麼強烈。就是你有時候不是專業的,你看到這個畫面覺得這畫面一般,不就是畫一個滿族人打獵的圖嗎?但是對於文化的,尤其文化證物的一個搜集的時候,這種信號比我們常見的信號就更為重要。所以我就勸他把它買下。

這種"滿大人"的圖案,它實際上表達了中國人和外國人之間的一個關係。為什麼外國人喜歡它呢?是因為外國人當時進入中國的時候看到滿街都是這種滿大人,所以他對這樣的紋樣特別感興趣。而我們自己畫的瓷器反而不畫當今。你比如今天的很多的新創燒的瓷器,今天的也不畫我們穿着西裝什麼的,都沒有,畫起來還是清朝的人。他還是這種態度。沒有人畫今天人的生活,尤其畫在瓷器上。

中西結合的瓷器

外銷瓷的第二類就是中國式樣、外國題材或者是外國式樣、中國題材。就是它在文化上有一個結合點,有一個碰撞點。比如一件康乾盛世為外國人特製的盤子,描繪的是一對西洋夫妻生活的畫面。如果我不說大部分人都不會認為這個盤子是中國人製造的。這個盤子從顏色到紋樣跟我們好像無關,但你仔細看就可以看到,他屋中的陳設,包括窗戶,包括手中抱的瓶子,都是中國的紋樣。這說明當時很少有歐洲人在中國定居。歐洲人勾勒出一個田園風光,是他想像的一種田園生活,就是丈夫、孩子或者說老婆、孩子,家裏擺的有瓶瓶罐罐。他非常想過一種到理想化的中國式的生活。這就是這個盤子所能傳達的信息。

還有一個盤子,是大家熟悉的青花,上面卻畫了聖經的故事。基督教在明代晚期,大量的傳教士把它帶入中國,迅速普及。那麼,到了康乾盛世,由於有很多西方人在中國朝廷做官,又由於很多傳教士到中國來傳教,所以基督教在中國就開始流行。這個盤子就畫的是年輕的基督站在河裏給人家施洗。前景畫有鴿子象徵聖靈。中國工匠當時畫這種瓷器已經非常地熟練了,已經跟畫我們的瓷器一樣,非常地熟練,畫面控制氣氛非常地好。

另一類瓷器好像跟我們的生活無關,不是搞專業的一定不知道這塊盤子是中國人燒造的。比如一塊畫著一艘外國船的盤子,上面寫着一行荷蘭文字,翻譯過來就是"威里堡號的大副,在1756年(就是乾隆二十一年)駛入中國海域。"

這一句話提供什麼樣的信息呢?船的所屬、船的主人、時間、地點構成了新聞的全部要素。我們今天看依然像一條新聞。把一個新聞畫在了這個盤子上,可見西方人對這艘船駛入中國海域多麼重視,對他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刻。

西方人的檔案觀念非常重,比我們重視。我們很多東西隨手就丟掉了。西方很多檔案,包括我們剛才說的"哥德堡"號的所有的啟程時間都記得清清楚楚。每做一件事,就希望通過這樣的證物能夠流傳下去,讓後人知道前輩的不易。這塊盤子我們今天來看仍像一條新聞。這就表明了一個文物的重要性。這塊盤子不是我收藏的,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

紋章瓷

有一種西方人酷愛的瓷器,叫紋章瓷,也叫徽章瓷。就是把他們家族的徽章畫在盤子中央,定燒的。所有能定燒這樣瓷器的人都是當時歐洲的貴族。比如有個盤子,中間是一個家族徽章,周圈是兩條龍、兩條鳳龍鳳紋,顯然這個盤子的主人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盤子主人是巴森和他夫人克勞莉,巴森後來曾任倫敦市市長。

中國的歷史是一個交替執政的歷史。漢朝姓劉,唐朝姓李,宋朝姓趙,明朝姓朱,清朝姓愛新覺羅。它是一個交替執政的歷史,所以我們沒有貴族概念。沒有貴族世襲概念。歐洲的封建君主以分封制,分封貴族的等級。我們都比較清楚了,一般來說是"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它分為世襲的和終身的。所謂世襲的就是可以繼承,終身就是你個人的。

帶缺口的盤子

早年我去荷蘭阿姆斯特丹,逛了所有的古玩店,我非常喜歡那些地方,因為有大量我沒見過的瓷器。一開始我真的是不知道很多東西是我們祖先燒造的。荷蘭人向我介紹,說這些東西都是早年我們祖上從中國販過來的。我才知道我們的文化還有這樣強有力的一支。你逛了這樣的店和博物館以後,你才知道中國的文化是真豐富。

有塊盤子,形狀非常怪,邊上缺了一個月牙形的口子,不是破損,就是一個標準造型。我第一次看見這個盤子的時候,我就不知道幹嘛用的。我問了一個人,那個說,外國人喝湯的。然後,我就盯了一下這盤子,我覺得這盤子特別淺,外國人就是再愛喝湯,也不能把它卡在脖子底下喝湯呀。我到了歐洲,我才知道這東西是幹嘛的。是過去男人剃鬚用的,擱在脖子下。這麼講究的盤子就是為他刮臉用的。歐洲人的鬍子,一般來說都比亞洲人重,所以他在鬍子上就下功夫。他在鬍子上就能獲得很多樂趣,刮鬍子是一個樂趣,尤其把這麼漂亮的盤子擱在脖子底下,那就更是一個樂趣。

我們有時候鬍子不重沒有這個樂趣,不能想像別人的樂趣,但我們能想像我們理髮的樂趣,我們剃頭的樂趣。我們今天坐在髮廊里讓人家給你洗頭的樂趣,當時歐洲的貴族把這種樂趣做得如此精緻。你知道,這樣一塊盤子在當時的價格不是今天能想像的。擱在脖子底下是很危險的,稍微一動就可能打碎。

溫盤

我還見過一種外銷瓷的餐具,叫溫盤。這麼大,這麼厚,中間空的,兩邊有一個孔可以注入熱水。我很好奇,我試過。大約能注入500毫升熱水,那麼這個盤子一旦注入熱水以後,這個盤子長達一個多小時都不會涼。歐洲人吃奶油,我們都很清楚,喝過奶油湯。咱那涼盤子往上一擱就成奶酪了,硬了。這麼聰明的餐具是中國人做的。我在國內就買過一塊,回家老在那裏灌熱水,特別高興,試過很多次。我就想:這樣的餐具我們為什麼自己不使用呢?有的東西怕涼,比如麵條,炸醬麵涼了就不好吃了,夏天吃涼麵另說。

馬克杯

有一種很流行的杯子,叫馬克杯。馬克杯是從英文mug而來,意為"有柄的杯子"。中國過去用的杯子都是無柄的,那麼這種有柄的杯子非常適合端。17世紀以前,歐洲人只能生產釉陶,強度非常低。一旦他使用這個把的時候,很容易端着端着這杯子就掉下來了。於是,歐洲人發明了另外一個辦法,做金屬套。過去在北京的莫斯科餐廳吃過飯的時候,所有的杯具上都帶有一個金屬套。這個金屬套不是他早期的奢華,是他的一種無奈,他那杯子端不起來。後來歐洲人發現中國優良的高嶺土強度非常高,不要說端着端着掉下來,掰都掰不下來,所以歐洲在中國大量地定製這種馬克杯。

儘管歐洲人定了這麼多的馬克杯,但中國人固守自己這塊陣地,不是這種帶柄的杯子,就喜歡摸着那燙杯子喝茶。我們後來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種馬克杯呢?我記得五十年代,大部分工人都發一個馬克杯,大茶缸子,連飯都在裏頭吃了。

中西文化的差異

中西文化碰撞時,我們會發現很多差異。那麼多外銷瓷,直觀上都不能認定那是我們的文化。這種文化是帶進來的,又被返銷出去,我們沒有保留這樣的文化。今天在中國的所有的博物館都很難見到這種外銷瓷,除故宮這幾年徵集了一部分,又搞了幾個展覽才增加了這樣一個陶瓷品種。

中國文化表達跟西方表達在很多細部是有碰撞的,而我們有時候並不清楚。比如,我們文化中畫猴子。猴子代表什麼呢?對於中國人來說,猴子代表一個地位。猴子就象徵了官階,所以中國人一旦畫猴子,肯定跟官場聯繫起來。比如"馬上封侯",猴子騎在馬背上,意思是你馬上就要陞官了。還有"封侯掛印",猴子去捅馬蜂窩。猴子沒事捅馬蜂窩幹嘛?因為"蜂"同"封"諧音,又是要當官了。

在歐洲人眼裏,這就有差異了。我曾看到一個外銷盤子上,畫著幾個猴子,歡快地打開一個鳥籠。西方人認為,籠中鳥是女子的貞節,猴子是男性性慾的象徵。那麼,它打開這個籠子呢,就是要放這個貞節出來。今天覺得這可能有點色情的含義,但在當時的歐洲還是一個非常積極的含義,有一點婦女解放的意思。當時的歐洲婦女是非常禁錮的,所以它通過這樣瓷器的表達,它當時多少有一點積極的意味。

然而中國的工匠不了解這個。中國人畫猴子,就是當官的意思,鳥也就是花鳥魚蟲,都是怡情養性的事。中國工匠肯定不知道歐洲的含義,所以很高興地給畫了。如果當時中國工匠知道它的準確含義,我估計還就不給畫了。

歐洲貴族的中國瓷器的狂熱

18世紀初,法國有一首詩曾經轟動過歐洲。它生動地表明了中國優美的瓷器到歐洲的過程。詩是這樣寫的:

去找那種瓷器吧,

它那美麗在吸引我,

在引誘着我。

它來自一個新的世界,

我們不可能看到更美的東西了。

它是多麼迷人,

多麼精美。

它是中國的產品。

這詩實在不怎麼美,翻譯成中文,我覺得翻得比較笨,沒有我們的唐詩美。但是它準確地表達了當時一個法國人的內心感受。他告訴你這是來自中國的產品,我們不可能找到比它更美的東西了。

17、18兩個世紀,歐洲人心甘情願地領略了我們的東方藝術,歐洲貴族熱衷於中國的瓷器,以至在漫長的幾百年時間內,歐洲人都以擁有中國陶瓷為榮。他長時間地陷於一種困惑,找不出中國人為什麼能燒造如此堅硬而優美的瓷器,他不知道這個事的真諦。

中國陶瓷的美名在歐洲影響深遠。資本主義列強擴張之時,他就看準了我們這些商品,然後就大批地,大量地通過東印度公司一船一船地運往歐洲。保守的估計,在十八世紀有幾億件瓷器運往歐洲。當時所有歐洲的貴族都以家中能陳設中國瓷器為榮。東方藝術對於西方藝術最強烈的影響就是我們祖先發明的這個瓷器。至今在歐洲的古堡里還比比皆是。我曾經在歐洲的古堡里看到過大量地陳列中國陶瓷。

中國陶瓷在歐洲取得如此祟高地位主要的原因就是歐洲人長時間以陳設中國陶瓷為榮,以陳設中國陶瓷為時尚,這是他形成他祟尚中國陶瓷的一個基礎原因。中國陶瓷就形成了一個權利和地位的象徵。了解中國陶瓷,外銷瓷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章節。我們下一講講中國陶瓷的境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三講 瓷器外銷 東風西漸——外銷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