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膽小鬼》

評《膽小鬼》

《膽小鬼》是三毛專門為《幼獅少年》的讀者寫的一篇散文。文長三千五百字,描述她小時候偷錢的故事。全文大概可以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介紹偷錢的背景。

文章一開始,三毛賣了個關子,並沒有直說偷錢,只是在敘述“這件事情,說起來是十分平淡的……”第一段的末尾才指出“我要說的是——偷錢”。

這種表達方式,是將答案放在後面,先製造懸疑,才揭曉意外的結果。令我聯想起王爾德到美國,海關人員問他:“您隨身攜帶的,有沒有需要打稅的貴重物品?”王爾德的回答是:“沒有,除了我的天才之外。”

第一部分敘述偷錢的各種下場。“最後那個遠走高飛的小朋友是受罰最輕的一個,他的父母在發現人財兩空的時候,着急的是人,人回來了,好好看待失而復得的兒子,結果就捨不得打了。”

這段話充滿了反諷的意味,令人聯想起梁實秋《雅舍小品》中的《孩子》:

“危及父母的生存和體面的時候,也許要狠心咒罵幾聲,但那咒罵大部分是哀怨乞憐的性質。其中也許帶一點威嚇,但那威嚇只能得到孩子的訕笑,因為那威嚇是向來沒有兌現過的。”

這樣的文字為何特別動人呢?三毛寫童年為何選擇偷錢的臭事呢?因為“真”,一針見血,反映了真實而深刻的生活,而不是冠冕堂皇的表面話。

第二部分描敘偷錢的經過。

“走進母親的睡房,看見五斗柜上躺着一張紅票子——五塊錢。”這真是莫大的誘惑。真正下手的情況是“我的呼吸開始急促起來,兩手握得緊緊的……再有知覺的時候,已經站在花園的桂花樹下,摸摸口袋,那張票子隨着出來了,在口袋裏。”

看起來,真是輕易到手,得來全不費工夫,文字也很平淡。可是細味之下,卻是以具體的動作神情,充分顯現了抽象的心理感覺,緊張之態,狀溢目前。

其實,幾乎每個人都有“偷”的念頭。三毛長大之後,仍然是童心未泯,照偷不誤。可別誤會她是竊盜宵小之徒。(白手成家)里就有一段是敘述她和荷西在晚上爬進總督家的矮牆,用四隻手偷挖花的故事。後來被衛兵發現,臨機應變,裝作談情說愛的情侶才得以脫身而出。

第三部分刻劃偷錢之後的心理。

整個人變了,坐也不是,立也不是,好像生了病。其實,母親發現掉了錢,並沒有懷疑三毛,可是,她“樣子的確像在發高燒,口袋裏的五塊錢就如湯裏面滾燙的小排骨一樣,時時刻刻燙着我的腿。”用譬喻的手法,誇張地形容鈔票燙着腿,在客觀上當然不是事實,鈔票怎麼會滾燙呢?可是在主觀感覺上,非如此過甚其詞,還真不足以描繪她心裏面的緊張與不安。

就在這樣“心裏有鬼”的情況下,折騰了一整天,最後的下場是“赤着腳快步跑進母親的睡房,將錢捲成一團,快速的丟到五斗櫃跟牆臂的夾縫裏去,這才逃回床上,長長的鬆了一口氣。”

三毛用回溯的口吻刻劃她童年的心境,生動傳神,而活現紙上。當然,還錢之後,想到夢想因為膽小而付諸流水,心裏面還是酸酸的。

第四部分描敘偷錢事件結束后的尾聲。

偷錢的滋味並不好受,因此,她沒有再偷,並且發現,原來姐姐弟弟們都有共同的經驗。

這樣一次童年的回憶,一個許多人共同的出軌經驗,在三毛的筆下,如此一幕幕地排演到讀者面前,真是栩栩若生,好像看電影一樣。沒有講理、沒有說教,而寓教化於詼諧之中,耐人尋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傾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傾城
上一章下一章

評《膽小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