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瓦礫堆下冒極端
車輪子革命
1789年革命爆發之後,是法國革命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掌權的是君主立憲派。這個君主立憲派代表大資產階級和自由貴族,也就是新貴族,代表這些人的利益。革命進一步向前發展,接着出現了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吉倫特派,他們上台掌權。
然後再進一步向前發展,就是代表中小資產階級的雅各賓派掌權。大家可以十分明顯地看到,吉倫特派也好,雅各賓派也好,他們的革命已經脫離了正常軌道,要使革命回到正常的道路上來,這就得靠熱月黨人。
可以看出,君主立憲派跟熱月黨人實際上是代表一個階層、一個階級,都是大資產階級,金融貴族,代表他們的利益。接着出現了拿破崙帝國,拿破崙雖然是一個資產階級的皇帝,雖然肯定了革命的措施,但是畢竟建立起了一個帝國,等級制度、爵位、貴族、平民這些東西都恢復了。人人生而平等,這個最起碼的理念就被打破了,然後等拿破崙帝國失敗之後,出現了波旁王朝復辟,革命走到了最低點。你跟稚各賓派專政怎麼比,等於到兩個極端了,那麼是不是說到此為止法國革命就完了7沒完。到1830年才算完。
1830年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七月革命”中復辟的波旁王朝被推翻,由波旁王朝的直系,奧爾良公爵路易非利浦,建立了代表大資產利益的,君主立憲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革命的過程才算結束。
從1789年到1830年,法國革命才算是完成輪迴。我們大家可以明顯地看到法國革命的特點—起點就是終點。你繞一圈最後又回來了,又是大資產階級當政君主立憲,革命完成了。
實際上法國革命的任務1789年就完成了,它的資產階級革命,首先是政治上要施行資本主義政治,制定憲法,君主立憲;然後是經濟上發展資本主義。
1789年大革命一爆發,君主立憲派當政的時候它就已經完成了。它不像英國,英國孤懸海外,偏處一隅,沒有那麼大的影響,你關上門,隔起來沒人理你。
法國革命不行,外國武裝干涉,反法同盟,所以法國的革命是波瀾壯闊,跌宕起伏,轉一圈還得回來,為什麼它會亂呢矛就在這兒。終點就是起點,起點就是終點。我從公主墳到建國門,最好的辦法就是走長安街,長安街最近,但是長安街交通管制,或者說它堵車,紅燈太多,怎麼辦呢?我從北二環繞過去,到建國門了,到建國門還得回公主墳吧,北二環也堵,從南二環再繞回去,就這麼一個道理。
應該直線走,距離最近,但是它堵我嫌煩,就只能繞,就這個意思。法國革命也是這樣的特點。
女王的同意權
接下來,看革命的結果,各國資產階級的革命結果。你說資本主義國家靠什麼?資產階級國家靠什麼來鞏固革命的成果?就是立法。那就使得整個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到了近代法制化社會。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立法成就,我們一個個來看。
第一看英國。英國革命立法的一個突出的成就是頒佈了權力法案,英國革命之後就得靠着這個權力法案了。英國是通過權力法案來鞏固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我們大家都知道今天的英國是一個典型的議會君主制的國家,有的人就認為君主立憲制跟責任內閣的共和國是一回事,因為這個國家元首沒有任何權力,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先國王不是沒有任何權力的。英國君主立憲,權力法案的一些內容,除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立法;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徵稅;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養兵,維持常備軍。也就是說,議會對王權有一個限制,但王室也不是一點權力都沒有,這樣國家就形成了兩個權力中心:一個是議會,一個是國王。這種君主立憲叫做二元君主立憲制,國家兩個權力中心,議會和國王。基本上每一個國家在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的時候,都是二元君主立憲制。典型的國家有英國,一戰前的德國和二戰前的日本。今天世界上已經沒有這種政體了,只有說國家兩個權力中心:一個是君主,一個是國會,互相牽制,不是君主完全沒權。但是英國的君主為什麼完全權力到今天?1701年,英國國會通過了王位繼承法。王位繼承納入到了法的範疇,它不再是你們家的事,而變成了國家的事。所以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麼慈禧太后要廢光緒,西方國家不幹,這個道理就在這兒。
這個王位繼承法就規定,英國王室的傳承順序,當時是威廉和瑪麗在英國執政,就是威廉三世和瑪麗三世。威廉三世先去世,然後他的妻子即位,就是瑪麗三世,等瑪麗三世再一死,沒下文了,因為兩人沒孩子,於是就由瑪麗的妹妹即位,就是安妮女王。安妮在位的12年,英國在文學和藝術裝潢方面達到了繁榮時期,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堅實而閃光的印記。但她個人生活卻是灰色的,她的孩子不是流產就是夭折,沒有一個能夠存活下來。如果安妮女王一死,斯圖亞特王朝絕嗣,也就是沒有後代了。沒有後代了怎麼辦呢?繞世界挑,一挑挑中了德意志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這個人是個德意志人。德意志,漢諾威,這個地方的選帝侯喬治,就挑中他了,你屬於斯圖亞特家族的,你來英國當國王得了。喬治說一句英語都不會,我怎麼去英國當國王。英國那邊又說,沒關係,沒關係,不影響你當國王,你就放心大膽地來吧。所以喬治興高采烈地背着包包到英國赴任了,從此,英國開始了漢諾威王朝。
這個王朝在一戰的時候改了名了,因為一戰的時候英德兩國是敵國,英國人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家的國王是德國人,所以這個王朝就趕緊改了名,叫溫莎王朝。今天的英國仍然是溫莎王朝,用王室的駐地溫莎堡命名的。但實際上今天的英國的王室都是德國人的後代。喬治一世來到英國十幾年,一句英語也不會說,五十大幾的人現學也來不及了,所以他從來不參加國會的會議,不出席樞密院的會議,也不接見大臣,接見也沒用,一句也聽不懂,還擱一翻譯,你知道這翻譯有沒有給你瞎說啊。本來英國的內閣是國王召集大臣,在一個小房間裏秘密開會,叫內閣。國王他老不幹這事,他不召集大臣,所以這些個大臣們就自個兒組織起來,由第一財務大臣召集人,後來第一財務大臣有一個專有的頭銜,叫做首相(PrimeMinister)。英國的內閣制便形成了,內閣直接對國會負責了,國王就逐漸靠邊站了。所以這個喬治一世他只能自動靠邊站,他的兒子喬治二世酷愛打仗,當時正是英法第二次百年戰爭,跟路易十四搶歐洲大陸霸權。喬治二世是英國最後一個御駕親征的國王,他在歐洲大陸上待的時間遠遠多於在倫敦待的時間,在戰場上待的時間也比在宮廷里的時間要長,所以英國人又沒見到國王。到他們的第三代喬治三世,癲癇,神經病,接見大臣開始吐白沫,開始抖,咬手指頭。這三個喬治統治時間特長,尤其喬治三世統治時間特長,一直到1820年,有一百多年。
英國的國王放棄了自己的職責,應該乾的事他不幹了,所以等到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女王想恢復這個二元君主政體已經不可能了。今天的英國國王只有一個權力,就是同意權。內閣的法令拿來,你必須簽字同意。內閣立法、國會立法判處國王絞刑,你也必須簽字表示同意。你說你們判我絞刑,憑什麼判我,我內心肯定不滿,但是,我所有的權力,只有同意權,我簽字同意,你不能不同意。所以你看今天的伊麗莎白二世陛下,每周二接見首相,她現在見的布朗首相,可能跟她孫子差不多大,最起碼也比她兒子小,都是二戰後出生的首相,每周二來拿着一堆文件,找女王來簽字,女王連看都不看。你吃了嗎?她簽一張。吃的啥,幾個孩子,上中學了嗎?進實驗班了嗎?就簽了,她只有這麼一個權力。
記得有一次,威爾斯親王查爾斯王子給朋友發了一個E-mail,在E-mail里說這個貝理雅首相過於關心外來移民了,從哪兒哪兒划著洗澡盆過來的那幫人,給他發現了,貝理雅首相對他們的關心,遠遠超過了關心本國的農民。查爾斯王子聊天說的這事,最後不知道怎麼在網上給公佈了。不知道是朋友給說出來的,還是被人截獲的,一下子英國輿論嘩然,你作為王儲沒有資格談論政治,你管首相關心誰呢,你沒事可以想想是戴安娜好,還是卡米拉好;你可以關心狐狸是大紅的好,還是白的好,你就只能關心這個。事情一出來,當時王子就很尷尬嘛,皇室的總管就出來幫王子解釋了,英國講究言論自由,王子也有言論自由。結果英國公眾馬上拿出法律依據,你有言論自由你說什麼都行,就是不能議論國事,沒辦法,王子只能出面道歉。其實他不是公開說的,是給朋友發E-mail,咱倆聊天在底下說的,但是不行,你的身份在那,你就必須考慮到,你就必須道歉。所以說今天的英國王室在政治上是不負任何責任的,他是作為國家的象徵而存在,就有點跟咱們中國古代的孔聖人那個感覺似的,作為國家的象徵,政權的象徵,道統的象徵而存在。所以英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不是德國人到英國當國王,可能沒這麼順利,就逐漸地由議會君主制代替了二元君主制。這是我們說的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