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甲午一戰驚天人
邊境起紛爭
中國曾經也是個有很多屬邦的國家。緬甸、安南、朝鮮、尼泊爾都是。我們對於屬國抱有唯一的一點希望就是它們能來朝貢,我們不去干涉屬國的內政外交,更不會有殖民通商的經濟政策。這些屬國同中國的關係也還不錯,按時納糧,請求冊封,如此而已。而且但凡屬國內部有叛亂,中國都會不計酬勞、跋山涉水地前往擺平。所以,屬國對於我們是擁戴的。
中國喜歡擁有自己的屬國,是一種傳統。因為中國文化的關係,古代聖賢君王,都追求使四夷傾心嚮往,然後散點錢財,傳播一下文化。而這些國家多半就是我們的鄰國,越南在我們的西南,蒙古在我們的西北,琉球在東南,它們基本上就是我們的邊防線,屬於國之門戶,唇亡齒寒。
西方資本主義對清朝的侵略,除了直接攻打外,還有一種就是侵略屬國。法國人侵佔安南,在康乾盛世的時候就開始了。
英法對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開始武力侵佔越南南部,使越南南部六省淪為法國殖民地。法國人因為湄公河不適合航運,把目光轉向越南北部,並很快攻陷河內。越南無力抵抗,向當時駐紮在中越邊境的劉永福求助。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協助抵抗法軍侵略。黑旗軍在河內城郊大敗法國,劉永福身先士卒,冒死衝鋒,斬法國數百人首級,法軍被迫退回越南南部。後來,法軍屢犯越南,並屢次向駐守越南的清朝軍隊進攻。法國侵略者為實現對越南的殖民統治,及早達到據越南而侵入中國西南的目的,開始以全力來對付中國。中法之間正面衝突的危機日益逼近。
在戰與和的問題上,朝廷內部紛爭不休。左宗棠﹑曾紀澤﹑張之洞為代表的主戰派,多次要求朝廷採取抗法方針,曾紀澤還照會法國,極力維護宗主國地位,毫不退步。以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最終控制了局面。
宗棠憾平生
1883年底,法軍向紅河三角洲中國軍隊防地發動攻擊。中法戰爭爆發。1884年,法國艦隊強行駛入福建水師的馬尾基地,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8月26日﹐清廷頒發上諭譴責法國“橫索無名兵費﹐恣意要求”,“先啟兵端”,令陸路各軍迅速進兵,沿海各地嚴防法軍侵入。這道上諭實際上是對法國侵略者的宣戰書。
同年,法軍侵佔中國台灣。分頭進犯台灣基隆和淡水,劉銘傳審時度勢,放棄基隆,集中兵力扼守淡水,擊退侵略者。轉而,法軍攻佔諒山,進犯鎮南關。馮子材率部英勇抗擊敵人,獲得鎮南關大捷。馮子材乘勝追擊法軍,清朝電令乘勝即收,並在1885年4月7日,宣佈停戰撤軍。對此,張之洞奏請朝廷,延緩撤兵時間,以克河內。然而朝廷沒有採納他的建議,致使中法戰爭出現一個奇特的結局,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清政府在勝利情況下,同法國簽訂屈辱的《中*定越南條款》,對此左宗棠內心悲憤不能自已,病死福州。在臨終前,留下這樣的話:“惟此次越南和戰,實中國強弱一大關鍵,臣督師南下,迄未大伸撻伐,張我國威。遺恨平生,不能瞑目。”
中國西南從此門戶洞開,法國侵略勢力以印度*為基地,長驅直入雲南﹑廣西和廣州灣(今湛江市),並使之一度變成法國的勢力範圍。
攻掠急先鋒
19世紀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他們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加緊爭奪市場,中國成為他們的主要目標。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碩果僅存的還沒有被瓜分的大國,拉丁美洲基本被瓜分完了,澳洲也沒了,亞洲也幾乎被瓜分殆盡,剩下日本和暹羅,還有一個中國。列強都對中國虎視眈眈。同治之前,列強實行帝國主義的僅英俄法三國。在中國門戶被打開后,德意志統一,意大利統一,美國中央政府消滅南方獨立運動,恢復統治並加強統一。此時,東方帝國主義日本也興起,光緒年間,我們處在帝國主義的四面包圍之中。
在這個情況下誰表現得最積極?日本。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國力強盛,可是其市場狹小,資源尤其匱乏。尤其到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鋼鐵和石油百分之百依賴進口,橡膠都依賴進口,當然它國內產一點銅,產一點很有限的東西。其本身3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森林覆蓋率將近70%,幾千萬人口都集中在萬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帶,直至今天。日本人口密度比中國大得不是一點半點,大部分森林山地沒有什麼人。所以它極需對外擴張,它對外擴張的目標是中國和朝鮮。明治維新使日本脫亞入歐,與歐美列強共進退,失之歐美,取之鄰國。日本當時也是半殖民地,直到1910年才廢除不平等條約,國力也不強於中國。它就是敢於賭國運,對中國發動這一場戰爭。
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西方列強為什麼支持日本?日本獨佔中國,不會對西方列強的利益構成威脅?誰都想着瓜分中國,可中國畢竟不同於非洲,是史前文明時代,和拉美香蕉共和國也有區別,也不像當時的印度,從來沒有統一過。中國在1840年以前是,就是到1840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那麼強那麼大的國家,如果要去瓜分,就得考慮誰有這個實力。一口想把中國咬下,回頭把牙硌掉了,這怎麼弄?這個時候,小日本“不揣冒昧”地跳出來,我來,我打頭炮,西方列強當然求之不得,因為你們倆都是亞洲國家,都是黃種人,屬於黃種人的內訌,對於基督教文明沒有任何的損失。你們來吧,既然日本願意做先鋒,帝國主義自然慫恿加支持,尤其是英國,表現最積極。
此刻,“帝國主義們的心情是矛盾的:它們希望戰爭,尤其希望中華帝國對外戰爭爆發,因為這不但可以削弱這個帝國的國力,而且還可以檢驗這個帝國目前的抵抗能力—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自中國務實的官員致力於洋務運動后,帝國的防務實力讓帝國主義們有點兒摸不着底了。只是,除了日本人之外,帝國主義們並不希望日本人真的打勝,至少是不能讓日本人獲得圓滿的勝利。因為如果這樣,中國人給日本人的好處肯定會影響到自己的利益—中華帝國的版圖和市場再大也是有限的。”
水師變“水狗”
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事,清政府應朝鮮政府請求派兵,日軍也趁機開進了朝鮮,挑起戰爭。當時的中朝關係,我們是宗主,朝鮮是藩屬,是我們的藩國。藩國有難宗主出兵代為平亂,這是符合宗藩關係的。當然,這種關係完全不符合近代國際法,所以小日本說我不承認朝鮮是藩國,它是一個獨立國家,你能派兵我也能派兵,清軍進去兩千,日軍進去八千,清軍一入朝鮮,迅速平定東學之亂,但是日軍就賴着不走,蓄意挑起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有陸戰和海戰,陸戰就是兩場,平壤之戰和遼東之戰。海戰是三場,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威海衛之戰實際上是海陸都有,甲午中日戰爭首先是在海上打起。
黃海、豐島、平壤戰役屬於第一階段,戰火沒有燒到中國,遼東和威海衛就是在中國本土打的。首先是豐島海戰,因為日本增兵咱也增兵,所以北洋水師濟遠、廣乙兩艦掩護商船往朝鮮增兵,當時戰爭還沒有爆發。結果日本聯合艦隊三艘主力艦不宣而戰,對中國發動了突然襲擊。日軍有備而來,我們毫無準備,因此廣乙艦沉沒,濟遠受傷。有說濟遠管帶貪生怕死,貪不貪生,怕不怕死不好說,不死也得一塊沉沒,所以濟遠號撤退。這樣,兩艘沒有武裝的商船高升號、操江號就暴露在日軍面前,操江號上官兵被俘。操江號比較小,是一艘木殼木肋的老式軍艦,原屬南洋水師,后借調北洋用於通訊和運輸,配置官兵82人,船齡已超過20年,雖然也配備5門火炮,但也只能勉強對付海盜而已,根本不可能作為對抗軍艦的戰船。操江號上面有20萬兩白銀的軍餉,也被日本繳獲。高升號是我們租的英國商船,結果日本人掛出信號旗要求高升號投降,船上一千多陸軍將士表示拒絕,用步槍射擊日寇的軍艦,然後放下小艇讓歐洲籍船員離開了船。日本人發射魚雷把高升號擊沉,一千多名陸軍將士落水,八百多人殉國。
豐島海戰等於是小日本不宣而戰,首先挑起了戰爭。豐島海戰第二天,德宗皇帝發佈上諭對日本宣戰,第三天日本天皇也下了一道聖旨,對中國宣戰,戰爭正式打起來了。在朝鮮境內進行的第一場戰爭是平壤之戰。平壤是朝鮮的古都,僅次於國都漢城。清軍17000人,日軍16000人。日本人在兵力上並不佔優勢,但是戰爭還沒有打起來,清軍統帥直隸提督葉志超就打算放棄平壤城,退守鴨綠江。總兵左寶貴是個回民,堅決主張抵抗。說“敵人懸軍深入,正宜出奇痛擊,使其片帆不返,不敢再窺視中原,今若不戰而退,何以對朝鮮而報國家”。所以他是堅決抵抗。左寶貴守平壤玄武門,激戰中警衛勸他摘掉紅纓帽,脫去黃馬褂,那一身紅的黃的都跟交通信號燈似的,太明顯,一看就是個高級武官。左寶貴說我穿上這一身衣服是激勵士氣,結果清軍激勵了,日軍也激勵了,發炮攻城,左寶貴親自指揮重炮向敵人還擊。在激戰中,左寶貴腿上中了一彈,很敏捷地用一塊布包好傷口站起來繼續鼓舞士兵作戰。最後,左寶貴以身殉國,平壤淪陷。葉志超一口氣往北跑了五百多里,過了鴨綠江,連馬都沒下,日軍尾追進入了中國境內。
只顧一人慶
幾乎與平壤之戰同時,北洋水師主力掩護陸軍在朝鮮登陸,返航途中行至黃海,在鴨綠江入海口大東溝處遭遇了日本聯合艦隊,展開了一場激戰。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主張堅持抵抗,戰鬥開始不久,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艦由於下水12年,久已失修,艦橋被突然開火的大炮震塌,丁汝昌摔傷,信旗被毀。丁汝昌拒絕隨從把自己抬入內艙,堅持坐在甲板上督戰。可是他只能鼓一艦士氣,戰鬥剛開始,北洋艦隊就失去了指揮。北洋艦隊一直衝殺在前的“致遠”艦受到日“吉野”、“高千穗”等的集中轟擊,多處受傷,艦身傾斜。“吉野”沖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着火的“致遠”艦。管帶鄧世昌下令撞沉“吉野”。“致遠”艦向“吉野”號右舷高速撞去。日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拚命逃竄,並向“致遠”艦連連發射魚雷,“致遠”艦躲過一條魚雷后,不幸為另一條所中,全艦官兵共252名壯烈戰死。“致遠”被擊沉以後,鄧世昌落水,他的隨從劉忠拋救生圈給他,被他推到一邊;左一號魚雷艇趕來相救,他拒不上艇,並說:“吾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他養的愛犬太陽犬游到他的身邊,先是咬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他將犬奮力推開,犬又銜住他的髮辮,使他的頭露出水面。鄧世昌抱定與戰艦共存亡的決心,毅然抱住愛犬,一同沉入滾滾波濤之中。
除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外,經遠艦管帶林永升也壯烈殉國。北洋水師當年曾經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從綜合力量上來看,不說強於日本的聯合艦隊,起碼也應該是伯仲之間,開戰的時候北洋水師是10艘軍艦34000噸,日本12艘40000噸。北洋水師兩艘最大的鐵甲艦定遠、鎮遠是遠東第一流鐵甲艦。
北洋水師自從1888年成軍以來到甲午年間,6年時間不但未添一艦,甚至未添一彈,船隻也沒有很好地維護。海軍的錢,被慈禧太后拿去修頤和園了。這樣一來,北洋水師老矣。當時軍艦爭雄於海上,主要是比航速和火力,火力主要是看射速。北洋水師的平均航速是節,日本聯合艦隊是18節,聯合艦隊主力艦吉野艦的航速高達22節。另外就是火力,日本軍艦的炮雖然比咱們小,但是它有97門速射炮,我們一門都沒有。速射炮是新生事物。速射炮出現的時候,海軍軍費被拿去修園子了。吉野艦本來是大清訂購的,連定金都交了,最後沒錢了退貨。英國看這一艘軍艦砸手裏了,皇家海軍也不需要,就向日本兜售,打折賣給你,你要嗎?日本多窮的國家,沒有錢,明治維新是1868年,洋務運動是1861年,沒有錢怎麼辦?天皇捐了30萬,那會兒的日元是銀洋,不像現在的日元,30萬合不了多少人民幣。各級文武官吏、國會議員把自己工資的一部分捐出來,皇后把自己的首飾都獻出來,以後就只能頭上插櫻花了。然後發行公債,老百姓踴躍搶購,甚至有日本女學生去賣身然後把錢捐給國家,就這麼買的軍艦。
日本是舉國一致,君臣一體,上下同心,一定要把中國給打敗。你再看咱們這兒,老太后拿着海軍經費,過一個生日,鋪張揚厲,用銀700萬兩。700萬兩白銀是一個什麼概念?定遠、鎮遠一艘是625000兩,老太後過一個生日,北洋水師遠東第一流鐵甲艦能買11艘。老太太一個生日的花費再造一個北洋艦隊沒有問題。結果這個錢都拋出去了。慈禧太后做60大壽,翁同龢等大臣上奏請求壽誕從簡,節約公眾開支,補充前線軍費,慈禧太后當即不悅:“誰要是令我一時不快樂,我就要他一生不快樂。”四下當即噤若寒蟬。
再看軍隊士氣。據說日本有一個小兵出征,他媽這麼跟他說,這一仗打完了,我希望在靖國神社看見你。言下之意就是沒指望你活着回來。平壤之戰,清軍的統帥衛汝貴的老婆給他寫的家信,被日本人繳獲,登在日本軍中的報紙上。衛汝貴的老婆給他寫的家信是,老爺春秋58歲了,咱家有錢有地,上戰場千萬別玩命,能跑就跑。你想這人指揮的軍隊,不是說槍炮不如人,根本沒有精氣神。人家打仗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這可倒好,統帥都打了一上戰場我就跑的主意,讓當兵的給你玩命,開什麼玩笑。
駭人大屠城
一樣都是洋槍洋炮,清軍那會兒已經使槍炮了,沒有拿糞叉。刀矛弓箭都是爺爺輩的玩意,但還是不行。黃海海戰中國5艘主力艦沉沒,日本5艦重創。重創跟沉沒的區別是重創的那個還能拉回去鍊鋼,咱們要鍊鋼得給它撈上來。我們的定遠、鎮遠挨了二百多發炮彈都沒事,是不沉之艦,主力尚存。你速射炮120毫米口徑小炮,你就打,沒事。
可朝廷不允許北洋水師繼續出戰,就此造成了黃海制海權拱手讓敵。遼東之戰,大清發祥之地,結果除了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軍抵抗之外,余皆一觸即潰。這樣,日軍一路高歌猛進,將戰火燒到中國境內。遼東之戰,日本進行了慘絕人寰的旅順大屠殺。全城2萬多人,被殺得還剩抬屍的36人。
當時美國駐華使館的武官在日軍中觀陣,被日本的暴行驚呆了,他給國內的報告中說,旅順城內凝固的鮮血有一英尺厚,到處都是殘肢斷臂。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英國人艾倫對這次屠殺有過描述:“日本兵追逐逃難的百姓,用槍桿和刺刀對付所有的人;對跌倒的人更是兇狠地亂刺。在街上行走,腳下到處可踩着死屍。”“天黑了,屠殺還在繼續進行着。槍聲、呼喊聲、尖叫聲和呻吟聲,到處回蕩。街道上呈現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體殘缺的屍體;有些小衚衕,簡直被死屍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裏人。”“日軍用刺刀穿透婦女的胸膛,將不滿兩歲的幼兒串起來,故意地舉向高空,讓人觀看。”剖腹,挖心的事在當時的旅順並不少見,多少無辜無知的兒童慘死在日本人屠刀之下,很多世界媒體都對此事進行了報道。日本在中國的暴行令世界輿論嘩然,日本不是文明嗎,怎麼能這麼野蠻?日本為了掩蓋罪行,趕緊把中國人的屍體收集火化,有人可能就剩一根指頭了,哪找去?甭管是誰的往一塊兒堆,骨灰裝了滿滿七口棺材。這是什麼概念,你看人往那一站那麼大一塊,燒了就一把,不信回家試試,就一把。你想七口棺材是多少?小日本有多狠。在墳上插一碑,上寫“清國陣亡將兵之墓”。裏面有將和兵嗎?沒有,將和兵都跑了,留下的都是手無寸鐵的和平居民。日軍除了一路奔東北而來,還有一路就佔領威海衛,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北洋水師是洋務運動最突出的成果,打到這個份上打不下去了,只得屈辱求和。
螞蟻吞大象
甲午戰爭的失敗不僅給李鴻章以致命一擊,也令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中國是大國,有4億人口,軍隊95萬,打的是一場自衛反擊戰;日本是小國,軍隊只有29萬,後方遙遠,供應不便,乾的是無恥的侵略勾當。可是最終清政府竟然失敗了,日本上演了一出螞蟻吞大象的荒誕劇。
大清政府,從來都是只記吃肉,不記挨打。清政府平定了國內叛亂,列強之間又相互爭奪利益,暫時對於中國無暇顧及。在簽訂《北京條約》后,清政府內部一些握有實權的官員同英法之間不再交惡,西方殖民者在中國幾乎不用費力地享受着既得利益,中國政治家的神經稍稍鬆弛了一些,他們對西方國家的友善充滿了感恩。對於隔壁小國日本,清政府向來沒有放在心上。
小日本不知道哪根筋倔上了,幾乎從沒停止過打中國的主意。它很無畏,妄圖以它弱小的身軀吃掉中國,吃下中國是它這輩子的夢想,不管腸胃是否能夠消化。明治維新后,小日本資本主義得到飛速發展,可能是由於非良性的過快發展,加上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產生了軍國主義的變種。日本變得極具擴張性和掠奪性。1855年,日本胃口大好,有政治家提出要佔領台灣島、呂宋,佔領整個中國,君臨印度。這種思想竟然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了日本的主流思想。很快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得到具體化,並形成文字,日本出台了一部《清國征討方略》,詳細寫明了征討步伐。可怕的是,日本嚴格按照征討方案,不動聲色地發動了侵略戰爭,而且幾乎完全達到了它的目的。
清朝政府無論如何都沒想到隔壁的鄰居,不怎麼富裕,還願意傾家蕩產地花錢打仗。有好日子不好好過,動輒動武,盤算着怎樣吃掉別人,不是我們的一貫作風。對於小日本毫不提防,是清政府最為失策的一步。對於國際形勢一無所知的清朝,能夠哄好西方列強不再炮轟,老佛爺就該在宮裏暗自念阿彌陀佛了,更別說早做判斷,提高警惕了。
人為意。對國防負重要責任的李鴻章也認為倭人為遠患而非近憂。在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爭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政府反而放鬆了國防建設,以財政緊張為由,削減軍費預算,從1888年開始停止購進軍艦,1891年停止撥付海軍的器械彈藥經費。中國就是在這樣一種不清醒的狀態下,迎來了一場命運攸關的戰爭。
清政府跟洋人打了幾次仗,便開始奴性十足。清廷實權人物慈禧太后、恭親王等都是主和派,李鴻章也堅決主張力保和局。從戰爭開始到失敗投降,他們一直致力於爭取英俄德法美等國家的調停,以達到求和目的。朝鮮戰場的失利,雖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動,但還沒有影響全局。這時候,清政府如果能認清形勢,堅定地投入反侵略戰爭,並採取正確的戰略,一定能夠挫敗敵人的進攻。外交和軍事一樣,都是國家政治行為的重要手段。李鴻章過於老道,他企圖利用各國之間的利益衝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軍事對峙,用心可以理解。但他畢竟同列強打交道不多,對於洋人的認識不夠,對洋人寄予的希望過多,放鬆了自己的軍事努力。他認為列強必有區處,必有收場,命令部下靜守勿動,保艦勿失,既延誤了軍機,又影響了士氣。
李鴻章首先請求英國調停,他考慮英國在華既得利益最多,但沒有想到英國和日本已經在背後進行了交易,英國甚至對日軍擊沉中國商船事件保持沉默。就這樣,中國被英國出賣了,李鴻章轉而請求俄國干涉,但這時俄國西伯利亞鐵路尚未修通,在遠東爭奪的籌碼還不夠,並不想和日本鬧翻。人人都在打自己的算盤,沒有國家願意為了中國跟日本翻臉。老謀深算的李鴻章這次失算了。
李鴻章自認為武器裝備落後於日本,對於戰爭並沒有抱太多的勝算,主將尚且如此,戰爭的結果可想而知。果然,在中日海戰中,李鴻章主動放棄制海權,黃海關係到三個半島,即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的海上交通,所以黃海的制海權至關重要,李鴻章拱手相讓。如此猶疑的戰爭心理,同小日本咬定中國不放鬆的決心,對比鮮明。
多起併發症
1895年,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第一,割三島,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第二,賠款兩億兩白銀。小日本窮瘋了,獅子大開口,一張嘴多少,兩億!以前我們也賠,幾百萬,上千萬,到頭了。日本張嘴三億,不許還價。兔子成精,比老虎還厲害,這下李鴻章發愁了,這三億從哪兒籌?
李鴻章回旅館途中被一個日本憤青給了一槍,日本憤青為什麼要刺殺李鴻章呢?他認為我們能把中國滅了,憑什麼跟他談判,所以要一槍把李鴻章打死,讓這個判談不成,然後日軍皇軍就佔領北京。哪一國都有憤青,愛國賊比賣國賊更可惡,他在道義上佔了一個制高點,替國家做決定。當時日本的憤青能知道國庫里除了耗子屎什麼都沒有了嗎?
李鴻章的遇刺讓日本政府非常尷尬,萬一李鴻章憤然回國,這仗拖下去,就不太划算了。中國這麼老大,什麼時候征服完?幾十年後它都沒有能征服中國,甭說那會羽翼未豐滿的時候。所以,日本見中堂受傷表示慰問賠款減一億,你挨了一槍減一億,李鴻章說那再給我兩槍吧,再打我兩槍,我值了,反正我七十多歲了,來日無多。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我自個兒去,再挨兩槍得了。日本人當然不幹,但因李鴻章挨槍,賠款從三億元減到了兩億。
李鴻章二十多年訓練的北洋水師,就因為這場水仗,葬送海底。此後的北洋水師,幾乎完全蜷縮起來,望風披靡,不能再戰。淮軍聲望,從此算完了。當時的輿論給李鴻章的壓力很大,都說李鴻章昏庸誤國,媚日賣國,更有甚者希望李鴻章以死謝天下,李敖曾經質疑,歷史對李鴻章公平嗎?
我們一起同李敖回顧那段歷史:“一*五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時候,日本馬關當時叫下關,他們見了面,在日本的書裏面,我們看得很清楚,日方代表是伊藤博文,就是這張照片,我們也看到李鴻章。”甲午戰爭后,李鴻章代表中國簽訂城下之盟,這兩位被西方稱為“東方俾斯麥”的人物坐到了一起。李鴻章是青年伊藤博文的偶像,年輕的伊藤博文曾經在維新時期到訪中國,對這位晚清政府中倡導洋務運動,創辦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北洋艦隊、輪船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礦務局、派遣中國第一批學生留美,最具世界眼光和擔當的中堂大人滿是景仰。事隔不久,這位後輩小生同昔年偶像再次見面,雙方的地位發生了戲劇性變化。“當伊藤博文提出來要台灣的時候,李鴻章談都不跟他談啊,你談什麼台灣啊,談都不談。可是形勢比人強,我們看到當時日本人的口氣,大家看看那幾段伊藤博文跟李鴻章的對話,伊藤博文說,中堂,我此次節略,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就是說只有答應或不答應,YESORNO兩句話,你是YESORNO答應不答應?李鴻章說,難道不準分辯?我跟你辯都不能辯嗎?伊藤博文說,你辯好了,但不能減少,我要的條件不能減少,隨便你辯可是不能減少。你想想這是什麼口氣啊!李鴻章是在這種情形底下跟日本的伊藤博文談判的。”弱國無外交,國運如此,大清國國力弱到了極點,在這個過程中間,李鴻章被推到這樣一個位置上頭,非常無奈。
“我們再看後來對於台灣,李鴻章說如果不肯讓,不肯割讓台灣給你,又將如何?伊藤博文說,如果所讓之地必須以兵力所到之地。我兵若深入山東各省,將如之何?意思是說,你不給我台灣,我就要你山東了,我打到山東去了。做這個假設,做這個威脅。李鴻章有什麼辦法,是犧牲山東呢,還是犧牲台灣?”日本以深入山東並進入各省相脅,言外之意是你願意犧牲台灣還是願意亡國。李鴻章沒有選擇,他怎麼會不知道合約一旦簽下,自己的名節毀於一旦,死後仍得背負罵名。
“我們再看日本人吵着要辦手續,就一個月。李鴻章說時間來不及,兩個月吧。李鴻章說,頭緒紛繁,兩月方寬,辦事較妥;貴國何必急急,台灣已是口中之物。你看伊藤博文怎麼說,伊藤博文說尚未下咽,飢甚。口中之物,我還沒咽在肚子裏面,我肚子餓得要死。你看這什麼口氣啊,日本的王八蛋。”
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的談判,是一場羔羊與惡狼的談判。李鴻章全無談判的籌碼,這位73歲高齡的老人,抱着爭得一分是一分的態度,拼力力爭,“舌敝唇焦,磨到盡頭處”,其實根本沒有可商量餘地,李鴻章不願意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恥辱的條約上,最後卻不得不簽下了中國近代史上最恥辱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遼東三大島嶼給日本,使台灣跟祖國隔離。它大大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各國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如果說甲午戰爭以前,列強對大清帝國還有最後一絲敬畏的話,甲午戰爭之後這種敬畏徹底沒有了。甲午戰爭以前我們打敗仗都是輸給英法。輸給英法不丟人,全世界誰打得過英法?俄羅斯打不過,美國打不過,澳洲更甭提了,非洲還用說嗎,拉美誰能打得過你,拉美不是從西班牙、葡萄牙這“兩顆牙”手裏獨立出來的嗎?所以誰都打不過英法,我們輸了也不丟人。現在被誰打了?日本,一千多年跟我們低聲下氣的日本。“以寥寥數艦之舟師,區區數萬人之眾,一戰而剪我最親之藩屬,再戰而陪都動搖,三戰而奪我最堅之海口,四戰而威海之海軍大替矣。”中國這人就丟大了,中國在亞洲稱王的時期也結束了。一千多年漢唐以來形成的以中國為亞洲中心的體系被顛覆了。甲午一戰顛倒乾坤,日本國力不如中國,都能把中國打成這樣,那西方列強一看日本都行,咱哥幾個別客氣了,來吧,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特別是這一仗打完,台灣就出去了,1895年台灣被佔領,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整整被日本佔領了50年。這50年小日本在台灣推行奴化教育,台灣人起日本名字,按日式的起居飲食,家家不能供祖先,要建神社,供日本的天照大神。每天中午老師帶着學生向東京皇宮方向遙拜,學生的課本裏面的世界地圖,日本、台灣、朝鮮是一種顏色。扉頁上都印着這麼一段話,“大日本天皇陛下對本土人民、半島人民、台灣人民皆愛若赤子”,就這樣向台灣人灌輸這種觀念,日本、台灣、朝鮮是一個國家,都是天皇陛下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