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見光就死的資本主義

5、見光就死的資本主義

手工業進步

明清時候,手工業進步很快。

第一,生產工具。紗綢機,這是手工業生產工具。

第二,生產技術。雙色套印,彩色印刷品。以前印刷品都是黑白的,這個時候出現了彩色的,彩色印刷品開始出現。

第三,分工。你比如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松江的布織得最好的,就是上海。然後你這個布要去漿染,蕪湖最好。它有分工了,松江這個地方,我就管織布。織完了布要賣出去,然後蕪湖那兒管染,這是商品經濟。

第四,規模產量的問題。這裏面講了一個廣東佛山的冶鐵業。佛山是黃飛鴻的家鄉,中國南北兩個武術之鄉,河北滄州,廣東佛山,這兩個地方據說家家習武,武術中心。這個地方原來也是冶鐵中心。北宋大鐵獅子多少噸,都是滄州弄的。冶鐵完了之後,人就習武,就練練刀。你弄出一把刀,給顧客表演一下,一耍就

把自己手指頭切了,那誰買你的刀。

第五,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這個問題,現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中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到底是不是這個時候產生的,是有爭論的。一般認為明朝中期以後,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興起。它生產出來是要拿出去賣的。比如蘇州,最早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地方,蘇州出現以絲織為業的機戶,開設機房,僱用機工。機房就是工廠,機工就是工人。所以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僱用關係。明代,蘇州機工的狀況是“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最能體現它的資本主義生產特點的是“計日受值”,拿日薪。“無主者黎明立橋以待”,地上擺一個小牌,裝修。黎明立橋以待。“若機房工作減,此輩衣食無所矣”。如果機房的工作停了,這幫人就失業了。這跟今天的工人感覺是一樣的。所以這就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機戶出資。當然很多學者對這個事嗤之以鼻。《史記.陳涉世家》裏陳涉就“與人佣耕”,人家出錢,讓陳涉幫他種地,能說秦朝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嗎?有僱用就是資本主義,宋朝普遍都是僱用關係。

資本家漸多

第二點是清代資本主義的發展。

明朝的資本主義發展就是在絲織業,就是在江南,要是再小範圍點兒說,就是在蘇州。到了清代工廠規模大了,分工細了,部門和地區多了。北京門頭溝的採煤都有資本主義萌芽,在清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明清時期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的規模是很大的。但即便有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速度也非常的緩慢,始終在萌芽狀態徘徊,未能進入工場手工業階段。咱們學過世界史都應該聽說過簡單協作,到工場手工業,再到機器大生產,是這麼一個發展的脈絡。清朝整個生產未能進入到工場手工業階段,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仍

然佔主導地位,原因是封建制度的阻撓。農民極端貧困,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工業品。其實中國今天也一樣。你抵制日貨,抵制美貨,人家不害怕,人家這貨主要靠本國人買。人家的沃爾瑪百分之八十五的營業額是在美國,不是在中國。日本的產品主要是日本人買,中國的產品主要是外國人買。所以人家也可以抵制中國貨。不買咱的鞋了,襯衫、襪子、褲權都不要了,東南沿海的經濟肯定受影響。買什麼孟加拉的那個更便宜,買那兒的,突尼斯的,那做的更便宜,那兒勞動力更不值錢了。越南等很多的國家跟咱們構成競爭了。為什麼背心、褲子、襪子這些東西不能賣給中國人?現在什麼都漲吧,物價什麼都漲,唯一不漲的就是工資。今天的中國農民更是,貧困,無力購買,29寸的彩電已經都跌破一千了,還是賣不出去。

地主和商人將賺來的錢買房置地,嚴重地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地主商人,掙完了錢,買房置地,那就造成了資金短缺,“以末致財,以本守之”。末是商業,本是農業,我經商發的錢財我幹什麼?我買房,我買地,我得干這個。以本守之,這個玩意兒,多來錢啊。所以今天中國的前100個富豪裏面,51個是搞房地產的,剩下十幾個是賣假藥的,什麼腦白金啊,什麼鱉精了,是干這個的,沒有一種是像比爾.蓋茨這種干高科技的。這個房子,你買的時候只花了三千,賣的時候一萬五,賺多少啊,這個房價達到了20年以後才應該達到的水平,入均兩萬美元應該達到的水平。現在北京市一個月掙兩萬是高薪了,二環之內,你只能買一個馬桶。一平方米兩萬,這不就是一個馬桶嗎?原來能買一個廁所,現在一個馬桶,連一個澡盆都買不起。澡盆一平方米擱得下嗎?你兩萬塊錢在北京,一個月掙兩萬,買個一平米,這不是開玩笑嗎?這個房價就是炒的,“以末致財,以本守之”,那些個土財主給炒的。山西的、浙江的土財主就都來了,都拿着錢,一下子就上來了。這個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有了錢就干這個。為什麼山西老礦難,老出事啊,土財主拿錢干這個了,他不會說想着去改進工人的安全、煤礦的安全、先進的採煤技術啊,他不會幹這個。這個賊礦主心比炭黑嘛。

封建國家設立關卡,對商品徵收重稅,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政府不支持你發展手工業,沒有政策,所以嚴格限制這種規模。

朝廷實行閉關,禁止或限制海外貿易。不是說沒有,但是這個規模是非常小的,有限的。所以這個造成對外無交流。

為什麼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緩慢?無市場,無資金,無政策,無交流。

本國不行的話,你往外國發展也行啊。賺洋人的錢也不行啊?不行,不允許,不允許民間私自跟外國人交往,只能是廣州一地通過13個洋行,這是等於官辦性質的洋行,跟洋人買賣。洋人要跟中國人做買賣也必須通過13行,不能跟中國的商人私下進行交易。所以《南京條約》,賠款2100萬銀元,這2100萬銀元是什麼錢呢,商欠600萬,鴉片煙600萬,軍費900萬。這個鴉片煙這600萬不應該給,那個軍費那900萬不應該給,商欠那600萬就應該給人家,是歷年13行欠的錢。我收的洋人貨不給錢,你告,你告我,我是誰啊,我正五品,你告我,現在人家老大來了,你乖乖地給人家,你歷年跟人家做生意,你欠人家的錢,所以這個東西是不平等條約,不平等條約裏面的規定並不一定都是不平等的。

外國公使進北京,他該進北京,兩國建立外交關係,你不讓人家使節進北京哪行?你該進北京。不能說咱們跟法國建交了,跟法國遞國書,你找那個臨省的省長,這個不合適。那時候都找兩廣總督,你兩廣總督,你地方官憑什麼管國家外交的事情?所以中國當時,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始終是萌芽狀態,就因為政府的重重阻撓。說穿了就是因為中國幾千年一直奉行這樣的經濟政策——重農抑商。咱們講商鞅變法的時候,重農抑商有積極意義,有進步意義。到這個時候明顯對中國的經濟也好,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了,雍正皇帝就明確這麼講嗎?“市上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中少一耕稼之人”,“朕觀四民之內,士之外農為最重”,士農工商。所以你不能做工,不能去經商,都給我老老實實種地,種地一輩子不出村,這多好管啊。所以說朝廷重農抑商,你這個商業根本就甭想發展起來,你資本主義經濟根本就甭想發展起來。

明清時期商業的繁榮。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第一,比如說中國傳統商業。傳統商業有兩大商邦組織:晉商、徽商。一個是山西,一個是安徽,他們把貨物販向全國。晉商一直到恰克圖,到俄羅斯做買賣。第二,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最大的商貿城市。說明中國的商業還是跟政治靠得很近,靠近政治中心的。政治中心是商業的一個中心,還是這個意思。第三,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江浙地區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興起,原來就是一個小村,因為工商業發達,慢慢變成了市鎮。這種趨勢明清的時候開始出現了,尤其是在江浙地區,這些紡織啊什麼的就很多。再往下就是中國古代的城市化,這個農村變成城市,這個是講中國的內部經濟,對內的經濟的這種特點,商業的特點,對外經濟就不行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1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1
上一章下一章

5、見光就死的資本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