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邑猶藏萬家室
管地不管人
一開始隋朝沿用了北魏的租調製,規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以庸代役的制度開始部分推行,但是這個有年齡限制,50歲才可以納絹代役,不到50歲的話,該服徭役你還得去。唐朝以輕徭薄賦的思想改革賦役制度,實行租庸調製。穀物叫租,絹和布叫調,服徭役的期限內如果想不去服役的,用納絹或布代役叫庸。唐朝的庸不再有50歲的年齡限制,甭管多大的人,只要不想去服徭役,都可以納絹代役。本來,在農忙季節如果大規模徵發徭役,就沒有人種地,會誤了農時,現在不願意去的人可以納絹代役,留着勞動力去種地,多有好處。租庸調有一個前提,我給你交租、交庸、交調,前提條件是你給我土地。你不給我地我拿什麼交租子,布帛是地里種出來的,得種麻才能紡麻布,種桑樹才能有絹子。但是中國古代的土地是私有的,歸地主所有,那麼國家要給百姓分配土地,這個待分配的土地是從哪來的,顯然不能把地主的地給沒收了再去分。途徑只有兩個,一個是新開墾的,再一個就是大規模的戰亂之後,人口大量死亡所形成的無主荒地。不過,隨着國家承平日久,人口增加,無主的荒地幾乎沒有了,新開的地也夠戧,能開的差不多都開完了,那要去哪裏拿土地分給百姓呢?
這時候政府有了新的應對措施,它規定,每個成年男子20畝永業田,80畝口分田。20畝永業田可傳之子孫,80畝口分田,死後得歸還給國家,然後國家好拿去再分配。拿口分田去再分配,想得是挺好的,問題是到了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
土地本是私有的,這些大地主大官僚們佔有大量土地之後,還開始兼并農民的土地,沒等農民死,他這一百畝地就沒了,被兼并了。這一被兼并,國家就找不着口分田再往下分了,新出生的人就沒地了。沒地了,我的租庸調就交不了了,農民就只能逃亡,逃亡后,政府的租庸調就收不上來,國家就沒錢了。整個連鎖反應就是,政府直接分配的土地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製也無法維持,直接影響到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國家就得想招,不能再按照租庸調這種方法來收。公元780年,唐玄宗的曾孫唐德宗接受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然後一年分夏秋兩次,兩稅指的就是戶稅跟地稅。另外,還有一個意思就是一年收兩回,夏天一回,秋天一回,一年分夏秋兩次徵稅。
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徵稅標準。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鬆。原來的租庸調製,它的收稅標準是以人丁計算,每個成年男子授田一百畝,每年為國家交(比如)150斤糧食,兩丈四尺絹布。有你這個人,就有國家的150斤糧和兩丈四尺絹布。意思就是,哪怕當年國家分給你的地已經被兼并了,地都沒了,但是只要你人在,照樣得交。那你唯一的選擇只能是逃亡。
那麼被兼并的地到哪裏去了?到我這了,因為我勤勞致富。我們家八個兒子,你們家就兩個丫頭,所以你們幹活干不過我們家,最後我們家發了財了,把你家地兼并過來了。但我怎麼交稅?我還是按照我的人頭走,就算我現在有四千多畝地,我還是按照兩丈四尺絹布,150斤糧這麼交,因為我就一個人,你也是一個人,我交的和你一樣。
所以那時候是按人丁為主,而現在則按照土地財產為主,你有地的你多交,你沒地的就少交,甚至不交。沒有土地的商人,交總資產的1/30。這樣一來就表明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放鬆了,原來租庸調製、兩稅法不允許人口流動,你這一百畝地在海淀,你人跑朝陽去,我跟誰要稅去,你的地在海淀,人必須在海淀,地在人在。現在無所謂了,你愛上哪上哪,因為誰佔了這一百畝地,我就跟誰要稅,你可以隨便流動。如此一來,你在這沒有地,可以上有荒地的地方開發,在海淀的地被兼并了,你可以去昌平、平谷,這就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對生產發展是有利的,兩稅法實行的好處就在這裏。
而兩稅法一實行,國家不再管這個地在誰手裏了,你有地,你就多交,沒地你就少交,甚至不交,這就意味着土地兼并不受限制了,麻煩也開始出現。從唐朝以後,田制不立,兼并不受限制,願意兼并就兼并,農民沒有土地就只能去租種地主的土地,一租種地主土地,地主就把稅負轉嫁到農民身上了。比如我是一個血汗工廠的廠主,是生產聖誕樹的,全世界的聖誕樹都是我們生產的,我廠里的工人每個月的工資是700塊,每天要勞動11個小時,每個月可以歇3天,你看我夠仁慈的吧!然後國家提高了我的企業所得稅,那我怎麼辦呢,我只能讓你們每天工作12個小時,1個月歇1天,工資600塊,3個月不發。實際上就是,我為國家交所得稅,為希望工程捐款(我是一個多麼有愛心的企業家啊),都是你們出的這個錢。我該坐遊艇坐遊艇,該環遊世界就環遊世界。其他所有負擔都是你們給掏的錢,可想而知這樣一來,國家雖然減輕了農民負擔,地主卻又給農民加上去了,客觀上還是加重了農民負擔。
經濟大繁榮
隋唐時期,國家統一強盛,交通發達,陸上、海上絲綢之路暢通,前期的統治者輕徭薄賦,勸課農桑,讓國內各民族交往密切,政府對外開放。這些原因促使隋唐兩代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空前繁榮的時期。
農業的發展表現在:第一,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進一步開發。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南方經濟跟北方的差距縮小,安史之亂以後,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但是也有壞處,圍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對自然生態平衡有所影響,所以中國的生態問題出現得很早。第二,農田灌溉和農具的改進。新的灌溉工具筒車,另外還有用於耕作的曲轅犁。第三是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比如說茶葉,魏晉南北朝的時候貴族才飲茶,到唐朝,百姓也開始飲茶了。有的電視劇里,漢朝就讓老百姓一進門給你捧出茶來,甚至春秋戰國就捧出茶來喝,很好玩,那會兒沒有的。那會兒應該一進門喝酒,不應該喝茶,唐朝才開始大規模飲茶。
手工業發達
它發達的表現是,中國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當然有的書記載說通過波斯灣時必須換小船,那個有點扯。這船主要是在洪州造,洪州是江西南昌,不靠海,在江里湖裏造出來后再拖海里,這個船能有多大。我記得美國航空母艦都能進波斯灣,如果那時中國造的船進波斯灣就要卡住,那得多大,你以為波斯灣是北海公園哪。
唐三彩為後代的彩瓷開闢了道路。唐三彩其實是冥器,給死人陪葬的,大量燒制,不計其數,所以不值錢。我如果是唐朝貴族,我生前住的莊園,我騎的馬,我用的桌椅板凳,侍候我的丫頭,都給燒製成唐三彩,埋到墳里去接着侍候我。所以這個玩意兒在唐朝大量使用,太多了。唐三彩不像青瓷中的秘色瓷,全國就那麼幾件,你得一件,子孫萬代吃不窮喝不窮。秘色瓷只有到了陝西扶風縣法門寺的博物館親眼看到,才能明白它有多美,當然現在早失傳了,做不出來。原來認為唐朝根本就沒有,後來從扶風縣法門寺地宮挖掘出來了,才看出來是有的。
唐三彩這種冥器,到了宋朝覺得它浪費,改扎紙人紙馬,民國的時候,農民要刨地刨出這個來,就摔了。歷史劇《孝庄皇后》裏多鐸戴着一個大耳環,一看就要吐。你見到過清朝王爺戴耳環的嗎,以為是歌星嗎?他還說我這一路到中原來,得了不少寶貝,拿出來一看全是唐三彩。開玩笑,誰把紙人紙馬擺家裏,應該給你爺爺燒的,你覺得特漂亮弄家擺着,你爸不抽死你。
咱們現在無神論了,無所謂,家裏才擺這個。反正我們家不
擺,誰給我唐三彩我堅決不要,兵馬俑擺它幹嗎。這就好比太后
寢宮裏掛一幅柳永的《雨霖鈴》,妓院裏才掛柳永的詞呢!到故宮裏看一眼,慈寧宮裏應該掛列祖列宗的聖訓,弄一個《雨霖鈴》掛着,整天讓太后寒蟬凄切,太后還守得住嗎?
當然,唐三彩也有它的好處,因為它相當於唐朝的歷史照片。它都是真的,照着生前的樣做完了埋在裏面,挖出來一看就知道,原來唐朝的房子是這樣的,原來唐朝的人都長這樣,胖乎乎的。跟壁畫的作用一樣。
唐朝絲織品有波斯的風格,就是今天的伊朗。
中國現在特別常見的作為吉祥的動物有兩種,一種是大象,一種是獅子。衙門口立着的獅子,皇帝寶座兩邊標示“太平有象”的大象,這兩個動物全是波斯進口的。中國最古老的動物形象,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西方青龍,東方白虎,北方玄武,南方朱雀。青龍白虎大家都知道,朱雀就是三足烏鴉,玄武就是一條蛇纏在龜上,也叫龍龜。最早中國出現動物形象是這四種,沒有獅子和大象。後來有一段時間倒是有,但是在文革以前,之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插隊,把大象都插緬甸去了;原來中國境內也有東北虎,現在都跑俄羅斯去了。
銀行的雛形
隋的錢幣,仍然鑄的是五銖錢。秦朝的錢叫半兩,漢朝叫五銖,一沿用到隋。學歷史有一個特別重要的途徑是以詩證史,因為古詩裏面有大量的詠史詩。劉禹錫的《蜀先主廟》中說“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成三足鼎,業復五銖錢。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凄涼蜀故伎,來舞魏宮前。”光復漢室天下(當然是偏安一隅),歸功於諸葛亮,劉禪阿斗是一個笨蛋,所以造成蜀國的滅亡。其中他說的那個業復五銖錢,就是漢朝的錢。
唐高祖時流通的開元通寶錢到現在幾毛錢就能買一個,以後歷代的貨幣,都以它為範式。開元通寶的開元意思可能是國家剛剛建立,開闢新紀元,它不是年號,否則的話開元通寶就成了唐
玄宗的錢了。以年號鑄錢是北宋開始的,北宋以前的有唐一代,
就是說整個唐朝,它的錢都叫開元通寶。
唐朝城市裏有固定的交易場所叫市。市中有邸店和櫃坊,設官員管理。
邸店,兼營旅店貨棧、交易場所。電視劇《大馬幫》裏,他們到哪都能住的就是邸店。這個地方還可以存他帶來的貨,煙葉子,在現場進行交易。
櫃坊,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早幾百年。銀行的出現證明了商品經濟發達,貨幣需求量大。金屬貨幣過於沉重,攜帶不便,才有了銀行。
電視劇《碧血劍》裏面,一個小姑娘背着兩千兩黃金,從岸上嗖一下就跳到河裏的一個小船上,那是不合理的。第一,背得動嗎?古時是十六兩一斤(所以有半斤八兩之說),那麼兩千兩就是一百多斤,一百多斤背着還跳那麼遠,開玩笑,奧運會要是在那時候辦,就沒有懸念了。她武功高強我不懷疑,即使她背得動,但她背了一百多斤的錢從岸上嗖一下跳到河裏的船上,那種跳法跟大口徑榴彈炮命中了一樣,那船還不沉,有鬼啊!明顯違反物理定律。
另外電視劇里還有很多從袖子裏摸出一錠銀子的人,說這是50兩銀子。第一給50兩的大元寶只可能是官府的官銀,百姓一般不帶這樣給的,他沒有渠道弄不到。再者50兩銀子是三斤多,你擱什麼袖子裏,走路不打晃都會抽到自己的大腿,沒走幾步就把袖子扯壞了,除非袖子是防彈背心材料做的。當時真正掏得出來的銀子全應該是碎銀子,十兩以上就要給銀票了,哪見過給那麼大真銀子的。到清朝的時候,韋小寶動不動拿幾千兩銀票來送給敵人,用來解圍,要是他身上幾十萬兩銀票都換成銀子,他得身體倍兒棒。如果這五六千斤他能抗得動,天地會總舵主就改他當了。
所以那時候大筆頭買賣全是用銀票,銀票的意思就是我把錢存在一個地方,那地方給我開個證明,跟存款單似的,我拿這個證明到下一個地方把它取出來。所以發展到北宋,就出現了紙幣,我也甭去取它了,我直接給你紙幣就完了。人類接着發展,到現在連紙幣的需求量都不太大了,紙幣攜帶不便,動輒成千上萬,而且容易弄髒弄破,傳染細菌,於是開始刷卡。中國還沒有大量普及,有些小店買東西的時候先得問能不能刷卡,你要在美國的話,買東西之前得先問人家你收現金嗎?因為一般他們都用信用卡和旅行支票,很少有地方收現金的,所以歐元、美元、尤其日元,取出來都是嶄新的,這就證明它很少流通。中國的人民幣的紙幣太舊,就是流通量太大了,凈拿膠水粘的,膠帶粘着,缺一個角。
超市的前身
現在你做買賣,想干到幾點就干到幾點,24小時沒人管,那會兒不行。官府不允許,有限定,比如一些繁華的大城市裏有了夜市,農村有草市。
還有一個特點是胡商遍佈。那會兒中國是很開放的,沒人抵制這貨那貨,沒人抵制外商,外商來華的特別多,胡商就是外商,指的是少數民族,也有西域,還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隋唐兩朝長安洛陽是全國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商業大都會。長安城內有坊有市,坊市分開,坊是住宅區,相當於我們的居民小區,有圍牆,有門。市是商業區,做買賣只能在市裡。
市有東市、西市,你只能在這兩個地方做買賣,這跟今天的情況一比,又證明了當時的商品經濟不夠發達。今天咱們北京就兩個地方能做買賣,一個西單、一個東單,你們家如果在懷柔,想吃餃子買壺醋,打車去西單吧!打車錢都夠你吃牛排了。
那麼古時候的人吃餃子不吃醋嗎?他也吃,自己釀的。那會兒什麼都可以自己做,比如像我小時候,家裏自己擀麵條,自己做包子,自己蒸饅頭,自己做花捲,這些玩意兒現在在超市都能買着。這就說明今天的商品經濟比我小時候發達,更別說比隋唐時候。那時候的市場是一擊鼓,大家就開始來做買賣,一打鑼,
就得散。一般太陽一下山就開始打鑼,然後就開始打靜街鼓,靜街鼓800響,鼓聲一響,趕緊往家跑。鼓聲一停,你還在大街上,鞭子抽。冬天太陽走得早,四點多鐘就下山了,那四點多你就回家悶着去吧!古代都是這樣,一到晚上就靜街了,怕你聚眾謀反什麼的,不在家的,上街的人都得有腰牌,比如官員什麼的,才可以上街。尤其到了唐朝,晚上上街也沒事兒干,因為所有商店都關門了。
長江流域的商業都市,以揚州、成都為兩個中心。揚一益二:揚州第一,益州第二,益州就是指成都。
在唐朝,揚州就跟咱們今天的香港地位似的。所以你看唐朝人寫唐詩寫到揚州的地方太多了,比比皆是。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另外比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人生只合揚州老、寧求死看揚州月,不願生歸駕九龍。”什麼都是揚州的最好,月亮也是揚州的圓。那個地方經濟之所以如此發達開放,是因為它不像在長安洛陽,有條條框框那麼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