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陌生人說話

跟陌生人說話

“媽媽,今天在56路上我跟兩個老奶奶聊天,她們還誇我懂事。”

“媽媽,今天的出租車司機是個崇明人,兒子跟我一樣大。”

“媽媽,今天才夏令營第一天我就交了幾個好朋友。”……

也許你會認為我兒子一定是個開朗、外向、百搭的孩子,其實不然,從小他就是一個性格內向、膽小害羞的男孩,嬰兒時看到陌生人會哭不要陌生人抱,幼兒時喜歡躲在家人背後不敢跟小區里不認識的小朋友玩,童年時不願意在大庭廣眾下表演節目……凡此種種,讓我這個做教師的媽媽很沒面子。

“不要跟陌生人說話”,相信這是現代社會很多家長告誡孩子的一句話。可是我卻在培養孩子“跟陌生人說話”上面花了很多時間。

記得有一次訓練兒子“跟陌生人說話”是帶五歲的他到麥當勞用餐,吃剩下的食物要打包,我指着收銀台對兒子說:“去問阿姨要個馬夾袋。”

“媽媽你去!”

“媽媽要阿姨不一定給,小朋友要阿姨一定會給。”

兒子不情願地走過去,可是那天點餐排隊的人特別多,兒子個小,擠不上,去了兩次都無功而返,他委屈地看着我。

我再次鼓勵他:“沒關係,大人都會讓小孩的,你看看哪個隊伍人少,再去試試。”

兒子無奈地又去了,我眼見他排到隊伍里向前挪着,心想還真不錯,這次准成功。

不一會兒子又回來了,他哭喪着臉:“媽媽,阿姨說‘馬夾袋’沒有,只有膠袋!”

我一聽樂了:“那是阿姨逗你玩呢!‘馬夾袋’就是膠袋。你再去跟阿姨說就要個膠袋!”

這次總算成功了,兒子拿了膠袋興沖沖地跑回座位:“媽媽,阿姨給我兩個膠袋!”

“真棒!阿姨多喜歡你這樣能幹的孩子呀!”

看著兒子一臉的得意,我也很高興,膽小的兒子要跨出這一步多不容易啊!

後來跟兒子在一起,我都變身為弱者,把兒子推到前面,一次次地慫恿他子跟陌生人打交道:一會兒“媽媽‘不認識路、不敢問路’,你去問問路”;一會兒“媽媽不好意思討價還價,你去試試看”;一會兒“這張錢有點舊了,媽媽去付錢怕人家不肯收,你去吧”;一會兒“這個小朋友好眼熟啊,去問問他什麼幼兒園(學校)的?”;一會兒“電話來了,媽媽不方便,你先接一下哦”……

剛開始兒子總是一遍遍地把要說的話自個兒練上幾遍再上場,後來他會笑話我這個媽媽“膽小、沖不出”,漸漸地兒子從一個看到陌生人就害怕、臉紅的小男孩,長成了一個不怯生人的小男子漢,對自己也越來越自信。在逸夫小學連續三年是招生諮詢會的小接待員、校史室的講解員。進入初中參加了大隊委員競選成為大隊文體委員。周六經常到龍華烈士陵園做講解員,看到遊客主動介紹。每周日獨自換兩部車去少年宮學習京劇,中午自己找餐飲店解決午飯。節假日經常約好同學一起去打桌球、看電影。他約了同學去逛世博會,不要大人陪;他在網上查好交通路線安排好自己一天的遊覽路線參觀上海博物館、城市規劃館、遊人民公園。

在與陌生人的交往中,他也不斷成長成熟,並懂得了自我保護和適當求助。獨自乘出租車他會招強生、大眾等大公司的車,看司機面相不善,他會拿手機事先撥好110,一路上看好路名,標誌物,以防不測。有一次外出掉了手機,他借了路上一位好心人的手機打電話給我,讓我吃驚不小。

跟陌生人說話,讓兒子有好心情上路:陌生的老奶奶預祝他學習取得好成績;陌生的出租車司機預祝他成為京劇演員;陌生的營業員預祝他成為體育明星;陌生的遊客預祝他成為優秀的解說員……

跟陌生人說話,鍛煉了兒子的社交能力,培養了他的自信心和進取心,也讓他相信這個世界充滿了愛和關懷,也讓他感悟到“陌生人不一定就是壞人,這個世界還是好人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衛慧中短篇作品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衛慧中短篇作品
上一章下一章

跟陌生人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