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韋素園君

憶韋素園君

我也還有記憶的,但是,零落得很。我自己覺得我的記憶好像被刀刮過了的魚鱗,有些還留在身體上,有些是掉在水裏了,將水一攪,有幾片還會翻騰,閃爍,然而中間混着血絲,連我自己也怕得因此污了賞鑒家的眼目。

現在有幾個朋友要紀念韋素園君,我也須說幾句話。是的,我是有這義務的。我只好連身外的水也攪一下,看看泛起怎樣的東西來。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罷,我在北京大學做講師,有一天。在教師豫備室里遇見了一個頭髮和鬍子統統長得要命的青年,這就是李霽野。我的認識素園,大約就是霽野紹介的罷,然而我忘記了那時的情景。現在留在記憶里的,是他已經坐在客店的一間小房子裏計畫出版了。

這一間小房子,就是未名社〔2〕。

那時我正在編印兩種小叢書,一種是《烏合叢書》,專收創作,一種是《未名叢刊》,專收翻譯,都由北新書局出版。出版者和讀者的不喜歡翻譯書,那時和現在也並不兩樣,所以《未名叢刊》是特別冷落的。恰巧,素園他們願意紹介外國文學到中國來,便和李小峰〔3〕商量,要將《未名叢刊》移出,由幾個同人自辦。小峰一口答應了,於是這一種叢書便和北新書局脫離。稿子是我們自己的,另籌了一筆印費,就算開始。因這叢書的名目,連社名也就叫了“未名”——但並非“沒有名目”的意思,是“還沒有名目”的意思,恰如孩子的“還未成丁”似的。

未名社的同人,實在並沒有什麼雄心和大志,但是,願意切切實實的,點點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卻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幹就是素園。

於是他坐在一間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裏辦事了,不過小半好像也因為他生着病,不能上學校去讀書,因此便天然的輪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記憶是在這破寨里看見了素園,一個瘦小,精明,正經的青年,窗前的幾排破舊外國書,在證明他窮着也還是釘住着文學。然而,我同時又有了一種壞印象,覺得和他是很難交往的,因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種特色,不過素園顯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夠令人感得。但到後來,我知道我的判斷是錯誤了,和他也並不難於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約是因為年齡的不同,對我的一種特別態度罷,可惜我不能化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確證了。這真相,我想,霽野他們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誤解之後,卻同時又發見了一個他的致命傷:他太認真;雖然似乎沉靜,然而他激烈。認真會是人的致命傷的么?至少,在那時以至現在,可以是的。一認真,便容易趨於激烈,發揚則送掉自己的命,沉靜着,又嚙碎了自己的心。

這裏有一點小例子。——我們是只有小例子的。

那時候,因為段祺瑞〔4〕總理和他的幫閑們的迫壓,我已經逃到廈門,但北京的狐虎之威還正是無窮無盡。段派的女子師範大學校長林素園〔5〕,帶兵接收學校去了,演過全副武行之後,還指留着的幾個教員為“共產黨”。這個名詞,一向就給有些人以“辦事”上的便利,而且這方法,也是一種老譜,本來並不希罕的。但素園卻好像激烈起來了,從此以後,他給我的信上,有好一晌竟憎惡“素園”兩字而不用,改稱為“漱園”。同時社內也發生了衝突,高長虹〔6〕從上海寄信來,說素園壓下了向培良的稿子,叫我講一句話。我一聲也不響。於是在《狂飆》上罵起來了,先罵素園,后是我。素園在北京壓下了培良的稿子,卻由上海的高長虹來抱不平,要在廈門的我去下判斷,我頗覺得是出色的滑稽,而且一個團體,雖是小小的文學團體罷,每當光景艱難時,內部是一定有人起來搗亂的,這也並不希罕。然而素園卻很認真,他不但寫信給我,敘述着詳情,還作文登在雜誌上剖白。在“天才”們的法庭上,別人剖白得清楚的么?——我不禁長長的嘆了一口氣,想到他只是一個文人,又生着病,卻這麼拚命的對付着內憂外患,又怎麼能夠持久呢。自然,這僅僅是小憂患,但在認真而激烈的個人,卻也相當的大的。

不久,未名社就被封〔7〕,幾個人還被捕。也許素園已經咯血,進了病院了罷,他不在內。但後來,被捕的釋放,未名社也啟封了,忽封忽啟,忽捕忽放,我至今還不明白這是怎麼的一個玩意。

我到廣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8〕仍舊陸續的接到他幾封信,是在西山病院裏,伏在枕頭上寫就的,因為醫生不允許他起坐。他措辭更明顯,思想也更清楚,更廣大了,但也更使我擔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書,是布面裝訂的素園翻譯的《外套》〔9〕。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個寒噤:這明明是他送給我的一個紀念品,莫非他已經自覺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閱這一本書,然而我沒有法。

我因此記起,素園的一個好朋友也咯過血,一天竟對着素園咯起來,他慌張失措,用了愛和憂急的聲音命令道:“你不許再吐了!”我那時卻記起了伊孛生的《勃蘭特》〔10〕。他不是命令過去的人,從新起來,卻並無這神力,只將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見了勃蘭特和素園,但是我沒有話。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為僥倖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園談了天。他為了日光浴,皮膚被曬得很黑了,精神卻並不萎頓。我們和幾個朋友都很高興。但我在高興中,又時時夾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愛人,已由他同意之後,和別人訂了婚;忽而想到他竟連紹介外國文學給中國的一點志願,也怕難於達到;忽而想到他在這裏靜卧着,不知道他自以為是在等候全愈,還是等候滅亡;忽而想到他為什麼要寄給我一本精裝的《外套》?……壁上還有一幅陀思妥也夫斯基〔11〕的大畫像。對於這先生,我是尊敬,佩服的,但我又恨他殘酷到了冷靜的文章。他佈置了精神上的苦刑,一個個拉了不幸的人來,拷問給我們看。現在他用沉鬱的眼光,凝視着素園和他的卧榻,好像在告訴我:這也是可以收在作品裏的不幸的人。

自然,這不過是小不幸,但在素園個人,是相當的大的。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時半,素園終於病歿在北平同仁醫院裏了,一切計畫,一切希望,也同歸於盡。我所抱憾的是因為避禍,燒去了他的信札,〔12〕我只能將一本《外套》當作唯一的紀念,永遠放在自己的身邊。

自素園病歿之後,轉眼已是兩年了,這其間,對於他,文壇上並沒有人開口。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傑,活的時候,既不過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後,當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沒。但對於我們,卻是值得記念的青年,因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現在是幾乎消滅了,那存在期,也並不長久。然而自素園經營以來,紹介了果戈理(NGogol),陀思妥也夫斯基(FDostoevsky),安特列夫(LAndreev),紹介瞭望·藹覃(FvanEeden),紹介了愛倫堡(IEhrenburg)的《煙袋》和拉夫列涅夫(BLavrenev)的《四十一》。〔13〕還印行了《未名新集》〔14〕,其中有叢蕪的《君山》,靜農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華夕拾》,在那時候,也都還算是相當可看的作品。事實不為輕薄陰險小兒留情,曾幾何年,他們就都已煙消火滅,然而未名社的譯作,在文苑裏卻至今沒有枯死的。

是的,但素園卻並非天才,也非豪傑,當然更不是高樓的尖頂,或名園的美花,然而他是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國第一要他多。他不入於觀賞者的眼中,只有建築者和栽植者,決不會將他置之度外。

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擊和被冷落,一瞑之後,言行兩亡,於是無聊之徒,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又以賣錢,連死屍也成了他們的沽名獲利之具,這倒是值得悲哀的。現在我以這幾千字紀念我所熟識的素園,但願還沒有營私肥己的處所,此外也別無話說了。

我不知道以後是否還有記念的時候,倘止於這一次,那麼,素園,從此別了!

一九三四年七月十六之夜,魯迅記。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十月上海《文學》月刊第三卷第四號。

〔2〕未名社文學團體,一九二五年秋成立於北京,主要成員有魯迅、韋素園、曹靖華、李霽野、台靜農等。先後出版過《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和《未名叢刊》、《未名新集》等。一九三一年秋後因經濟困難,無形解體。

〔3〕李小峰(1897—1971)江蘇江陰人。北京大學畢業,曾參加新潮社和語絲社,後為北新書局主持人。

〔4〕段祺瑞(1864—1936)安徽合肥人,北洋皖系軍閥。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北京臨時執政府執政等。

〔5〕林素園福建人,研究系的小官僚。一九二五年八月,北洋政府教育部為鎮壓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潮,下令停辦該校,改為北京女子學院師範部,林被任為師範部學長。同年九月五日,他率領軍警赴女師大實行武裝接收。

〔6〕高長虹山西盂縣人,狂飆社主要成員之一,是當時一個思想上帶有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色彩的青年作者。一九二六年十月高長虹等在上海創辦《狂飆》周刊,該刊第二期載有高長虹《給魯迅先生》的通信,其中說:“接培良來信,說他同韋素園先生大起衝突,原因是為韋先生退還高歌的《剃刀》,又壓下他的《冬天》……現在編輯《莽原》者,且甚至執行編輯之權威者,為韋素園先生也……然權威或可施之於他人,要不應施之於同伴也……今則態度顯然,公然以‘退還’加諸我等矣!刀擱頭上矣!到了這時,我還能不出來一理論嗎?”最後他又對魯迅說:“你如願意說話時,我也想聽一聽你的意見。”〔7〕未名社被封一九二八年春,未名社出版的《文學與革命》(托洛茨基著,李霽野、韋素園譯)一書在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被扣。北京警察廳據山東軍閥張宗昌電告,於三月二十六日查封未名社,捕去李霽野等三人。至十月始啟封。

〔8〕按魯迅到廣州應是一九二七年初(一月十八日)。〔9〕《外套》俄國作家果戈理所作中篇小說,韋素園的譯本出版於一九二六年九月,為《未名叢刊》之一。據《魯迅日記》,他收到韋素園的贈書是在一九二九年八月三日。

〔10〕伊孛生(HIbsen,1828—1906)通譯易卜生,挪威劇作家。《勃蘭特》是他作的詩劇,劇中人勃蘭特企圖用個人的力量鼓動人們起來反對世俗舊習。他帶領一群信徒上山去尋找理想的境界,在途中,人們不堪登山之苦,對他的理想產生了懷疑,於是把他擊倒,最後他在雪崩下喪生。

〔11〕陀思妥也夫斯基(EMFGHIGJHLMM,1821—1881)豆骷搖V諧て∷怠*窮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罪與罰》等。參看《且介亭雜文二集·陀思妥夫斯基的事》。

〔12〕一九三○年魯迅因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遭到國民黨當局通緝,次年又因柔石被捕,曾兩次被迫“棄家出走”,出走前燒毀了所存的信札。參看《兩地書·序言》。

〔13〕收入《未名叢刊》中的譯本有:俄國果戈理的小說《外套》(韋素園譯),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小說《窮人》(韋叢蕪譯),安特列夫(1871—1919)的劇本《往星中》和《黑假面人》(李霽野譯),荷蘭望·藹覃(1860—1932)的童話《小約翰》(魯迅譯),蘇聯愛倫堡(1891—1967)等七人的短篇小說集《煙袋》(曹靖華輯譯),蘇聯拉甫列涅夫(1891—1959)的中篇小說《第四十一》(曹靖華譯)。〔14〕《未名新集》未名社印行的專收創作的叢刊。《君山》是詩集,《地之子》和《建塔者》都是短篇小說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且介亭雜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且介亭雜文
上一章下一章

憶韋素園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