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執的人
按說,在繪畫領域兼擅油畫和水墨已是相當難得,但我分明又看到了他所製作的膠彩、紙刻、版畫、雕塑、書法和篆刻,而且每項都有出色成就。
我還沒有來得及喝一聲彩,他的一本厚厚的文集又出現在我的案頭。文集專收評論,範圍十分廣泛,繪畫藝術自不必說,連東西方的宗教、美學。園林、語言、飲食,也都一一被他娓娓談論着。後來又漸漸知道,他還堂而皇之地涉足過詩、小說、劇本、散文,搞過翻譯,有的在東南亞文學史上還很有地位。
從本性而言,藝術不應該被肢解為畛域森嚴的技術性職業。藝術是人類殷切企盼健全的夢,它以不斷戰勝狹隘性作為自己存在的基點。藝術的靈魂,首先體現為一種充分釋放、自由創造、積極賦型的人格素質。這種素質或多或少在每個人心底潛藏,因而每個正常人都有機會成為各種藝術深淺不同的接受者和共鳴者;照理大家也有可能成為興緻廣泛的創造者的,但終於遇到了約束和分割,藝術創造的職能只集中到了一批稱之為藝術家的特殊人物身上,而且他們也被要求以終身的專一來琢磨一個行當。為此,歷來總有一些藝術大師為自己置身的門類性局限而深深苦惱。
分門別類的創作方式已經造就了不少偉大的藝術家,但是,這又何妨有一批特別洒脫的藝術家頻頻跨疆越界,投入一種更超邁放達的創造呢?西方藝術史是留下過像達·文西、狄德羅、薩特這樣一些名字的。我不喜歡僅僅稱讚他們"多才多藝",或許歌德的一段話倒是說到了點子上:
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內在聯繫着的能力統一體。藝術必須向人的整體說話,必須適應人的豐富的統一,單一的雜多。(《收藏家及其夥伴們》第五封信)
歌德還認為,人靠智慧劃分出種種界限,又靠着愛來超越這些界限,然後協調兩者而通向美。
在東方,素稱拘謹的中國古代文人在藝術門類的跨越上卻也十分自由。同一個人,能作詩填詞,寫一筆漂亮的散文,書法藝術也拿得出手,為配書法還刻得幾方印章,畫山水花卉竟又完全上得了品格,操琴度曲同樣在行——這在中國古代文化界簡直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說一切像模像樣的文人大體都是如此。他們未必苦苦思索過藝術門類間的分合關係,而只是把這一切當作一種完整的文化人格素養自然延伸、自行完善。其中,那些具有澄澈的宗教體驗的藝術家如王維、蘇東坡乃至現代的蘇曼殊、豐子愷他們則更進一步,把藝術活動當作他們的精神覺悟方式,只求舒心達意,絕不畫地為牢。在他們那裏,沒有疆域的身心與沒有疆域的藝術對應互融,水天一色。這種境界,實在足以使我們今天的藝術家們慚愧。
處在東西方文化交匯地,他以自己的身心濃縮了這種交匯。相比之下,他的精神基座無疑更倚重於參禪悟道,他靜坐茹素,欲羨弘一法師,每一步都指向著梵行高遠;另一方面,他請悉西方,對許多現代西方藝術家有深刻的理解,甚至他的幾項重大榮譽都從歐洲獲得,但他沒有把自己全然銷熔於西方的精神漩渦,誰也無法把他鉤連到歐美哪一個藝術源派。他在歸屬感上顯然超越了粘滯,抵達了一種真正的"無執"狀態。
這種"無執"既飄逸又凝重。只因他已把自己鍛鑄成一尊"四面佛",因而世界也從四面向他合圍。比之於單純的西方藝術家或單純的東方藝術家,他理應獲得數倍的感受,發現數倍的美,但他沒有因此而暈眩,成為一個手忙腳亂的吐納者,而是返身蒲團,閉目冥思,層層剝除自己身上的障礙,以精赤的單純開創出了一個內心的無限,鬆鬆爽爽地投入逍遙遊。他不再莊嚴地負載要"表現"什麼或"表達"什麼的責任性重荷,只是讓空澄的心靈與浩森的宇宙進行着不斷的"能量交換"。仙的作品,便是從這種交換中蒸騰出來的煙雲霞霓。
——讀《陳瑞獻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