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回信
秋雨按:上海《青年報》有一個"青蘋果熱線"欄目,一度邀請我做主持人,回答青年讀者們的各種來信。報社轉來的信件,多數是中學生寫的,這讓我想起,我從初中開始讀報,讀的也就是這份《青年報》,而且,我也是在這份報紙上第一次發表自己的文章的,因此備感親切。我樂於做這個欄目的主持人,也與此有關。我給青年讀者們的回信,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在該報集中發表,此後收到的來信就更多了。以前大家是寫給報社,由報社轉給我,後來則成沓成沓地寄到我的單位來了。我當然不可能一一作答,有時隨手翻閱,也會順便回幾封。有幾封是已經參加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寫來的,涉及的問題也比較大,我就花費較多的時間來寫回信。
以下摘錄的來信和回信,有些在《青年報》刊載過,有些則是首次發表。刪去了每封信首尾的禮貌性、說明性詞句,來信者的署名,遵照他們自己的選擇。
我寫這些回信,大多在半夜,因此有了這個總題。
一
來信
余教授:
學生愛上自己的老師只是從書中看到的特別多,而我也從未想過自己有朝一日競會落入這個俗套。
他是體育老師,年輕帥氣,操一口正宗的北京話。他的課上得很棒,還常和我們一塊兒玩耍,幽默可親。我不得不承認自己陷得很深,幾乎天天都會想起他,有時一個人坐着發獃——整整一下午。向別
人談起,得到的只是對那一份不成熟感情的嘲笑。於是只能自己救自己:給他寫些永遠也寄不出的信;在日記上記下心靈的點點滴滴;心裏實在亂七八糟了,就乾脆坐在黑暗中,放些很純粹的音樂,讓那超負荷的心靈盡情發泄。常常因此把自己弄得傷痕纍纍,我真的好無助,欲哭也無淚。
真不該那麼早就嘗試愛的感覺,特別是陷入這種暗戀兼單相思的痛苦。幻想和壓抑都不能讓我輕鬆好受些,難道必須任時間來沖淡一切嗎?
依葉
回信
依葉:
很抱歉,我先要給你潑一瓢涼水:你現在所陷入的狀態,既不美好,也不深刻,很多少男少女都經歷過,屬於青春期的一種浮淺躁動,一般很快會過去,算不了什麼事。
不要再寫那些信和日記了,更不要在黑暗中邊聽音樂邊胡思亂想了,因為你目前所經歷的不是愛,只是一個傻孩子對異性的過分關注,事情做得越多就越傻,形式感越強則更傻。愛情,以兩顆成熟心靈的交流為起點。體育老師什麼也不知道,根本沒有與你產生過這方面的交流;如果他知道了,請想一想,他怎麼會愛上一個不好好學習、又沒有長大的女孩子呢?在你這一方面,你其實連自己也不了解,怎麼可能了解一個大人?
打一個比方,你想游泳,但游泳池還在遠方,你看見腳下有一個小泥潭,以為是游泳池,一腳踏進去了。
我看還是趕快跳出這個小泥潭,狠狠嘲笑一下自己,從明天起,好好上課,包括專心地上好體育課。二十年後,你再遇到體育老師,當眾告訴他,當年我還給你寫過很多沒寄出的信,大夥必定笑作一團,包括你自己。
余秋雨
二
來信
余教授:
我在高中一年級時就愛上了同班的一個女同學,現在已經戀愛了一年多時間。在我們班級,差不多的情況還有四對。
但是,我們的班主任老師對此一直反對,說我們這樣做影響學習,還會帶來不良風氣,因此每次開會都批評,搞得我們煩透了。
戀愛是不良風氣嗎?我們讀過古今中外一些寫愛情的作品,懂得了要用鬥爭來保衛愛情,你支持我們嗎?
陳曉銅
回信
曉銅:
愛情非常珍貴,不僅值得用鬥爭來保衛,而且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值得。
在這茫茫人世間,一定有一個生命特別適合你,她已經來到世間,等着你。為了找到她,你會經歷很多事情,周遊很多地方,終於如電光一閃,充分成熟的你找到了充分成熟的她,然後互相託付漫長的生命。
但我不相信,她,正恰就降落在同一所學校、同一年級、同一個班級,降落在高中一年級。那麼巧,那麼准,又那麼早。而且,同樣的巧事還發生了四對!
當然,勉強說來,你們的交往也可算作初戀,但初戀畢竟是一個人的重大事件,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第二次初戀,你們大家難道就這麼隨意地集體打發了?
今後有人問起你們的初戀,如果你們齊聲回答是高中一年級時的同班同學,別人聽了一定會大叫:不算,不算,把公式化的兒戲來蒙人,真乏味!
我的這封回信也許會引起你的女友生氣,好像我故意在拆散你們。其實,未經艱苦尋找的草率結合,對她也是不尊重。她和你一樣,都有尋求深刻愛情的權利。
如果經歷了人生坎坷,嘗過了世間甘苦,突然有一天,在街上遇到了一個高中時的女同學,一談之下情投意合,二談之下心心相印,那就誰也不會反對你們的戀愛了。
余秋雨
三
來信
余教授:
進入高中以來,我無數次地哭泣過,為我的形象、我的學業、我的人緣、我的環境。我是個多餘的人,就好像在黑暗中被別人遺棄了。我本以為讀了高中會出現轉機,可多少次的失敗使希望和信心蕩然無存。我也知道誰都不可能隨隨便便就成功,而我是根本就無法成功!沒有秀美的容顏、沒有聰穎的天資、沒有出眾的才華、沒有驕人的學業、沒有一個真正關心我的朋友、沒有和睦溫馨的家庭……我真的是一無所有,根本沒有資本去改變不公的命運。看到別人幸福的微笑,我好羨慕;面對自己前途的渺茫,我又急又無能為力。說句老實話,我想過死,之所以沒有那麼做,不是怕死而是不甘心!我真想有一天能讓所有瞧不起我的人看看:"我也是好樣的"。可是,會有那一天嗎?
荷東
回信
荷東:
中國古代有一種說法叫"境由心造",優美的意境是如此,懊喪的困境有時也是如此。一個孩子,早晨不小心摔壞了一個玩具,下午爸爸媽媽臨時有事不帶他到公園去玩了,他就會覺得日月蒙塵、天地無光。等到長大后一想,這算什麼事呢!
其實你所遇到的困境也是如此,把自以為突不破的困難一個個收攏起來嚇唬自己,把自己嚇得垂頭喪氣。
你嚇唬自己的方法,是先設想一個成功者的範本,然後一條條地與自己比,把自己比得一無是處。按照你的這種對比方法,天地間沒有什麼東西站得住了。泰山會嘆息:"我比世界屋脊矮了那麼許多";黃河會自卑:"在遼闊的太平洋麵前,我只是一道濁流"……
退一萬步說,如果你確實處處不如人,遇到了比別人大得多的困難,那也應該發揮生命的主動性,改變這種情況。你還那麼年輕,一切都可以改變,一切都可以創造,一切不利因素都有可能轉變成有利因素。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來迎接困難的,看到了一個個困難,心裏就特別踏實,因為這才像活着。如果一時找不到困難,這倒反而心裏發虛,懷疑自己是否在夢中。即便遇到乍一看無法克服的困難,也咬着牙齒一個個克服,這才是一個強者的生活。如果一切都已安排得順順噹噹、完美無缺,還要我們做什麼?我曾在一本書上說過,人生,只要還有一線希望,就還有無限的可能。我這是對那些身殘、年邁或真正陷入絕境的人說的,像你這樣,何止是"一線希望"!建議你讀一讀傑克·倫敦的小說《熱愛生命》。
必須向你指出的是,你的問題出在一個根本觀念上。你很看不起普通人的生活,認為那種生活是"一無所有",讓你與普通人一樣,你覺得是"不公的命運"。請你到大街上看看,再注意一下長輩親屬、隔壁鄰居,究竟多少人,兼有"秀美的容顏"、"聰穎的天資"、"出眾的才華"、"驕人的學業"?難道命運對他們都"不公"?那麼命運又對誰"公"了?把別人都沒有的東西集中在一個人身上,算"公"嗎?你如此地看不起周圍的普通人,卻希望他們來"真正關心"你,這"公"嗎?
我不知道你的這種觀念是從哪裏來的,只希望你及早丟棄,早一點明白:以平常態,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
余秋雨
四
來信
余教授:
剛剛結束了初中生活,現在的我心頭空蕩蕩的。對初中生活斷斷續續的回憶只有那陽光不再燦爛的感覺。有人說過:"初中時,孩子們的心靈是純真的、友善的。"那我敢斷言,我的同學們都是"早熟"的,初中就是鬥爭和欺騙的開始。學習委員在班主任面前打小報告,排擠他人以謀得班長的寶座;英語正副課代表則不擇手段在英語老師那兒爭寵;就連我這個小老百姓,也不顧一切地要衝進班級前十名……說句真心話,我從未受過這個集體,一絲一毫。
現在進了高中,會不會冷漠有加?成熟真的那麼可怕嗎?
周霽雲
回信
霽云:
雖然我沒有到過你初中的班級,但我可以斷言,你把同學們的問題看嚴重了。你一定會說我不了解情況,那你不妨再去問一問其他大人,他們一定會同意我的看法。
這個同學向老師說點班級的事,你認為是"打小報告";那個同學與老師親熱一點,你認為是"爭寵";某同學做了班長,你認為這個位置是"寶座",別人沒做是因為受了"排擠"……我不知道現在初中班級里一門課的課代表還分正副,但你都把它們看作了官職,因此把自己說成是"小小老百姓"。你用如此政治化、鬥爭化、權術化的眼光觀察了自己班級之後,居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初中就是鬥爭和欺騙的開始"。
霽雲,讀了你的信,我先是好笑,然後心情沉重。我一直在猜想,究竟是什麼途徑,把陰暗的政治權謀思維灌進了你如此幼小的心靈,使你如此敏感和恐懼。我真希望哪位老師能在初中學生中作一些調查,分析一下他們形成這種思維方式的具體原因。看了哪幾本普及政治權術的書?或是看了哪幾部反映宮廷鬥爭的電視劇?我早就聽幾位中學教師告訴我,報刊間那些轉彎抹角攻擊人、挖苦人的小雜文,因篇幅短小、行文有趣,對初中學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但從你信中看,影響之大已超過那些嘩眾取寵的小雜文所能發揮的能力了。
也許你在旁聽長輩言談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這些觀念的?那真是長輩們的不幸,他們在無意之中把自己曾經身受的災難遺傳給了下一代。
現在的任務,是清除這些觀念性的毒害。你初中的同學其實都不邪惡,你初中的班級也不是一個鈎心鬥角的官場。生活中有陰影,但更有陽光,陰影只是陽光的附屬品。你的年輕的生命,理應與陽光連在一起,理應與快樂、友情、歡笑連在一起。老謀深算式的冷眼,不僅不應屬於你的年齡,也不應屬於一個健康社會的一切年齡。
你說:"我從未愛過這個集體,一絲一毫",這太不好了。生命能量的傳遞是互相的,你連一絲一毫的愛也不給這個集體,其實也就是在否定和拒絕別人給你的愛,哪怕一絲一毫。你認為你的冷漠是有原因的,但我要告訴你,正是你的冷漠,構成了你感到自己遭受冷漠的原因,此外沒有別的原因了。即使周圍真有冰霜,你只要願意釋放出生命的熱量,也能溶化它們;倘若不能融化,你的口鼻間也會冒出一團團潔白的熱氣,把遠遠近近的夥伴們招引。
余秋雨
五
來信
余教授:
期中考試前,我的一位好友把我拉到一個無人的角落,十分認真地對我說:"考試時,照顧一下,好嗎?我只求你這一次!真的,初中時我是絕不會想到進了中專會這麼慘的……"她平時待人很好,與我特別知心,就像個老大姐,而且學習也挺努力的。可就是成績差極了,上學期的所有課程都是補考才勉強通過的。所以,我答應了,她連聲道謝。
考試時,我全力以赴,也時刻沒有忘記自己所肩負的"重大使命"。可做完題后時間已所剩無幾,加上老師監考很緊,坐在後面的她也沒有出過聲,所以除了數學考試外我都沒有"幫上忙"。
分數出來后,我的成績不錯,而她除了數學外其它全不及格,想起她臨考前對我說的話,我心中全無半點喜悅之情,我辜負了她!我甚至恨自己為什麼要考得那麼好,我無顏再面對她。我怎麼才能修復與她的友情呢?
蔡霞
回信
蔡霞:
友情是可貴的,但以不做壞事為前提。作弊是一種壞事,因為它製造了一種虛假,既欺騙了老師,也欺騙了你們自己。而友情一旦與虛假與欺騙相組合,就立即變成為一種令人厭惡的東西。也許你會認為我說重了,但我確實要鄭重地勸告你:在你今後的一生中,什麼時候人情關係如果蓋過了基本的是非關係,那麼,遲早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情,友情也會受到嚴重損害。
更麻煩的是,作弊與其它壞事還不同,你與她兩人誰也不願說破,但她會擔心你是否有某種暗示,如果沒有這種擔心了,又會覺得欠了你的情,這就進入了友情關係中最忌諱的部位——超敏感度的隱性觀察。許多大人聯手做壞事,最後都鬧得爾虞我詐,都是這種邏輯關係的延伸。因此,說來說去,是朋友,就不能聯手做壞事。
你這次沒有時間作弊,太好了。如果她因此而恨你,你可以向她解釋一下,但千萬不要解釋成沒有時間,而應該着重向她說明,一兩個虛假的成績什麼用處也沒有,等於是欠債,一定要加倍償還,何苦呢?你還可以答應她,今後在課餘時間幫她溫課。如果你這樣說了,她還不能原諒你,那你們的友情就沒有必要繼續下去了。
更大的可能是,她沒有記恨你,你也幫她溫了課,但她的成績仍然不好。這也不要緊,友情不是以成績好壞來劃分的,她今後不能繼續深造,做一個普通勞動者,也能繼續成為好朋友。我一生中最值得懷念的朋友,都與學業無關。
余秋雨
六
來信
余教授:
我高中畢業后,只因幾分之差,沒有考上大學,現在在家複習,準備明年再考。問題是,我的女友考上了,而且是一所重點大學。請你告訴我,我是繼續保持與她的關係,還是主動切斷這種關係,讓她在大學裏獲得自由?如果繼續保持與她的關係,請問,我明年是不是必須報考她所在的那所大學?
秦西嶽
回信
西嶽:
真正的愛情與是否考上大學關係不大。但是,我建議你與女友的關係要冷一冷。這不是很矛盾嗎?不。我的理由是,如果愛情真正到了一定的火候,就不會再存在是否繼續保持關係的問題了,但你卻把它作為一個問題向我提出,可見你們的愛情火候未到。火候未到的愛情要經歷校門內外、年級上下等等分離性因素,確實有點累,不如冷一冷,過一段時間再看。
至於你明年是否一定要去報考她所在的那所大學,我也認為不必如此強求。你說她考上的是一所重點大學,從語氣判斷,你今年報考的並不是重點大學,卻也未能如願;如果只經過短短一年時間的複習,你又強迫自己大幅度提升報考等級,其中又有愛情的因素加添在裏邊,你的壓力太重了。萬一考不上她那所學校呢?你與她的關係中一定會出現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尷尬因素。你對這種尷尬因素不會沒有預感,因此壓力更重。
我的建議是雙重減壓:先減愛情的壓,再減考大學的壓。你只承認,一個關係很好的女同學考上了大學,今後彼此的關係如何發展,順其自然;明年你會再考一次大學,考自己喜歡而又比較有把握的專業,不求重點,也不求一定要和什麼人在一起。這樣,你就可以松下一口氣來,複習功課的效果也會大大提高。
我不認識你,卻對你的私事說這麼多斬釘截鐵的話,其實是十分冒險的,你完全可以不加理會。但我希望你記住一個原則:要對一些複雜的問題作出選擇時,首先要給自己減壓,先讓自己放鬆下來。在沉重的壓力下,連空氣都是扭曲的,最容易作出錯誤的決斷。
余秋雨
七
來信
余教授:
我在二十三歲時就擔任了車間主任,由於年齡優勢,還差一點被選作了副廠長。但我明白自己的長處在技術方面而不在管理方面,因此幾經申請,終於辭職,專心去做技術工作了。
讓我傷心的是,剛剛辭職,平日與我親密無間的三個好朋友拍着我的肩說:"可惜!可惜!你太讓我們失望了!"我以為他們是開玩笑,誰知他們以後確實開始對我冷淡,有時簡直是冷若冰霜。
到這時我才懂得,他們當初與我交朋友,其實是更看重我的仕途。仕途一斷,友情貶值。但回想起來,我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確實很愉快,我現在再也找不到這種愉快了。有時我也會一個人暗想,為了不使朋友們失望,我還是去做車間主任或副廠長,巴?但又覺得不是味道。想請你談談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王禮明
回信
禮明:
不要害怕朋友們的失望,也不要害怕朋友們因失望而遠去。我們不可能讓一切朋友都滿足,故意扭曲了自己而使朋友們滿意,這就是虛假,而虛假又怎麼能培植友情?
請允許我講一段自己的往事。
好些年前,在南方,一位與我交往了很多次的朋友,突然放低了聲音對我說:"請代我向老人家問好!"
我不知道他為什麼用如此恭敬的態度來問候我的父親,我的父親名不見經傳,這位朋友也從來沒有見過。但又想大概是人家特別講究這方面的禮節吧,於是就對他深表感謝,同時也問候了他的父母。沒想到接下去他又說:"從報紙上看,他最近在北方几個油田視察吧?"
我突然傻住,又驀然驚覺。他上了一種謠傳的當,把一位與我的名字很接近的中央領導人,當作了我的父輩。
我連忙說明真相,而且急不擇言地告訴他,在我們家鄉,上下兩輩人的名字,中問那個字不可能一樣。他尷尬地笑着,頻頻點頭,眼神間露出一種被欺騙的忿然,而且好像是我欺騙了他。
當然,這份友情也就在他的深深失望中結束了。
在功利社會中,多數朋友間是各有期待的,但大家都不把這種期待點明,成天在嘻嘻哈哈中互相偷窺,真是勞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朋友突然點破,明白表示失望,然後離去,這是一種結束虛假的可喜舉動,會使雙方都感到輕鬆。
不計功利的朋友也會有,但不多,需要長期尋找。我們不能用這麼高的標準,來要求一般性的交往。
你的那幾個朋友既然已經明確表示出他們與你交往的目的,而這個目的你已經無法滿足,那就中斷那份友誼吧。一般性的友好交往還可以保持,沒有必要反目成仇。千萬不要為了不使朋友失望再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因為這是為虛假增添虛假,變成了兩重虛假,比以前的單層虛假更要不得了。
人生不要光做加法。在人際交往上,經常減肥、排毒,才會輕輕鬆鬆地走以後的路。我們周圍很多人,實在是被越積越厚的人際關係脂肪層堵塞住、窒息住了。大家都能聽到他們既滿足又疲憊的喘息聲,你們年輕,不要走這條路。
余秋雨
八
來信
余教授:
我從大學畢業后一直在一家外資企業里上班,按社會上的一般標準,一切還算不錯。但是,時間一長,我感受到了一種難言的平庸。按照我的工作表現,如果沒有太特殊的情況,我會長久平穩地一年年被聘,成天與各種資料和數據打交道,多少年後我也可能升一級,做個小小的部門主管,繼續一天天上班,做着自己完全不能左右的事情。
難道,這就是我們在大學裏經常談論、時時企盼的"成功"?
在戰爭的年代,指揮一場勝仗是成功;在饑寒的歲月,保證一家人或更多的人的溫飽是成功;在現代,作為一個管理者,領導一個地區度過危機是成功;作為一個企業家,創造令人矚目的財富是成功……而像我這樣,什麼都不挨邊,什麼都作不了主,什麼成績也算不到我一個人頭上,我也不可能在自己的單位里爭權奪利而取得勝利,那麼,成功的概念何從建立?我覺得你在各方面都相當成功。你是怎麼尋找成功的機會,積累成功的果實,抵拒平庸的消耗的?給我一點啟發吧,哪怕片言隻語。
焦一泉
回信
一泉:
我不知道你們在大學裏是如何談論和企盼成功的,在我接觸的年輕人中,對成功這個概念往往有兩度誇張——
第一度誇張,把成功看得很大,幾乎看成了足以留諸史冊的驚人功業,這有幾個人擔當得起呢?至少在我,連想也不敢想;
第二度誇張,把成功看得很險,幾乎與失敗處於千鈞一髮之間,非此即彼,你死我活,不成功就是一個窩囊廢。
把這兩度誇張加在一起,結果非常可怕:既然成功的要求如此之高,成功者的數量也就很少;既然不是成功就是失敗,世上的絕大多數人都成了失敗者;但誰又願意成為失敗者呢?因此為了爭取成功必定需要經過殘酷的爭鬥,爭鬥到最後仍然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如果成功必然導致如此可怕的圖景,我們人類為什麼要它呢?
我們不妨讓成功這個概念低調一點,軟化一點,泛化一點。幾位醫生開刀前都點名要這位護士消毒器具,這位護士是成功的。年邁的丈夫臨終前緊握着妻子的手,這位妻子是成功的。這種成功,並不與失敗近距離對峙,而是完全能夠與其他成功和睦相處。
從這樣的觀念出發,你每天平平常常地上班,不能說是不成功。例如,如果你們企業里某個業務關節只有你才能快速地處理妥帖,如果同事們想到你時都輕鬆愉快,如果親戚朋友遇到麻煩問題時總是喜歡與你商量,如果在外地工作的老同學回來時總是首先與你打電話,那麼,你就是一個成功者,而且是多方面的成功,令人羨慕。
至於我個人在這個問題上的體會,說出來你也許會不相信,那就是盡量少考慮這個問題。老是考慮成功,就會害怕失敗,那就反而很難做成事情。例如我在出版了不少學術著作、早已成了教授之後,才開始學寫第一篇散文,與低年級學生一起起步,成為一名"散文新秀",如果太多地考慮成敗,那就肯定不敢這樣做。
盡量少考慮成敗,那麼,多考慮什麼呢?我主張多考慮世間的是非和善惡,以便撥亂反正、止惡揚善。可惜現在從中學生開始,整天都在追求成功,研究抵達成功的途徑和方法,卻很少花精力辨是非、分善惡,這實在讓人焦慮。不少年輕人為了成功,不惜與罪惡聯手,便是深刻的教訓。
為此,我覺得你也不妨降低對成功和失敗的過度敏感,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來弘揚高貴的互助互愛精神,使大家的內心多一些善良,使我們的社會多一些仁慈。在這方面,每天都有大量的事情可做,除了上班之外,忙都忙不過來。如果忘記了善良和仁慈,只知一味地與別人爭奪成功,那才叫真正的平庸。成不成屬於術,善不善屬於道,我們豈能求術而舍道?
你知道,這已涉及到終極關懷的問題,涉及到人文領域的中心部位,即人之何以為人的那個部位了。
余秋雨
九
來信
余教授:
我氣量不算太小,但遇到了一件實在惱火的事情。
大學畢業時,我與另外兩位女同學一起被招聘到這個單位。開始三人很親熱,誰知一年後我因工作上的成績接連兩次加薪,引起了她們兩位的嫉恨,麻煩事就頻頻發生了。
先是到處傳言,說我工作上的成績有虛假成分。我開始聽到這個傳言時完全不知道是她們散佈的,還向她們傾訴。她們說,也聽到了,但每次都予以反駁,還勸我今後謹慎,注意"盛極必衰"。然而漸漸,越來越多的人告訴我,這個傳言是她們散佈的,由於大家都知道她們是我的朋友,又是同一個專業,不會亂講,因此使傳言顯得很有說服力。
過了不久,傳言的內容變了。因為我的工作成績是否虛假是有確實證明的,而且每天都在證明,很難以傳言來否定,於是傳言的方向轉向我的歷史,主要是說我在大學時代是個"戀愛狂",有好幾個男同學受過我的騙,甚至還有更難聽的話,種種暗示,讓人掩口而笑。講大學時候的事,只能由她們所為,她們實際上是不加掩飾地與我對仗了,但我不知如何對付她們,不知何以洗刷,何以自辯。
近半年來,她們又進了一步,不再傳言了,而總是在各種會議上發言,反覆諷刺"我們單位有名的先進人物",甚至在企業內部刊物上寫文章,用挑撥離間的語氣討論"先進與民心"的關係,誰都知道在說我。我從一個被陰暗角落裏的傳言傷害的人,變成了一個在正式場合"有爭議的人物"。
她們這麼做,嚴重地干擾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我應該怎麼做?理直氣壯地當眾訓斥她們一頓?想過,但可以預想,到時候她們的話可能聽起來比我更理直氣壯。找領導反映?領導也就是勸慰幾句罷了,她們又沒有違反單位紀律,能有什麼效果?乾脆到法院打官司?這就需要搜集足夠的證據,但對傳言,任何證據都是不過硬的,至於發言,更抓不到切實的把柄。總之,我一籌莫展。
我讀過您的不少文章,知道您對歷史和現實中的光明面和陰暗面有過深入的思考。為此想請教,面對我的處境,該怎麼辦?
褚景麗
回信
景麗:
初讀來信,我曾懷疑你是否因過敏而誇大了事實,但再讀兩遍,我大致上相信了。因為你所敘述的程序,符合嫉妒者的行為軌跡。中國社會上的很多災難,就是循着這種軌跡越來越惡化的。
當然,由於我沒有調查,這封回信還難以輕斷具體的是非曲直,我下面要說的只是:如果你所說的全部是事實,應該怎麼辦。作為一種"假定性"的探討,如何?
首先是基本不理。這不是膽小,不是躲避,而是拒絕進入她們的行為軌跡。如果在具體問題上與她們一一辯論,雖然可能洗刷掉某些誣陷,但從大的方向看,是順着她們的思路在走了。你現在的成績,你以前的歷史,本來是沒有任何理由成為辯論對象的,如果逐個辯論開了,等於在你自家的家園裏開闢戰場,即使小贏也是大輸。借用戰爭術語,可謂在戰術上偶有所獲,在戰略上誤入歧途。
你一定會問,如果不理,別人相信了她們的傳言怎麼辦?請放心,只要你沒有出來和她們干仗起來,很少有人會完全相信單方面的謠傳。即便相信了,對你的實際損害其實不大,像"文革"時期那樣憑着幾句謠傳施行政治暴力的時代,畢竟過去了。更何況,你每天創造的成績,你誠懇的笑容,你坦然的步態,都在默默之中為你正名。不正名也不要緊,一個人在名譽上保留一點冤屈的斑點,就像在食物中保留一點沒有營養的纖維素,森林中保留一點惡獸毒菌,反而是健康、大氣的標誌。你又不想做民選總統、一代教宗,不要過於在乎周圍對你的看法,而周圍其實也不會一直保持着對你的強烈興趣。即便是民選總統、一代教宗,不是也有許多人指着他們的背脊說三道四?他們好像也不在乎,依然是落落大方,從容不迫。相比之下,我們遇到的事情真算不上什麼。
其次,你要以適當的方式,宣佈與她們友誼的中止。這倒是一個原則問題,不能含糊。因為她們的謠傳之所以有某種蠱惑力,而你又特別生氣,都與她們曾是你的朋友有關,一旦明確中止,事情就會結束夾纏狀態,變得比較簡單。這種中止,光寫一封信不行,還要讓周圍較多的人知道。但是切記,不要把這種中止的宣告,變成態度激烈的吵架。一切都可以顯得很平靜,中止友誼這個決定,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力量,甚至可以說,越平靜地宣告,越有力量。不要具體申述中止的理由,一申述就能引起反駁,又變成了一場辯論。
在這個問題上,最不可取的態度是,既滿腔憤怒,又黏黏糊糊。說來說去還是朋友,她們那邊說對朋友也要揭露真相,你這邊說是朋友不應該造謠生事,旁人聽了就會想,既然是朋友間的嗦事,誰也不想管。其實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還老掛着
"朋友"這個詞有什麼用呢?既混淆了彼此間的是非,又玷污了人世間的友情,變成了一本越纏越亂的糊塗賬。許多老朋友終究成了罵也不是、恨也不是的爛污狀態的仇人,都與這種錯誤程序有關。相比之下,較好的做法是不談是非,先結束友誼。在友誼結束前談是非,用的是內部坐標,其實此時的"內部"已不存在;在友誼結束后談是非,用的是社會坐標,比較敞亮和公開。就友誼而言,及時地結束在該結束的時候,不僅為彼此雙方清理了友誼系統,而且也在一個範圍內為友誼這個命題恢復了名譽。
最後一點,如果你與她們中止友誼后,她們仍不知收斂,繼續造謠生事,那麼,不到萬不得已,也不要訴諸法律。法律在名譽上能起的作用很小,而反作用則很大,不宜輕用。既然她們是你大學裏的同學,你在實在忍無可忍的時候,可以把有關情況告訴大學裏的其他同學,讓他們知道,讓他們判斷。他們也許會出來調解,那也好,使他們增加對事情的了解。這或許是能對她們產生某種心理鉗製作用的因素,因為她們既然利用老同學的關係造謠,也就不會不在乎其他老同學的看法。你在大學裏的表現,包括你的戀愛史,老同學們都是知道的。老同學們當然構不成對她們的實際處罰,但一種背景性的心理氣場出現了,這是一個無形的道義法庭,畢竟會起一點正面作用。如果她們不是你的老同學,而是一般的老朋友,那你就可以借用當年她們與你之間共同的其他朋友,來起類似於上述老同學的作用了。當然,這一辦法,非到忍無可忍時不要輕易採取。
在這三點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點,即基本不理。沒有這一條,其它兩條就失去了前提。因此,以健康和超然的心態來面對身邊的人際關係,是根本。我估計你會說:"道理都對,但我身處一個不大的單位,任何一種荒唐的謠傳都會形成巨大的氣壓,很難忍受。"是很難忍受,但強健的心志,就是這麼鍛鍊出來的。這一方面,我大言不慚地希望你學學我。這些年來我受謠傳包圍的程度大概遠遠超過你吧?散佈你的謠傳的是你的老朋友,散佈我的謠傳的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我的老朋友比較有名,會到處寫文章,又會天南海北到處遊說,比你的那兩個老朋友厲害多了。我所受的壓力可想而知,但還是基本不理。
不理並不是故意地閉目塞聽。對此我可以教你一種心理疏離方法,你不妨一試。在謠傳最為嚴重的時候,設想自己升騰到一個高度,原先的名字也不再與自己有關,回身俯視原處,只見謠言如何步步追逼着這個名字,煞是好玩。俯視一陣之後你就發現,真正可憐的不是被追逼者,而恰恰是追逼者。他們非常勞累、步步為營,而且前途黯淡。因為謠言的每一步不僅會露出漏洞,而且會暴露造謠者自己,必須從兩方面堵漏,但按照規律,除非他們立刻停止,否則總是顧此失彼,手忙腳亂。我曾用這個方法觀察過昔日的兩個老朋友,他們開始只不過用耳語方式對別人說說我的作品而已,後來就越來越無法收拾了:別人對耳語產生警惕,他們不得不公開發表批判文章,表示自己堂堂正正;但如此批判一個昔日友人對大多數讀者總還是不太習慣,於是他們又不得不尋找背棄我的特殊理由,例如,最好有一個什麼歷史問題;終於道聽途說地找到一個,於是到處播揚。但廣大讀者比較現實,沒有劇作家的想像力,很難相信一位經歷"文革"后多年清查而擔任高校校長的人,居然是《悲慘世界》中冉阿讓式的逃犯,而他的兩位老朋友居然是叫沙什麼的警官!讀者的漠然使他們有點不知所措,我有空閑時也暗暗為他們設想一些辦法,心裏卻很輕鬆,要不然,這些年怎麼會有心緒寫那麼多文章!
我舉自己的例子,是想用切身感受來寬解你。我想你的那兩位老同學也找不出更多辦法來對付你了,你完全可以站在另一個維度來觀察,就像看公園角落裏對着殘局發怔的棋手。
如果看煩了,那就走開。因為她們口中念叨的你的名字,與你既有關又無關,就算是棋手心中的假想敵吧,由她們一步步廝磨去。也像讀小說,警官老盯着冉阿讓,挺緊張,又挺好看。
觀賞時間一長,我們也會對棋手產生由衷的同情。好可恨的這盤殘局,害得棋手們耗掉那麼多光陰。小說中,警官也比冉阿讓更值得同情。
夜色降臨了,催棋手早些回家吧,好好睡一覺,明天,最好不要再到這裏來。《悲慘世界》,也該早點讀完。
說到底,一切都會過去。
那麼,永遠不要為自己而過於生氣。
余秋雨
十
來信
余教授:
我學的是國際財經,卻喜愛文學藝術。只要有可能,我總是儘力抽時間觀賞電影、戲劇、舞蹈,平時也聽音樂、看小說。由於專業課程的負擔很重,我沒有可能花時間好好消化這些作品,更不可能找同學討論、找老師請教,因此老是覺得沒有完成欣賞過程,一切都半生不熟,囫圇吞棗,有點遺憾。唯一找到的彌補辦法,是到學校圖書館閱覽室里翻看一些文藝報刊,希望那兒能有一些文章幫助我。但是,多翻看幾次,令我驚訝的現象發生了。凡是我覺得好的作品,報刊上總是否定得最多,而那些明明平庸的東西,卻歷來找不到批評。我看了兩部美國寫人性的電影,熱淚盈眶,但報刊門對這兩部電影好話不多,諷刺有加。我最喜歡的兩位中國導演,從偶爾翻到的外國報紙看,國際上的地位也不低,但我們的報刊幾乎不作研究,整版整版配了照片宣傳的電影,我和同學們都毫無觀賞興趣。更不可思議的是,有的報刊評選全國最差演員和作家,把我很喜歡的那幾位全都評進去了。
我周圍的同學,平日罵得最多的是那些泛濫成災的概念化、公式化的假大空作品,這些作品很少有觀眾,卻始終在源源不斷地上市,興高采烈地獲獎,對這種情況,報刊間幾乎不予批評。相反,哪個演員有了一點道聽途說的傳聞,各種報刊不容辭白、不作調查就一起上陣,用最嚴厲的詞句齊聲責斥。
以前,我一直以為可能我的藝術欣賞水平和文化判斷能力有問題,但時間一長,又覺得並非完全如此。在香港鳳凰電視台看到楊瀾對您的採訪,才知道您的許多看法與我很接近,因此我增強了自信。您說,為什麼我們報刊間的文藝批評會變成這個樣子?
卓菲
回信
卓菲:
首先要說明,您在報刊上看到的那些文章,總的來說不能算是文藝批評。要不然,真正的文藝批評家要提抗議了。
我看產生這類文章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一些年齡比你略大幾歲的大學畢業生,厭煩了從中學到大學的正統教育規程,在這些正統教育規程中,教師對中外文藝作品的分析,基本上都是肯定的。這種沉悶狀態一定會引發反叛,當大學生在臨近畢業時發現自己居然能對著名作品發表否定意見並說得頭頭是道,深感痛快。肯定的語言方式早被老師用完了,再用就傻,於是自然而然呼應成一個以苛評為業的年輕群落。這對社會文化思維而言是一件好事,但年長的群落已疲於發言,更不願作吃力不討好的總體研究,於是,話語重心傾斜,造成一有好作品就出現大量否定意見的情況。堅持公正每每失之於枯燥,批評庸俗又容易帶上官氣,都是年輕人所不屑為;
二,社會上言路初開,報刊繁多,競爭激烈,不少報刊為了吸弓贖者必須尋找刺激性的話題。政治性的刺激不敢,經濟性的刺激勢必擾亂市場,剩下有三個領域,司法領域、體育領域和文化領域還有可能產生刺激性。司法領域的刺激性在於案件本身的真實情節和宣判結果,缺少評論空間;體育領域比分明確、勝敗公平,靠評論來顛倒乾坤的可能不大,而文化領域則有可能。於是,你所說的種種愚人節般的遊戲就在文化領域頻頻出現了。總的說來,這是報刊為了增加發行量而產生的自然要求,又因文化事業本身的軟性狀況而容易被搓捏,無可奈何,不足為怪,但當這種傾向成為一種趨勢,我們的文化秩序和文化坐標實在堪憂;
三,長期以來,我國文化界一直輕於建設,重於破壞,輕於創造,重於評論。而事實上,最被輕視的最煩難,最被重視的最輕鬆,因此很多人選擇了後者,即最被重視又最輕鬆的一途:破壞和評論。破壞而受重視,是因為它聲勢奪人;評論而受重視,是因為它居高臨下。例如在我自己培養的學生中,哪一個要認真地寫出幾個高質量的電影劇本,可能要付出很多年的艱苦努力,相反,如果用一個晚上寫一篇批判某位名導演的文章,就會給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他已取得了與這位導演同等、甚至更高的文化方位。正是這種錯覺,引誘了我們文化領域某些部位的超常發育、某些部位的日漸萎縮。在此需要再一次說明,超常發育的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藝評論機制,由於激憤的呵斥和瑣碎的議論充斥報刊,連這種機制也萎縮了。
那麼,怎麼辦呢?
我對前景並不悲觀。目前報刊間的這種顛倒文化品位的嘈雜之聲,已經引起社會的普遍厭煩,隨着社會的進一步快速發展,它們被遺棄的時日已經不遠了。不久前我在與孫紹振先生的通信中曾經提到,目前我國社會的許多領域都已進入與國際接軌的快車道,進人規範明確的標準化運行,而文化界的很多部位,近似高速公路橋墩下還沒有來得及清理的擁塞舊街,了無規則,人車共道,叫賣聲聲,斯文掃地,但是越雜亂越標誌着根本性變革的臨近。會出現一些真正堪稱重要的批評家的,而更重要的是,一定會有大作品的出現,而大作品本身就有整頓秩序的功能。
你所看到的混亂,是大作品出現前的混亂。這種混亂會不會埋沒大作品呢?不會,真正意義上的大作品會反過來埋沒混亂。
那麼,不妨寬下心來,把你不願看到的一切,當作一個過渡時期的淺薄的自嘲、不太有趣的幽默?
按你的年齡,你會在中華文化領域看到讓你興奮的景象的。對此,我已作過不少分析和推斷,有把握。
余秋雨
十一
來信
余教授:
我看到一些報刊在談到您時,常常會表達出一種遺憾,覺得您作為一個學者,與電視太親近了,並由此引起反覆討論。這事在我們學生宿舍里也引起爭論,多數同學認為現代文化沒有必要拒絕傳媒,但也有一些同學同意報刊上的那種意見,認為學者還是集中精力鑽研學問為好。我很想聽聽您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如果沒有時間詳談,只須告訴我,是您對電視台的邀請盛情難卻,還是本來就有主動性?
王麗宙
回信
麗富:
是我本來就有主動性。
不少朋友希望我不要過於親近電視,安心鑽研自己的學問,這完全是好意。但是,這些好心的朋友不知道,電視文化正恰是我"自己的學問",而且是學術主業之一,也是我主持的博士點的專業科目。我不能因為寫了幾篇散文,就要放棄我的學術主業。一個木匠空下來時也能炒幾個菜,但不能因此而說他干木匠活是不務正業。我親近電視,就是木匠親近他的墨線鋸刨。
但是,我倒由此想到三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一,為什麼我們文化界一想到學問,便立即產生一個約定俗成的範圍,幾乎不會想到諸如電視文化這樣的領域呢?
二,如果不以電視文化為專業的其他學者,在電視上做了幾次談話節目,算不算不務正業呢?
三,為什麼我們歐美學術界的同道們頻頻上電視,不僅歐美的觀眾沒意見,連我們中國觀眾也沒有非議呢?"中國學者",在學術形象上與國際同行相比,有什麼特殊需要遵守的規矩?
這幾個問題雖小,卻關係到世紀之交中華文化從內容到形式的幾處要害,想想很有意思。我還會多想想,謝謝你來信的啟發。
余秋雨
十二
來信
余教授:
讀了您的《遙遠的絕響》,我深感共鳴。
世俗太污濁了,為此,同流合污成了中國文化人最大的恥辱。魏晉名士的高責,正在於他們抵抗流俗,保持着純潔的孤獨。寧肯獨自打鐵,寧肯單車漫遊,寧肯嗚嘯山林,寧肯放聲大哭,卻不肯降低自己、貶損自己、耗散自己。
你把他們的生態方式、心理走勢和生死意向,寫得那麼簡潔、明白而富有詩意,令人陶醉。
其實我一直在這樣做。我不喜歡熱鬧,歷來慣於獨行。我靜靜地想着自己崇拜的那個角落,卻不會去爭奪。夜晚,我會關掉電燈,點上蠟燭,讓月光照着我買來的一小叢文竹,凝視兩三個小時。我覺得這種意境真好,由此,更厭煩街市間的車來人往了。
但我周圍的人都說我過於清高,拒人於千里之外。清高就清高吧,拒人就拒人吧,我不在乎。不清高,不拒人,哪還有我?
我的這些想法與做法,你贊成嗎?我從不以這樣的問題問人,今天特殊,輕聲動問《遙遠的絕響》的作者。不答也可,就像那嘯。
趙欽素
回信
欽素:
我不贊成你的心理方式和生活方式。
因此我要回嘯了,請你聆聽。
古人所說的同流合污,並不是指與世俗社會的溝通。世俗社會就像大海,有污濁、有雜質、有兇險,但正是它的容量,它的運動狀態,使它產生巨大的能量,給地球上的生命以多方面的關顧。你有一個純凈無波的小池塘,但對不起,它無論如何無法構成對大海的對峙和反撥。
魏晉名士的魁力,不在於離群索居、傲視眾生。這事說來話長,此處不作評論,但有一點可能是定律:任何傲視眾生的人都談不上魅力,魁力在於交流,在於發射,在於廣泛地被接受。未曾交流、不被接受的魁力,不叫魁力。
我希望你能與世俗社會和解,不要始終對門外板著臉,門外的風景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醜陋。
月亮升起了,何必只憑蠟燭,去長久凝視昏暗中的文竹?這實在有點單調,一再重複又有點做作。夜間最美的是什麼?依我看,除了月亮,就是萬家燈火。
余秋雨
十三
無來信,只回答一篇發表了幾十遍的文章。
XX先生:您好!
最近,在上海一家雜誌上又讀到了您寫我和妻子的那篇文章。這篇文章,僅就我注意所及,您在全國各地的報刊上大概至少已經發表幾十遍了吧?
您的文章寫了一些生活瑣事,全為我們說好話,口氣十分善意,這是應該感謝的。但這些事,我們作為當事人怎麼有很大一部分都不知道呢?有的雖有影子卻又大相逕庭,讀了忍不住哈哈大笑。我估計你是道聽途說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寫出來的。據上海另一家雜誌的編輯告訴我,他們也收到了您的這篇稿子,曾打長途電話到重慶向您核實材料的來源,您說是在某個城市的大街上遇到我,我站在路邊對您說的,而且還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一張照片請您同時發表。這實在有點不可思議。當然我也不排斥您遇到了一個騙子或精神病患者的可能,而他的外貌又與照片上的"我"非常相像。
不管怎麼說,XX先生,說好話也要講究真實。不真實的好話與不真實的壞話,在社會功能上是一樣的。我們國家,長期注重是非判斷、好壞判斷,而輕視真偽判斷,其實,真偽判斷是一切的基礎。真偽的界限不確定,是非界限和好壞界限就很不可靠。這一點,我非常希望能成為我國正派傳媒和撰稿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對於被說的人而言,也不能老是對"壞話"發火,時間一長終究會明白,不真實的好話會給自己和社會導致嚴重的惡果,有時雖然是小事也會打開自輕自賤的裂口。例如幾年前我曾看到一份材料,說我早年的幾部學術著作產生過國際影響,問其理由,說是我國一個戲劇代表團曾把這幾部著作當作主要禮品贈送給歐洲某協會。但我這幾部著作並沒有翻譯成外文,也根本不是人家點名索要的,只是代表團一時找不到合適禮品,胡亂贈送罷了,外國人連翻都不會去翻一下,談得上什麼國際影響?我當即要求把這樣的"不真實的好話"改掉,因為這種吹噓反而會讓人家輕視我們,效果比罵我還壞。這就像在原先光潔的臉面上突然生出來一個大水泡,把真實的容貌破壞了。這個水泡可能很亮,但我們的臉寧肯丑一點,也不要它。而且,從整體而言,大量不真實的傳遞只能加劇文化信號的無序和錯亂,中國文化在這方面吃的虧已經夠多的了。
另一個問題是,即便所寫全部屬實,有沒有必要把某對夫妻的生活瑣事幾十遍地發表,去浪費讀者那麼多時間?即便是稍稍出了一點名的文化人,他們可以面對社會的是他們的專業成績,而不是其它。我能給予社會的是文化思考和散文作品,我妻子能給予社會的是表演藝術,至於我們的私事,就未必比千家萬戶都有的私事更有價值。一個人有了一點專業成績如果就想換得別人對自己更大生活領域的關注,在我看來是一種忘乎所以的矯情,而且他們的生活也就很難再過得真實而平靜。
由此引出一個更大的問題:在社會轉型期,世事繁雜,廣大民眾的集體注意力十分值得珍惜,而我們的媒體空間又不是很大,如果再讓它們浪費在平庸的泥淖中,於心何忍?我覺得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忙去摹仿海外那些閑得發慌的小報,因為我們現在還很難偽裝悠閑。且不說國計民生的種種大難題,即便是文明素質的消長、文化生態的進退,都還沒有騰出篇幅來細細商量,怎麼捨得花那麼多白紙黑字去讓大家關心"張家長、李家短"的啰嗦事?我這些年對報刊間不少與自己有關的謠傳和攻擊一概不予辯駁,就是生怕浪費廣大讀者珍貴的注意力。試想,自己家裏有點噪音還怕干擾隔壁鄰居呢,哪裏忍心拿着與人家毫無干係的瑣事,卻頻頻叩擊他們本來就不輕鬆的神經?
我和妻子雖然都不認識您,但從文章中看出您的善意,估計能聽得進我們的勸告,所以寫了這封信。冒犯了。即頌筆安
余秋雨
十四
來信
余教授:
日前在報上讀到著名記者朱偉倫先生有關你在西安兩場學術演講的報道,朱先生說這是他平生聽過的最精彩的演講。我和同學們還年輕,沒有資格說"平生"之
類,卻也被你的口才所折服。你最讓人佩服的地方是演講後半部分的當場問答,不管聽講者提出的問題多麼艱深和古怪,您幾乎不作思考,立即找到破解的路途,千脆利落的語言每次都激起全場數千人的掌聲和笑聲。
回到宿舍,所有的同學都在談論你的演講,大家都說,報刊上那些經常糾纏着你、要與你辯論的人,如果有機會聽你一次演講,一定會打消念頭。但也有同學覺得可惜了,認為你應該在報刊上有聲有色地展開一場場精彩的辯論,這會給我們層次不高的媒體語言增加很多活力。
但我覺得你沒有必要這樣做。這幾年,我們在電視裏看到,無論是全國還是國際的大專院校辯論賽,你都擔任評委,而且每次都由你擔任主要講評,與此同時,傳媒間總有人用故意的惡語來引逗你與他們辯論,這有點好笑,就像一場球賽正忙着,突然從欄杆外鑽進來兩個小朋友一定要拉出主裁判來與他們比賽一樣。我覺得,你在電視裏娓娓評述着辯論雙方的誤區和差錯,剖析着辯論的訣竅,其實也是在反諷和開導着那些招惹你的人,是嗎?
也許我看多了武俠小說,特別欣賞那些武藝高強而又不輕易出手的人,他們對衝到自己眼前的對手反而有一種同情和憐憫之心。我覺得你也有這種風範。
我不解的是,如果你不參加辯論,那麼藏在身上的辯論本領有什麼用處呢?我們作為普通人,還有沒有必要學一點這方面的技巧?如果有必要,你能向我推薦幾本這方面的書嗎?
劉啟佳
回信
啟佳:
感謝你對我演講的美言。
辯論如果僅僅是一種自我防身的本領,那就把它看小了。男兒立世,只為自己,即便百般武藝也一文不值。
像你一樣,我也欽佩很多武林高手在心態上的大氣,但我自己還沒有學好,需要繼續努力。我很明白,一位聲樂大師不會與歌舞廳小姐一比歌喉,一位將軍不會在與鄰居的打鬥中展現戰略戰術。我曾親眼看見,一位武功超群的朋友走在街上,遇到橫衝直撞的小夥子們總是躲避和退讓,生怕自己失手傷了人。
我不與媒體間的攻難者辯論,主要是考慮到問題本身的無聊,而不是因為自己的辯論水平太高,怕失手傷人。當然有時作為休息時的娛樂,也會診察一下那些文章的毛病所在,為它們設計幾個修改方案,看它們能不能因此變得硬扎一點。有時反過來,也會構想一下如何把這些文章置於邏輯上的死地,像下盲棋一樣,但從來沒有技癢,因為我有一條最嚴格的人生界限:絕不與無聊打交道,哪怕與無聊辯論。
與謬誤辯論,很可能獲得真理;與無聊辯論,只可能一起無聊。
余秋雨
十五
來信
余教授:
這兩年"理解萬歲"的口號,不怎麼叫了,但我仍然覺得,人生在世最大的快慰是被人理解,而最大的悲哀是不被人理解。
也許我這個人不容易與別人溝通,每做一件新鮮一點的事,別人總不理解,有時明明做了一件大好事,別人也還是不理解。而我,又沒有心情和機會,向別人解釋清楚。
生活在不理解我的環境裏,就像走在一個荒無人煙的沙漠裏,連喊叫幾聲也聽不到回聲,真是寂寞。
我應該用什麼方法去尋找理解者?
卜伊奇
回信
伊奇:
恕我直言,你上了一種可稱之為"弱者文化"的當,把理解看得太重要了。
除了特殊的合作關係,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理解並沒有那麼重要,而且究竟能達到什麼理解程度也很值得懷疑。
我的意見是——
真正的善良是不計回報的,包括在理解上的回報。陽光普照山河,並不需要獲得山河的理解;春風吹拂大地,也不在乎大地的表情。
也不要因為害怕被別人誤會而等待理解。現代生活各自獨立、萬象共存。東家的柳樹矮一點,不必向路人解釋本來有長高的可能;西家的槐樹高一點,也不必向鄰居說明自己並沒有獨佔風水的企圖。
做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新事;出一個高招,大家又立即理解,那也不是高招。任何真正的創造都是對原有模式的背離,對社會適應的突破,對民眾習慣的挑戰。如果眼巴巴地指望眾人理解,創造的純粹性必然會大大降低。平庸,正在前面招手。
回想一下,我們一生所做的比較像樣的大事,連父母親也未必能深刻理解。父母親締造了我們卻理解不了我們,這便是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