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章

笨花村的黃昏不只屬於西貝家,那是一整個笨花村的黃昏。

黃昏像一台戲,比戲還詭秘。黃昏是一個小社會,比大社會故事還多。是有了黃昏才有了發生在黃昏里的故事,還是有了黃昏里的故事才有了黃昏?人們對於黃昏知之甚少。

笨花村的黃昏也許就是從一匹牲口打滾兒開始的:太陽下山了,主人牽着勞作了一天的牲口回村了。當人和牲口行至家門時,牲口們卻不急於進家,它們要在當街打個滾兒。打滾兒是為了解除一天的疲勞,打滾兒是對一整天悲憤的宣洩。它們在當街咣當一聲放倒自己,滾動着身子,毛皮與地皮狠狠磨擦着,四隻蹄腳也跟着身子的滾動蹬踹起來,有的牲口還會發出一陣陣深沉的呻吟。這又像是對自己的虐待,又像是對自己的解放。這時牽着牲口的主人們放鬆手裏的韁繩,盡心地看牲口的滾動、摔打,和牲口一起享受着自己對自己的虐待和解放,直到牲口們終於獲得滿足。大多有牲口的人家,門前都有一塊供牲口打滾兒的小空地,天長日久,這個小空地變作一個明顯而堅硬的淺坑。西貝家和向家門前都有這樣的淺坑。

牛不打滾兒,打滾兒的只有騾子和驢。

西貝家牽牲口打滾兒的是牲口的主人西貝牛或者他的大兒子西貝大治。向家牽牲口打滾兒的本應該是牲口的主人,年齡和西貝牛相仿的向喜,或者向喜的大兒子向文成。但向喜和向文成都不牽牲口打滾兒,他們各有所忙。家裏養牲口,他們卻離牲口很遠,只把牲****給他們的長工,長工倒成了牲口的主人。

西貝家有一匹騾子。向家由兩匹騾子,一匹大騾子一匹小騾子。其實大騾子不老,小騾子不小。拉車時大騾子駕轅,小騾子跑哨。澆地時兩匹騾子倒替着拉水車。

打完滾兒的牲口故意懶散着自己從地上爬起來,步入各自的家門,把頭扎進水筲①去喝水。它們喝得盡興,喝得豪邁。再小的牲口,轉眼間也會喝下一筲水。

向家的兩匹騾子在門前打完滾兒,進了家,喝光兩筲水,顯得格外安靜。它們被任意拴在一棵樹上,守着黃昏,守着黃昏中的樹靜默起來。再晚些時候,長工才會把它們拴上槽頭喂草喂料。

牲口走了,空閑的街上走過來一個雞蛋換蔥的,他們以蔥換取笨花人的雞蛋。以雞蛋換蔥的買賣人並非只收雞蛋不收錢,因為村裡人缺錢,賣蔥人才想出了這個以物易物的主意,笨花有雞蛋的人家不在少數。久而久之,賣蔥人反而像專收雞蛋似的,連吆喝也變得更加專業。他們推一輛小平車,車上擺着水筲粗細的兩捆蔥,車把上掛個盛雞蛋的荊籃。他們一面打捋着車上的蔥脖兒、蔥葉,一面拉出長聲優雅地吆喝着:“雞蛋換……(嗚)蔥!”隨着喊聲,來換蔥的人陸續出現了,她們大多是家裏頂事的女人。女人在手心裏托個雞蛋,雞蛋在黃昏中顯得很白,女人倒顯得很模糊。她們把潔白的雞蛋托給賣蔥人,賣蔥人謹慎地掂掂雞蛋的分量,才將雞蛋小心翼翼地放入荊籃。一個雞蛋總能換得三五根大小不等的蔥。女人們接過蔥,卻不馬上離開,還在打蔥車的主意,她們都願意再揪下一兩根車上的蔥葉作為“白饒”。賣蔥人伸出手推擋着說:“別揪了吧,這買蔥的不容易,這賣蔥的也不容易。”買蔥的女人還是有機會躲過賣蔥人的推擋,揪兩根蔥葉的。她們攥緊那“白饒”的蔥葉,心滿意足地往家走,走着,朝着“白饒”的蔥葉咬一口,香甜地嚼着,蔥味兒立刻從嘴裏噴出來。女人拿雞蛋換蔥,揪賣蔥人兩根蔥葉顯得很自然。

西貝家不拿雞蛋換蔥,他們珍惜雞蛋,地里也種蔥。向家拿雞蛋換蔥,向家出來換蔥的多半是向文成的媳婦秀芝。秀芝換蔥不揪蔥葉,她不是不稀罕近在眼前的蔥葉,她是覺得磨不開。但對於雞蛋大小的認可,有時她也和賣蔥人的看法不一。賣蔥人說向家雞蛋小,當少給其蔥,秀芝就說,這雞蛋不小,別少給了。最後,賣蔥人把秀芝已經拿在手中的蔥左換右換,終是把大的換成小的。秀芝也不再爭執,心想,隨他去吧,吆喝半天也不容易。

一個賣燒餅的緊跟着賣蔥的走過來。這是鄰村一位老人,他步履蹣跚,硏個大柳編籃子。一塊白粗布遮蓋着籃子裏的貨物,這蓋布被多油的燒餅浸潤得早已不見經緯。老人喊:“酥糖……(吔)燒餅!”老人籃子裏有燒餅兩種,代表着當地燒餅的品種和成色。這裏的燒餅以驢油作酥面,與水和的面層層疊疊做成。酥燒餅帶鹹味兒,一面沾着芝麻粒兒;糖燒餅也酥,卻以甜見長,不沾芝麻,只鈐以紅色印記。買主來了,老人掀開蓋布,和買主就着暮色一同分辨着酥的和糖的。但他決不許買主直接插手——那酥貨嬌氣。他的辨認從不會有誤,籃子裏次序有致。笨花村吃燒餅的總是少數,因此老人眼前的顧客就不似雞蛋換蔥的活躍。但老人還是不停地喊着,這常常使人覺得他的喊聲和生意很不協調。他的嗓音是低沉中的沙啞,倒把賣蔥人的喊聲襯托得格外嘹亮。賣燒餅的老人在向家門前喊着,他是在喊一個人,便是向喜的弟弟、向文成的叔叔向桂,先前他買燒餅吃。黃昏時笨花人常看見人高馬大的向桂走到賣燒餅的跟前,從口袋裏抻出一張票子,豪爽地放到老人籃子裏,拿幾個糖的,再拿幾個酥的,迫不及待地張嘴就吃。賣燒餅的最願意遇見向桂這樣的顧客,他們不挑不揀,不計較燒餅的大小,有時甚至還忘了找錢。可惜向桂已經離開笨花在縣城居住,但賣燒餅的老人還是抱有希望,一迭聲地試探着,希望能喊出從城裏回來探家的向桂。當他的希望最終變成失望,他停止了吆喝在向家門前消失后,大半是一個賣酥魚的出現了。賣酥魚的不是本地人,他操着鄰縣口音。鄰縣有一個季節湖叫大泊窪,窪里專產一種名為小白條的魚,大泊窪也就有了賣酥魚的買賣人。笨花人都知道大泊窪的人“暄”,不似本地人實在。賣魚人在笨花便也不具威信,他們來笨花賣魚時就更帶出些言過其實的狡黠。

笨花村吃魚的人是鳳毛麟角,單隻向家有人嗜好魚腥兒,這是向喜的女人,向文成的母親同艾。那是她跟隨丈夫向喜在外地居住時養成的一種習慣,一種“派”。同艾先是跟向喜住在保定城東小金庄,吃保定府河和白洋淀里的鯽瓜、鯉魚,那是向喜由保定武備學堂畢業后,進入北洋新軍期間。後來她又跟向喜在湖北吃洞庭湖裏的胖頭魚,那是向喜駐防城陵磯期間。之後她還吃過沿長江順流而下的?魚,那是向喜駐防湖北宜昌期間。再後來她還吃過產自吳淞口三夾水的腌黃魚,那時向喜在吳淞口,正統領着駐紮於吳淞口的陸軍和海軍。從同艾的吃魚歷程可以看出她經歷的不凡,還可看出同艾的丈夫向喜本是一位行伍之人,她的吃魚經歷似也代表着向喜在軍中的經歷。雖然,幾年以前向喜的行伍生涯已成歷史,但向家門檐下的匾額仍然清楚記載着向喜在軍中的位置。有塊朱地金字的匾額,上書:“干城眾望”。上款題為“賀向中和先生榮膺陸軍第十三混成旅少將旅長”;下款為“中華民國十一年笨花村鄉眷同敬賀”。向中和便是向喜,向喜從戎后就不再叫“喜”,他為自己取名為向中和。

這個黃昏,同艾受了賣酥魚叫喊的吸引,掏出一張老綿羊票讓秀芝去買魚。同艾吃魚純屬個人嗜好,如同人的抽煙、喝酒。逢買魚,她一向動用體己。秀芝為同艾買回半碗酥魚,那一拃長的酥魚在碗中一字排開,金燦燦的倒也可愛。同艾看見魚,迫不及待地伸出筷子便嘗,但那入口的東西卻並不像魚,像什麼?同艾覺得很像煮熟的干蘿蔔條,才知受了坑騙。她也不責怪秀芝,端起碗就去追那個賣酥魚的。那賣魚的已經不見蹤影,牆根兒只剩下一個賣煤油的。賣煤油的知道向家太太同艾受了騙,忿忿然道:“人不濟,還敢在這兒久留?”同艾本來是要衝着賣魚人的去向大罵幾句的,同艾心裏自有罵人的語言。不過當她一想到鄰居西貝家小治媳婦罵人舉止的不雅,還是把髒話咽了回去。同艾在人前是注重行為舉止的,平時她說話斯文,語言多受着外地的感染。她操一口夾帶官話的本地話,笨花人說“待且”,她說“待客”;笨花人說“看戲”,她說“聽戲”;笨花人說“喝茶”,她說“吃茶”。受了騙的同艾總算把就要出口的罵又咽進肚裏,只對賣煤油的說:“才相隔幾十里,怎麼就不知道認個鄉親。”她說的還是那個賣魚的。賣煤油的就說:“出了名的暄。”他說的也是那個賣魚的。同艾的氣還是再次湧上來,氣着,把半碗酥魚潑到當街,奔回家中。院裏,兒子向文成正站在廊下擦燈罩,他一邊沖燈罩哈着氣一邊說:“這才叫蘿蔔快了不洗泥呢。鮮蘿蔔倒有個順氣理肺的功能,這干蘿蔔條比柴禾棍子也強不了多少。”同艾接上向文成的話,也才把那賣酥魚的罵了聲“黑心賊”,說,黑心賊快遭天打五雷轟了。她罵著,罵里卻又帶出一串笑來。向文成又說:“那大泊窪的魚也能叫魚?即便是真魚,比個螞蚱的養分也強不到哪兒去。”同艾的兒子向文成是個讀書人,但他幼年遇到災病,一隻眼已經失明,另一隻眼僅殘存着微弱視力。彷彿就因了視力不強,向文成便分外注意對燈罩的擦拭。他沖燈罩哈一次氣,擦拭一次;再哈一次氣,又擦拭一次,直至他確認那燈罩一塵不染。向文成和同艾說著魚和螞蚱的養分,門外又傳來賣煤油的吆喝聲。賣煤油的喊:“打洋……油!”他在喊秀芝,秀芝不出來打油,賣煤油的橫豎是不走。他偎住牆根兒,把自己?在一件紫花大襖里,他眼前是一隻長滿鐵鏽的膝蓋高的方油桶。如果在天亮,可以清楚地看到油桶上凹陷的字樣:“美孚油行”。這隻有着美孚油標誌的原裝桶上擺放着兩個“提”,一個為一兩,一個為半兩。向家的每盞燈里,隔長補短要添足半兩煤油。秀芝走過來,把燈舉到賣油人跟前,也不必說話,賣油人就把煤油一提一提地提入向家的油燈里。秀之則把早已備好的零錢遞過去。向家與賣油人的交易最為簡潔,無須挑揀,對分量也不存爭議。洋油產自美孚油行,想摻水也摻不進去,不似賣酒的。

就在賣油人將煤油提入秀芝的油燈時,一個人影兒正從東向西飄忽過來。這人個子偏矮,紫花大襖的前大襟被他掀起一角掖入腰間的褡包,一桿旱煙袋搭在肩上,煙袋的後邊連着火鐮和煙荷包。他走起路來身輕若燕,宛若戲台上的短打武生。每天的這時,他都要移動着碎步從笨花的最東頭走向最西頭。每天他都要從賣煤油的油桶前走過,每天煤油桶前都有打油的。每天打油的跟前都站着秀芝,每天秀芝看見他就像沒看見。轉眼間他的腳步所到之處就是笨花一條街。這時街上的閑人多起來,他們像專門等待着這個時刻,專門等待着這人的到來。或許這才是笨花村真正的黃昏。

這人叫五存,他這習慣性行為使他得了個綽號叫“走動兒”。此時走動兒正敦促着自己往一戶人家趕,這戶人家有個正等待他的女人。走動兒沒有辦法阻止住自己這每天黃昏時的走動兒。如果男女之間有一種見面叫做幽會,那麼這就是幽會了。所不同的是,在這場幽會裏已沒有任何秘密而言。一街的人都在等待着這個幾分浪漫、幾分刺激的時刻,等待這個時刻的人里也包括了那女人的丈夫和兒子。女人的丈夫叫元慶,也姓向,是個鬍子連着鬢角的駝背。女人的兒子叫奔兒樓,奔兒樓上學,剛念小學四年級,卻寫得一手好字。過年時他寫半個村子的春聯,近兩年向家寫對聯也找奔兒樓。元慶自家門上也貼着奔兒樓寫的對聯,這對聯每年都是“又是一年春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

走動兒來了,走動兒走到奔兒樓家門口,紫花大襖擦着或新或舊的春聯“潛入”奔兒樓家。這時元慶和奔兒樓便從家裏“溜”出來,元慶扎個人堆,和大伙兒一起海闊天空起來;奔兒樓只靠在自己所寫的對聯上等待走動兒的離去:“又是一年春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半頓飯的工夫吧,走動兒走了。奔兒樓便像個探子一樣從人群里喊出元慶,二人一起回家。至此,笨花街上才變得鴉雀無聲。黃昏結束了。

誰也不知道奔兒樓家的事是怎樣發生、發展、運作的,懂得自重的笨花人,誰也不去了解和打探,他們只在等待新的黃昏的到來。

秀芝買回煤油,把幾盞燈擺在院裏的紅石板桌上。向文成還在擦燈罩,他衝著燈罩哈一陣子氣,再把塊搌布塞進去,旋轉着擦拭一陣,然後拽出搌布,把燈罩舉到眼前對着天空照。其實天早就黑暗下來,星星早已佈滿天空,但向文成仍然舉着燈罩對着天,他的照看不再是照看,那已經變成一種感覺。他是一個視力無比微弱的人,微弱到看不見夜空裏的星星,更看不見燈罩上的煙塵。可他的感覺無比準確,他最願意這個能夠放射光明的玩意兒一塵不染。黃昏時收撿全家燈罩的永遠是向文成。

向文成擦完燈罩,把燈罩一一扣在注滿煤油的燈座上,並不急於點燃。他對着滿天的星星不說油燈,單說電燈。他說,電燈的原理,就是靠了兩極的接觸,電有陰極、陽極,兩極相吸才能生電,同性則相斥。漢口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的霓虹燈有兩丈高,晚上光彩奪目,也是靠了兩極的原理。向文成的說電,說電燈,彷彿是自言自語,又彷彿是在演講;彷彿是說電燈原理,又彷彿說的是別的什麼。

剛才廚房裏一直有風箱聲,現在風箱聲停了,向家該點燈了。

向家點起了燈,一個黃昏真的結束了。

①.水筲:水桶,一筲水約50市斤。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笨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笨花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