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第八世紀
本世紀一開始,武(上明下空)的南周王朝即告滅亡,唐王朝復辟。但宮廷又陷於混亂,發生皇帝皇后被殺的流血慘劇。幾經變化之後,帝位被親王之一的李隆基獲得,局勢才告穩定。
可借李隆基在位的時間太久,幾佔去本世紀的一半。他年輕時曾把社會帶上高度繁榮,但他的聰明才智,隨着他的年齡日老而日漸消失。五十年代后,中國第二個黃金時代在他手中結束。
中國經一百三十年的超級強大,又走上了下坡。
一一連串宮廷政變
武(上明下空)的南周王朝先天的註定它無法通過瓶頸,那就是,武(上明下空)沒有能力解決她的繼承人問題。如果把帝位傳給兒子,帝位本就是奪自兒子的,不過物歸原主,南周王朝一定消滅。如果傳給侄兒,當然可以保存南周王朝,但在感情上兒子總是血親,而且武(上明下空)只是一個野心家,當了皇帝,已心滿意足,她並沒有高級的政治理想,要建立一個武姓世襲帝國。更有一個原因,她也伯傳給侄兒會激起強烈地反應。分歧複雜的原因使武(上明下空)不能下定決心,她知道人們都在等待着她的死亡,以便恢復正常。她唯一的辦法是命李姓子弟跟武姓子弟到神廟盟誓,互不殺害。她也知道這種辦法不過瞎胡鬧,但她已經計窮。就在她處於極端困難時,發生政變。
七○五年,宰相張柬之奉迎李顯複位,派兵把武(上明下空)逐回皇太后應該居住的上陽宮。武(上明下空)已八十二歲,受不住這一生中最後的當頭一棒,狼狽回到上陽宮后即一命嗚呼。南周王朝自然隨之而去,它在歷史上出現短短十六年,對人類文化最大的貢獻是一部《羅織經》。
唐王朝中斷了十四年之後,於此復國。然而,李顯跟他老爹李治一樣的昏庸,復辟不久,他的妻子韋皇后就效法婆母武(上明下空)往年故事,跟李顯同時出現在金鑾殿上聽政。並且跟武(上明下空)的侄兒之一的武三思私通,把武姓家族置於新政府的保護之下,幫助李顯復國的張柬之等一批忠心耿耿的大臣,反而被祭起“誣以謀反”的法寶,落在酷吏之手,全部處死。一般人所期望的中興氣象,完全落空。當權人物除了武姓戚族(不久以前還是皇族)外一又多出了韋姓戚族。尤其是李顯最寵愛的小女兒安樂公主,她跟她母親韋皇后,公開招權納賄,把國家官爵,分別標定價格,縣長若干,州長(刺史)若干,公開兜售,價款繳足,母女就用皇帝名義,通知中書省發佈人事命令,這種官員,當時稱為“斜封官”——皇帝下達中書省的諭旨,都斜着封口,表示不必再交門下省審查。安樂公主經常把詔書寫好,用手遮住內容,請老爹簽名。李顯愛女心切,竟然也不看到底寫些什麼,簽名了事。然而,事情不能到此為上,韋皇后希望丈夫早日死掉,以便她步婆母武(上明下空)的後塵,也當女皇帝。安樂公主要求父親立她為皇太女,李顯知道大臣們不會接受這個決定,不肯答應。於是女兒也希望老爹早日死掉,母親當女皇帝時,她就可成為合法的繼承人。
權力慾望使母女喪失人性,七一○年,她們把毒藥放到李顯吃的餡餅里,這個老實的好丈夫好父親,竟死在愛妻愛女之手,總共當了六年皇帝。他死之後,韋皇后沒有親生兒子,就立李顯跟姬妾生的一位十六歲的兒子李重茂繼位,而由她以皇太后的身份主持國政。他們把政治看得太簡單了,武(上明下空)佈置她的勢力費去二十餘年工夫,還不敢動謀殺念頭,而韋皇后只在短短的六年後,在沒有完全控制住局勢之前,就把自己的能源切斷。第六世紀北魏帝國胡太后所面臨的大風暴局面,重新出現。母女們只高興了十九天,李顯的侄兒李隆基親王率領禁衛軍沖入皇宮,韋皇后被殺,二十七歲的美麗少婦安樂公主正在對鏡梳妝,變兵大刀一揮,人頭與寶鏡同時落地。
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是李顯的胞弟,上世紀(七)末,曾在母親武(上明下空)手下當過七年的傀儡皇帝。李隆基發動政變時,他不知道。等到知道時,政變已經成功。於是把李重茂逐下寶座,由李旦繼位。兩年後(七一二),李旦把帝位傳給李隆基。
李旦是一個淡泊的人,對權力名位不太在意。但他的妹妹,也是武(上明下空)唯一的女兒太平公主,卻完全遺傳了老娘的堅強性格,對政治充滿野心。李旦在位時,她通過哥哥的手,控制政府,當時七個宰相,其中五個是太平公主的黨羽。李隆基上台後,她發覺這位年輕的侄兒不太順眼,計劃另立別的侄兒。李隆基察覺到這個陰謀,七一三年,他先下手為強,在首都長安戒嚴,展開大規模逮捕整肅,這位姑母只好自殺。
一連串宮廷政變,延續九年,局勢才定。
二兩洋海上交通
中國第二個黃金時代在酷吏酷刑和一連串宮廷政變陰影下,仍然繼續。
我們必須了解,酷吏酷刑不是偶發事件,而是一種常態。紀元前一世紀路溫舒所指出的現象,一直存在,並沒有改善。來俊臣之流的手段,並不能跳出這個傳統範疇。儒家學派政治制度下,“禮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刑罰只是專為平民而設,不可用來對付士大夫。所以任憑路溫舒怎麼為平民呼籲,士大夫並不注意,因為自信自己並沒有被政府酷吏苦刑拷打的危險。武(上明下空)一下子用它來廣泛地對付士大夫,士大夫才震驚哀號,奔走相告。所以酷吏酷刑對士大夫的影響大,對平民的影響小,社會結構如故。至於宮廷政變,更只限於宮廷。平民對誰當皇帝,既無力量干預,也無興趣過問,社會的發展與運行也如故。所以黃金時代並沒有中斷,並且在李隆基建立一個安定的政府後,更為蓬勃興旺。
首先是兩洋海上交通,進入一個新紀元。
西洋方面,指東南亞及印度洋沿岸。最早開始於第二世紀一六六年,羅馬帝國的一位使臣,曾到日南(越南東河),聲稱奉羅馬皇帝安敦(安東尼)差遣,向中國皇帝致送象牙、犀牛角等禮物。這可能是商人的噱頭,藉此進行貿易,但他卻是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由海道到中國的西洋人士。第二位是第三世紀二二六年,羅馬帝國商人秦倫乘船到交趾郡(越南河內),交趾郡的郡長(太守)把他送到當時東吳帝國的首都建業(江蘇南京),覲見當時的東吳王孫權。中國人什麼時候由海道前往西方,沒有記錄。但沒有記錄,並不是沒有事迹,茫茫大海中,既有人冒險尋覓出一條航路,這條航路自不可能私藏,商人循跡往返貿易,應在意料之中。但定期航行,卻延遲到本世紀(八),才正式大開。中國沿海幾個最大港口,如交州(越南河內)、廣州(廣東廣州)、泉州(福建泉州)、明州(浙江寧波),都是跟西洋大規模通航下的產物。而諸港口中,又以廣州為集散地。前往西洋(東南亞、印度〕的商船,先由中國其他各小港口集中廣州,作最後一次飲水食糧補充,然後出發。由西洋到中國的商船,也先到廣州,再北上其他港口。
遠洋船舶與近海船舶,構造不同,船員需要特殊技能。而當時阿拉伯帝國商船隊,靠此兩者掌握海上商業霸權。廣州港內擠滿了阿拉伯船舶,中國商船只能屈居第二位。另外還有南海商船(馬來亞半島諸國)、波斯商船(阿拉伯帝國屬地)、崑崙商船(非洲東岸諸國)、師子國商船(錫蘭島)、婆羅門商船(印度次大陸諸國)。為了處理這些商船的停泊供應,以及商品貿易和人員管理,中國政府在廣州設立一個機構,名“市舶司”,首長稱“市舶司使”,由廣州地方首長(嶺南戰區節度使——節度使)兼任。
當時定期航運,有下列六線:
一廣州——波斯(伊朗)
二廣州——美索不達米亞(伊拉克)
三廣州——亞丁(阿拉伯帝國本土)
四廣州——師子國
五廣州——南海(馬來亞半島)
六廣州——(門者)婆(爪哇)
中國跟東洋海上交通,指朝鮮半島、日本、琉求。
一、朝鮮半島航線這是中國對外最早,海程最短的航線。在有文字記載前,就已開闢。中國與朝鮮半島諸國,只隔一道黃海,從中國遼東半島或山東半島任何一個港口出發,都可以毫無困難的到達朝鮮,實際上與內海航行,無太大差別。
二、日本航線中國與日本交通,遠落在朝鮮半島之後。紀元前三世紀八十年代前二一九年,贏政大帝派遣使節徐福率領童男童女三千人,前往日本(蓬萊)求不死葯。這個第一批前往日本的龐大探險隊不再返國的影響之一是,中日間航線不能馬上建立。第一世紀五七年,日本列島上諸國之一的倭國①,派遣使節泛海到中國朝貢,中國皇帝劉秀特別封它的首長當國王,並頒發給他一個“漢倭奴國主”玉印。自此以後,商人來往漸多。本世紀(八)時,已有兩條航道:一由山東半島成山角(山東榮成)出發,沿朝鮮半島南端,到達日本九洲島北部肥前。一由明州(浙江寧波)出發,到達日本九洲島南部長崎。
三、琉求航道琉求(琉球群島)是一個比日本還古老的王國,最初名“夷邪久國”。第三世紀時,中國遙稱它為“夷洲”,而遙稱日本為“稟洲”。二三○年,中國三國時代東吳帝國皇帝孫權派遣大將衛溫,泛海東征直洲(日本)。衛溫到了夷洲(琉球)后,不敢再進,撈掠數千琉求人而返。從明州(浙江寧波)到日本,順風順流時,三日三夜可到。從福州(福建福州)到琉求,順風順流時,五日五夜可到,有時三日三夜也可以到。但從這兩個港口,由陸路去首都長安,步行至少也要一個月。
——有一件事可注意的,台灣島比琉球約大四十倍,而且距大陸更近,但中國直到十四世紀,還沒有把它發掘出來,只知道有這麼一塊陸地,陸地上有生番而已。②在航向琉球途中,有時可以望見台灣的山峰,所以遙稱台灣為“小琉球”,有時又稱為“毗舍耶國”,但始終沒有覓出一條航路。我們想到的原因是:台灣海峽只有南北海流,而無東西海流。只有南北季風,而無東西季風。帆船時代,很難橫斷航行。即令船舶損壞,失去控制,也只會北漂到琉球,南漂到越南,不容易漂到台灣。
①倭奴國一作倭國。《後漢書》東交列傳作倭國、《舊唐書》、東夷傳作倭奴國。
②三國時,東吳大將衛溫曾到過台灣。
三工商業都市興起
兩百年間,地球上有三大超級強國:位於南歐的是東羅馬帝國;位於西南亞的是阿拉伯帝國;位於東亞的是萬年不倒翁的中華帝國。中國與羅馬因地理相隔,不易接觸,但跟阿拉伯帝國和阿拉伯以東地區諸國,卻有陸海兩路頻繁的交通。商業繁盛必然促使新興都市的崛起,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福州、明州之外,在內陸還有洪州(江西南昌)、揚州(江蘇揚州)。在西面則有沙州(甘肅敦煌)、涼州(甘肅武威)、益州(四川成都)。都市中的都市,自然是首都長安,陪都洛陽。
以廣州為例,可以了解當時都市的形態。廣州一地,僅西洋僑民(大多數是阿拉伯人),估計總在二十萬人以上,他們居住在一起,單獨成為一個社區,社區內街道縱橫,完全阿拉伯式建築。有自己的行政管理,並使用自己的法律,只在跟中國人發生爭執時,才由中國政府用中國法律裁決。這好像是不平等條約下的領事裁判權,但不同的是,這種特權是中國政府主動授予。西洋人到廣州后,往往繼續向內陸深入,以求更厚的利潤。於是分為兩道,一道由陸路北上,經大庾嶺到洪州。另一道由海路前往沿海其他港口,或從長江到揚州。揚州是楊廣被絞死的地方,西洋僑民估計至少有數萬人,商船、酒店、旅邸,以及以美色聞名的妓女,使揚州成為被羨慕的天堂和詩人讚美的主題。張祐詩:“十里長街市井邊,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神仙,指妓女,形容妓女美如神仙。)杜牧詩:“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徐凝詩:“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顯示出揚州這個商埠的紙醉金迷。
但中國最繁華的都市,不在東南,而在西北。河西走廊在大分裂時代,兵馬踏踐,荒涼不堪。自上上世紀(六)末葉,全國統一后,因與西域(新疆及中亞東部)以及更西諸國的交通恢復,水利建設跟着發達,遂成為一個廣大的黃金走廊,稻麥稼禾,青蔥千里,人給戶足,以致諺語說:“古涼州,甲天下。”商業都市從敦煌到長安,一連串排列下來,像一條燦爛奪目的珠寶帶。尤以敦煌為最,它同時還是一個中國與西方文化交流中心,用各種文字,如中文、西藏文、梵文、于闐文、龜茲文、粟特文、突厥文,寫成的佛教經卷和文學作品,在市面上流行,供應過往的各國商旅行人購買。
西南地區的成都,也是財富集中地,當時又有諺語:“揚州一、益州二。”揚州通海,是水陸碼頭。益州(四川成都)則純是內陸貿易,南臨新興的南詔王國,商人們可以穿過南詔,到達印度,不過道路艱險,並不能構成貿易動脈。所以成都的繁盛顯然不靠對外貿易,益州四周是一個富庶的大盆地,它本身的條件就夠它發展。
首都長安,集中全國精華。它除了是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外,同時還是全國商業中心。跟任何國家的首都一樣,長安市民大部分是消費者,人口密集。內有東西方四十餘國僑民,包括遠自非洲來的黑人(崑崙奴)。他們很多在長安永久居留,開設商店酒家,用西洋女子作招待(胡姬),以與中國的男性酒保競爭。他們往往跟中國人通婚,連姓氏也都中國化。大多數都操中國語文,而且有很高的文學造詣,有些人還參加科舉考試,成為中國政府正式官員。如進士及第的李彥升,就是阿拉伯人。
中國被當時各國崇拜的程度,遠超過其他兩大超級強國,因為東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對宗教是排斥性的,只有中國對各種宗教兼容並包。伊斯蘭教隨着阿拉伯人的足跡先到中國,此外還有景教(基督教的一支)、襖教(波斯拜火教)、摩尼教(波斯陰陽教)先後都傳入中國,教堂寺院,各地林立,尤以長安為最多。中國高度發展的文化,使來到中國的各國人民,大多數以成為中國人為榮。他們來到中國之後——西洋人多為經商,東洋人多為求學,便不想再返回,千方百計地要留下。各國派到中國的使節,也往往不肯返回他的本國,就在長安定居,有些使節到中國已四十年之久,娶妻生子,成家立業,從語言到文字,全盤華化,但他在法律上仍是外國使節。本世紀(八)八十年代時,這種只來不去的使節,就達四千餘人。他們來的時候,中國富饒,各國朝貢使節,一進入國境,中國政府即負責他們的飲食住宿,四千餘位(而且有增無已)使節,四十餘年招待,使第二個黃金時代結束后的中國政府不勝負擔。七八二年,宰相李泌命他們選擇,或仍保持他們的國籍,那就得早日回國;或放棄他們的身份,成為中國國民。結果全部歸化為中國國民。
四唐王朝社會結構
中國社會結構,數百年來,一直沒有巨大變化。即令受到來自東西兩洋宗教上和商業上的衝擊,跟以前也沒有什麼特別不同。不過有若干部分隱晦,有若干部分突出。我們把它的縱剖面,作成下頁表:
貴族,當時的術語稱為士族,是國家的統治階級。統治階級的構成,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最尊貴的封爵貴族,即皇族、戚族、封三、封侯。皇族、戚族是天生的統治階級,封王、封侯則依靠爵位參與政權。
第二部分是門第貴族,即世家士大夫。南北朝時代那種把持政府、世襲官職的煊赫情形,到了唐王朝,仍有強大的殘餘勢力。北魏帝國頒定的那些“郡姓”,照舊成為一種特殊階級,高居平民之上,繼續以做官為唯一職業。這種門第貴族集團中,崔、盧、李、鄭、王五個姓氏,也繼續保持五世紀時尊貴的地位,世稱“五姓”。他們的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有時候還超過皇族。一個例子可作說明,下世紀(九)時,中級官員鄭顥,正在跟盧姓議婚的時候,皇帝聽了宰相白敏中的推薦,命他娶萬壽公主。這是普通人家求之不得的榮耀,但鄭顥卻因斷了盧姓婚姻的緣故,把白敏中恨入骨髓,以致白敏中以後幾乎死在他手。五姓當然對自己的身價盡量利用,所以他們的女兒遂成為詐財的工具。選擇女婿,除了門第相當外,還要索取巨額聘金,有時高達一百萬錢——即一千緡(貫)。唐王朝開國時宰相的年俸才三百六十緡,摺合起來,一個女兒的聘金等於一個宰相三年的俸祿,如再摺合糧食,等於三萬石稻米,即一百五十萬公斤稻米,這個數字至為可驚。
第三部分是官僚貴族,即寒門士大夫。指出身寒微的現職官員。所謂“寒門”,就是平民階級中的庶民,他們普通情形是,通過科舉考試,如進士及第、明經及第,進入政府,擔任官職。一旦擔任官職,他就有資格擺脫他的階級,而擠入統治者士族之林。他們最初不能避免的因出身太低而受到門第貴族的輕視與排斥,但藉著權力和通婚——如娶五姓的女兒之類,就有機會進入門第貴族階層。
平民,包括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庶民,即自由人。自由人中最尊貴的一個階層是吏佐,這是一種特殊身分,介於貴族與平民之間,但本質上卻是平民。用現代軍隊階級比擬,吏位可稱為士官,他們比士兵高一等,但他們永不能升為軍官。他們只能從事諸如繕寫文件,管理檔案之類工作。當官員們橫施貪暴時,吏佐因為多是本地人士,對本地情形比較了解,往往成為人民最大的直接災害。他們如果想升遷到官員——士族的位置,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參加科舉考試。比吏佐低一等的是農民,這個居中國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階層,卻跟政府最無緣分,而且在東西洋貿易中,處於被剝削的地位。只有商人是天之驕子,他們擁有比農民較好的享受,而且一旦和官員結合,還具有政治上的影響力。
第二部分是賤民,也就是奴隸,沒有個人的自由。雜戶,是政府直屬農奴,由地方政府管轄,戰時調撥入伍。音聲人,地位跟雜戶一樣,歸太常寺管轄,世代擔任樂工。官戶,是罪犯之家,由司;農寺管轄,男子為農奴,女子多發配洗衣局。工戶,少府寺管轄,世代擔任工匠。樂戶,包括妓女、戲劇演員和其他遊藝從業員,太常寺管轄。部曲,是貴族私人所屬的農奴,農奴的後裔永遠是農奴。客女,部曲家的女兒,是貴族所屬的女奴。妓女,首都長安地區的妓女,原屬太常寺,後來專設教坊管轄。奴婢,是最下等、最卑賤、最哭訴無門的奴隸,身體生命,全操主人之手。奴隸的地位與奮牲相等,而奴婢的地位卻比吉牲還低。
賤民階級是法律和貧窮的產物,罪犯的家屬,經政府明令沒入官府時,就變成賤民。然而大多數賤民都因為貧窮,農民在無法活下去時,往往出賣子女為奴為娼、或自願拋棄自由,投奔身兼大地主的士大夫門下,充當部曲n
貴族跟平民的等級是嚴格的,只有“科舉”一條似有似無的狹徑,作為庶民爬上貴族地位的階梯,而賤民則連這個狹徑都沒有。貴族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在政治法律以及風俗習慣上,都有對平民鎮壓性和隔離性的不平等規定。以婚姻為例,貴族平民之間,絕對禁止通婚,跟賤民尤其不行。我們可舉一個著名的冤獄,作為說明。江都(江蘇揚州)縣長吳湘因為侵佔國家錢糧下獄,僅此並不能構成死刑。但不久就查出他的妻子竟是部曲身分顏悅的女兒,這種破壞Y禮教”的罪行不可原諒,於是斬首。死了之後,後任法官又查出顏悅不但不是部曲,而且還當過青州(山東青州)官員,屬於官僚貴族階級,顏悅妻子的父母,也是士大夫,原判決錯誤。皇帝特地為此頒下詔書,為已死了的吳湘昭雪,並對原法官懲處。
五文學發展
中國文學,始終在音韻作品方面邁進,由《詩經》,而《楚辭》,而《漢賦》,一脈向下傳遞。到了第四第五世紀,漢賦發生變體,成為花枝招展的駢體文。直到本世紀(八),再發生變化,散文和短篇小說興起,白話文也興起。
駢體文是一種純貴族的文字欣賞,反覆不停的“四六”字句,好像乞丐唱蓮花落,使人有一種油腔滑調的感受。雖然有一部分文章家樂此不疲,但開始后不久就被摒棄。反駢體文的大將是被後人尊崇為“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大師韓愈。八代,指八個王朝:東漢、曹魏、晉、南宋、南齊、南梁、陳、隋。這正是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幾個世紀駢體文盛行時代,也正是中國文學最黯淡的時代。韓愈主張恢復駢體文之前——第三世紀之前古文的體裁,即不講韻腳,不講對仗,有什麼直說什麼。這種古文。即我們所稱的散文。
散文出現,對駢體文是一個大的傷害,駢體文逐漸萎縮到只限於一小撮士大夫圈子,專供皇帝詔書或大臣奏章之用。大多數士大夫逐漸採用散文,而且很有成就。如韓愈的《祭十二郎》短文,以平鋪直敘的結構,表達他喪侄的沉痛。柳宗元的《永州八記》,以同樣筆法,表達他對風景的印象,都是駢體文無法表達的作品。
除了散文,同時也產生了從前所沒有的短篇小說。這個突破眼科舉制度的不夠嚴肅有關,唐王朝的考試不如後代慎重,政府權貴人物,如公主、親王之類,往往事先指定人選,甚至指定名次。應考士子的激烈競爭,不在試場,而在試場之外的權貴之門,他們不惜用種種方法,博取有權大佬的垂青。其中一個方法是,把自己寫的文章,先行送請權貴鑒賞。
文章與文學不同。文章是表達思想的短文,形態類似現代中學生課堂上的“作文”,字數從幾百字到一兩千字左右不等,堆砌經文典故,發揚儒家學派的仁義道德。諸如皇帝詔書、政府文告、大臣奏章、書籍序文、墳墓碑文、應試議論,以及文章家所寫的一些論說,都包括在內。所以,無論用駢體文寫的文章,或用散文寫的文章,其枯燥無味則一,除非不得已,沒有人要看。而應考士子的文章向權貴之門集中,堆積如山,權貴人物,更不會有胃口過目。為了引起權貴的注意,士子們在進呈他們的文章同時,另附一篇或數篇趣味濃厚的故事,即我們所稱的短篇小說,希望從第一句起,就抓住讀者——權貴人物,使他不能不看下去,這正把握了短篇小說的特質。
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文學作品,最初都以神怪為主。如《白猿傳》,敘述一個女子跟白猿同居,生下一個兒子,這兒子長大后在唐政府做到將軍之職。但大量的生產使它的取材越來越廣,如《枕中記》,敘述一個落魄少年,遇到一位老翁借給他一個枕頭,他在夢中娶崔家(五姓之一)女兒為妻,又進士及第,一帆風順,官至宰相,然後年老逝世。大夢隨着他的死而驚醒,發現借給他枕頭的老翁正在他身旁燙酒,還沒有燙溫哩。這可看出道教思想已影響到知識分子的人生觀。又如《鶯鶯傳》、《霍小玉傳》,提出社會問題,兩篇內容相似,敘述男女戀愛故事,最後女主角都被海誓山盟的男主角拋棄。拋棄的原因是,唐王朝階級森嚴,寒門士大夫不願跟平民締婚,以免葬送跟世家士大夫締婚的機會。
無論散文和短篇小說,都是文言文寫成,所以它們只是貴族文學,跟佔全民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平民無關。平民文學一直是一片空白,但時機已經到來,一種專為平民服務的白話文寫成的散文小說,大概在第五世紀就開始出現。一旦出現,即迅速傳播。這種白話文作品,當時不稱白話文而稱“變文”,大概是由艱深變錢易,由文言變口語之意。白話文的對象不是貴族,貴族也瞧不起白話文,白話文的對象是廣大的民眾群。
白話文起因於佛教的傳播,佛經雖然大量譯成漢文,但用的是文言,文言本已深奧,再加上很多新的名詞和新的語法,遂使譯出來的佛經成為一種潔屈聱牙的天書,只有士大夫階級中少數受過特殊訓練的人,才看得懂。在這種情形下,要想民間接受,就必須靠文言文的再翻譯——譯成白話文,即變文。然後根據白話經文,用口頭向民眾宣講。這些經文,每一篇或每一部(長篇)都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如《維摩詰變文》,敘述居士維摩詰生病,釋迦牟尼派他的門徒之一文殊前去探病,在探病時,維摩詰大顯神通。如《大目乾蓮冥間救母變文》,敘述目蓮到地獄中,千辛萬苦,把他母親救出苦海。這些白話經文在寺廟或街頭宣講時,聽眾心驚魂駭,恐怖和懊恨使他們痛哭流涕,沉湎於歷歷不爽的因果報應之中,不知不覺皈依佛法。
白話文因傳揚佛教而發生,最初只限於對佛經的再翻譯,後來逐漸脫離佛教,逐漸出現中國人自己的創作,完成純白話文學,內容就更豐富。社會、愛情、戰爭,都成題材。如《列國傳》,敘述伍子胥為父報仇的故事。《明妃傳》,敘述王昭君嫁匈奴單于的故事。白話文學是大眾文學,愛好它的人數遠超過愛好貴族文學的人數,文言文學一直跳不出官僚的小天地,白話文學則植根民間。
六唐詩
文學中的詩歌部門,本世紀(八)有驚人的成功。在中國第二個黃金時代鼎盛時,同時興起詩的黃金時代。到了政治性黃金時代結束之後,詩的黃金時代卻仍然繼續下去,保持二百餘年的巔峰。
世界上任何文學作品都可以譯成其他文字,只有詩不能。即令有絕世奇才能譯其他國家的詩,也不能譯中國的詩,中國詩是世界上唯一無法翻譯的文學作品。因為中國詩的主詞是隱藏的,譯時必須加上主詞,就意味全失。而漢文方塊字是中國詩的主要成分之一,靠方塊字的排列組合和含糊模稜的意思,即產生一種繪畫般的詩意。拋棄方塊字而譯成其他文字,就像美女拋棄了容貌一樣。所以中國詩不但不能譯成外國文字,也不能譯成中國的白話,詩是漢文所發揮的最高藝術。
在紀元前十二世紀《詩經》時代,只有三言四言(三字一句或四字一句)。到紀元後四世紀大分裂時代,才進步為五言。第六世紀隋王朝統一中國,才再進步為七言,完成詩的形式。上世紀(七)女皇帝武(上明下空)把詩列為科舉考試中的主要課目,詩遂成為知識分子必修課程,就如春花爭放,更為普及。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有半數以上出生在唐王朝。我們用三位詩人作代表,說明詩黃金時代的成果。
岑參南陽(河南南陽)人,他的英雄氣概使他的詩氣吞山河,在帝國不斷對外戰爭中,他歌頌荒漠中捍衛國土的戰士。中國是一個戰爭文學最貧乏的國家,岑參悲壯的感情,在詩的領域中開闢一個新的天地,使一些斤斤計較私人感情的詩人,黯然失色。所以我們稱他為“詩雄”。舉他的《走馬州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一詩為例;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搬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之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仁獻捷。
(走馬川,位於車師前王國故地(新疆吐魯番市)西境。雪海,指沙漠。輪台(新疆輪台),西漢王朝時中國在西域屯墾區中心。金山,即阿爾泰山。五花、連錢,都是名馬。旋,馬身上旋毛。)
李白一個身世可悲的浪漫詩人,他原籍成紀(甘肅秦安),但生在西域碎葉城(吉爾吉斯托克馬克城),母親可能是外國人。他幼年生活在綿州昌明縣(四川江油),以喜歡飲酒聞名於世。李白是樂天的,在他詩中很少與人生相連的現實情調。他有豐富的想像力,又對儒家學派的始祖孔丘,輕蔑嘲笑,這兩者都是傳統知識分子所缺少的東西,因之他對一般人所重視的權力和財富,視如浮雲。他一生中從沒有擔任過公職,而只把生命貢獻給詩。他操縱詩句像魔術師操縱手帕一樣,翻騰變化,運用自如,中國人尊稱他為“詩仙”。下面是他的一首《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這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金樽,即酒杯。岑夫子,詩雄岑參。丹邱生,李白好友之一元丹邱。陳王,曹植,三國時代曹魏帝曹丕的弟弟,名詩人。平樂,宿教廟院平樂觀。)
另一位與李白齊名,但身世更可悲的偉大詩人杜甫,鞏縣(河南鞏縣)人,但他曾祖父時代原籍襄陽(湖北襄樊)。他比李白小十一歲,在監督院(門下省)做過微不足道的低級官員(左拾遺)。中年後遇到安史兵變和更大的貧窮,致使他的愛子餓死。他的詩對於權貴人物窮凶極惡的奢侈浪費,以及平民所受的剝削迫害,有沉痛的反應,大多數詩句都為此呼號吶喊。杜甫的詩不單靠他的天才,而靠他的千錘百鍊,一字一心都苦苦地追求工整,一絲不苟。所以他被尊稱為“詩聖”。舉他《石壕吏》一詩為例,這首詩寫在第二個黃金時代結束之後,中國正陷於混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唯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鄴城,即鄴郡,今河南安陽市,九節度使在此圍攻安慶緒而大敗。河陽,河南孟縣。)
唐王朝的詩,被稱“唐詩”。一直留傳到二十世紀仍可查考的,詩人有二千三百餘人,詩有四萬八千九百餘首。上自帝王將相,下到踐民階級的妓女奴婢,都有很成熟的作品,可稱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光輝的時代。從此之後,直到二十世紀初期,一千三百年之久,詩和知識分子不可分。凡是知識分子,差不多都是詩人,他們或多或少都有他們的詩篇或詩集,只不過很少能超過唐王朝詩人的貢獻。所以對中國詩人而言,如果說他的詩像“唐詩”,他會大大歡喜。如果說他的詩像“宋詩”、“明詩”,他恐怕要嗒然若喪。
七五十年代對外挫折
現在,我們回到政治領域。
上世紀(七),唐政府在邊疆曾設五個總督(都護)。本世紀(八)更在五個總督之外,增設十個戰區,戰區司令官稱“節度使”或“都護”。十個戰區名稱,列於下表:
總督只負責軍事,而戰區司令官(節度使、都護)除了軍事外,還掌握行政權和財政權,戰區所轄各州,州長(刺史)以下官員,節度使都有任免之權,稅收田賦也不向中央政府繳納,留下來作為軍費。目的在於集中力量,發揮高度戰力。時人稱之為“藩鎮”,意思是國家的屏藩和重鎮。當十節度使設立之初,共擁有步騎兵四十八萬六千九百人,中國重兵百分之九十都在邊疆。
但在如此注意邊疆之際,邊疆卻不斷遭到挫折;
首先是雲南地區。紀元前二世紀時,西漢王朝曾在滇國(雲南晉寧)設立益州郡。紀元後三世紀時,蜀漢帝國宰相諸葛亮曾在那裏七擒蠻族的酋長孟獲。但大分裂時代後期,終於脫離中國。諸部落互相併吞,到了上世紀(七),只剩下六個部落,六個酋長都稱自己是王。當地語言,“王”的發音為“詔”,所以中國就稱之為“六詔”。本世紀(八)三十年代,六詔中最南的一個“詔”皮羅閣,統一了其他五個“詔”,建立南詔王國,定都太和城(雲南大理),向中國朝貢,請求冊封。中國於七三八年冊封他為雲南王。
南詔王國的建國,正逢中國第二個黃金時代末期,酒肉宰相楊國忠任用大酷吏鮮於仲通當劍南戰區(四川成都)司令官(節度使),鮮於仲通任用小酷吏張虔陀當雲南郡(雲南姚安)郡長(太守)。雲南郡距太和城直線只有一百公里,是南詔王國到唐王朝的必經要道。使節入境之後,依南詔的禮節,夫婦要共同拜會地方首長,於是,張虔陀就留下使節的妻子陪宿。又一再索取南詔王國無法供應的巨額賄賂,稍不如意,就派人到太和城辱罵,又不斷向中央政府誣告南詔王國種種罪狀,要求懲處。南詔王國第二任國王閣羅鳳忍無可忍,於七五○年,奇襲雲南郡,把張虔陀殺掉。明年(七五一),鮮於仲通動員八萬大軍進攻,閣羅鳳表示謝罪,並表示願意退出所佔領的土地。他警告說:“如果唐逼我太甚,我就投降吐蕃王國。那時整個雲南地區,恐怕都非唐所有。”鮮於仲通這種昏暴人物是不會為國家着想的,他繼續進兵,結果被南詔兵團誘到洱海旁,全部殲滅,士卒死亡六萬餘人,一萬餘人被俘。閣羅鳳乘勝佔領現在的雲南省全境。他在太和城下立了一個石碑,敘述事件經過及原因。他說:“我的後裔終有一天仍會歸附中國,到那時可把這個碑指給中國使節看,讓中國知道,我們今天這樣作,不是我們的本心。”楊國忠接着發動了一連串攻擊,每次都在萬山叢中被擊敗,前後共死二十餘萬人。歷史上有一個現象,腐敗的政府很難產生傑出的統帥。當時所派遣的將領,全是用不尊嚴手段達到尊嚴地位的飯桶,根本沒有取勝的可能。只為了張虔陀和鮮於仲通兩個酷吏,使唐王朝所能徵調的最精銳的部隊,死亡殆盡。
眼雲南地區挫折的同時,在遙遠的中亞荒漠草原上,唐帝國也受到同樣打擊。七五○年,安西戰區(新疆庫車)司令官高仙芝(他是朝鮮人)攻陷石國(烏孜別克塔什干布),俘虜了它的國王和王子。但王子在途中逃走,宣稱高仙芝如何偽訂和約,如何乘石國不備發動奇襲,以及如何屠殺老弱和劫掠財物。中亞諸國被這位能言善道的王子所激怒,他們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和中國為敵,就向西方的阿拉伯帝國(黑衣大食)求援。阿拉伯帝國認為滅亡中國的機會已到,立即派出一個強大的兵團東征,並下令軍中說,最先進入中國的將領,即被任命為駐中國總督。高仙芝得到消息,於七五一年,率三萬餘人的洋華混合兵團,向西迎戰。在但羅斯(哈薩克江布爾市),跟阿拉伯軍團二十萬人相遇,血戰五日,不分勝負。可是高仙芝所屬的葛羅祿部落派遣軍叛變,與阿拉伯內外夾攻,唐帝國洋華混合兵團崩潰。高仙芝狼狽逃回死傷二萬餘人。
這是一次重要的戰役,阿拉怕帝國雖然勝利,但勝利的過度艱苦,從此打消征服中國的念頭。而唐王朝也從此止步,無力再向西開拓領土。
八安史兵變
對外挫折,宣告國內黃金時代已到尾聲。
唐王朝第九任皇帝李隆基本來是一個英明人物,但他卻在位四十五年,任何英明人物掌握無限權力如此之久,都會墮落。他六十歲時,把他一個兒子的妻子,二十六歲的楊玉環召喚進宮陪他上床,封為貴妃(小老婆群第一級)。楊玉環是中國歷史上美女之一,有無數的文學作品,包括詩、戲劇和現代電影、電視,都以她為主題。楊玉環以體態豐滿聞名於世,性情忠厚,對政治沒有興趣,也沒有任何供人指責的事迹。但她的堂兄楊國忠卻恰恰相反,楊國忠的智慧和能力都不能夠勝任宰相,但他的裙帶關係使他能夠勝任動他這個宰相僅兼職就達四十餘個,除了弄權和索賄外,不知道對國家的責任是什麼。一個廣大的貪污網,在他手下迅速建立、而且,他不久就跟范陽戰區(北京)司令官(節度使)安祿山發生衝突。
安祿山是一個粗獷而幹練的將領,幾次到長安進謁皇帝,政府的腐敗和宰相以下官員們的顢頇無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楊國忠向他索取巨賄,他一口拒絕,而且對楊國忠也不維持應有的禮貌。楊國忠不能忍受這種輕蔑,遂決心打擊他。於是,誣以謀反的法寶出籠,向李隆基一再告密,李隆基一再不相信。但在那種形勢之下,沒有人敢保證李隆基下一次仍不相信。五十年代七五五年,楊國忠採取“逼他反”的手段,派遣警備部隊包圍安祿山在長安的住宅,逮捕他的賓客,全部處死,他希望安祿山有激烈地反應。安祿山果然震恐而且憤怒,他知道向皇帝申訴沒有用,所有的奏章都不能越過宰相這一關,他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叛變,他決定叛變。率領洋華混合兵團十七萬人南下,宣稱討伐楊國忠。楊國忠得到消息,大為興奮,因為事情終於證明他料事如神,可以順理成章地把安祿山緝拿歸案。不過安祿山的洋華混合兵團卻一路勢如破竹,深入六百公里,渡過黃河,攻陷洛陽。明年(七五六),再向西進擊,攻陷潼關。李隆基從長安倉促逃出,逃到了距長安只六十公里的馬嵬坡(陝西興平西),憤怒的禁衛軍包圍行宮,把楊國忠殺掉,屠滅他的全家,包括他的兒女和楊玉環兩位擁有極大權力的美麗姐妹。為了防備復仇,禁衛軍要求李隆基處置楊玉環,李隆基只好把她絞死。但李隆基仍然貪婪不肯放棄寶座,他的兒子李亨不能忍受,逕行奔向西北五百公裡外的靈武郡(寧夏永寧西南),宣佈即位,遙尊逃到成都(四川成都)的李隆基為太上皇。
李亨並不能集結多少兵力,二十萬精兵都死在雲南。只有向北方沙漠,剛於四十年代建國的回紇汗國第二任可汗英武可汗乞援,付出的報酬是:收復長安時,所有美女和財產,任憑回紇姦淫燒殺和擄掠回國。英武可汗滿意這個條件,所以很高興地出兵相助。恰在這時候,在長安剛登上皇帝寶座的安祿山因眼病而雙目全盲,心情煩躁,動輒殺戮。最後,當他要殺掉他的長子安慶緒時,安慶緒反而殺了他。七五七年,回紇兵團收復長安,在李亨的兒子李豫一再要求下,回紇答應等收復洛陽時再踐約。李豫的理由是,如果在長安即行燒殺擄掠,洛陽人民必定恐慌,勢將為安慶緒死守。後來,洛陽被收復時,那些日夜盼望政府軍的人民,卻發現政府軍如此猙獰。
安祿山兵變由於他的大將史思明在范陽(北京)投降而結束,歷時三年零五個月。可是李亨並沒有真正的大度量容納這個過去的叛將,秘密計劃把史思明殺掉。陰謀不幸泄露,史思明再度叛變,循着安祿山南下舊路線,渡過黃河,再行攻陷洛陽。然而他也重蹈安祿山的覆轍,當他凶暴地想殺掉他的長子史朝義時,史朝義也反過來殺掉他。這時,唐王朝皇位已由李豫接任,他用他父親李亨同樣的條件,再向回紇汗國乞援。七六二年,回紇軍團收復洛陽,洛陽遭到第二次惡運,距上次惡運僅只五年。洛陽的婦女兒童在恐懼中湧向聖善寺和白馬寺躲避,希望佛祖的神靈保護。結果回紇縱火焚燒,一萬餘人全被燒死,大火數月不熄。繁華蓋世的東都,再罹浩劫,從此一百年間,一片荒涼。唐政府的軍隊也效法回紇,兵鋒所至,對自己的同胞,比回紇兵團還要凶暴。黃河流域數百公里,殘存的人民,用紙張糊作衣服,苟延求生。
史朝義於七六三年自殺,第二次兵變也告結束,歷時三年零十個月。連同安祿山兵變,共歷時九年。
九藩鎮割據
安史兵變雖然平息,但一百三十年的中國第二個黃金時代,卻一去不返。接着出現的是中央政府威信衰落和藩鎮(戰區)割據的新局面。
割據的形成,由於安史手下若干當節度使(戰區司令官)的大將,在投降中央政府時,仍握有強大的武裝部隊和重要據點。大亂之後,皇帝和宰相心驚肉跳,不敢予以調動,命他們繼續擔任原職如故,只求表面順眼,維持統一的外貌。這些節度使當然了解這種政治形勢,遂乘機取得合法的割據。不但軍事、財賦、行政,全部壟斷,甚至節度使(司令官)的職位,也父子相承,成為無名有實的獨立王國。尤以下列位於黃河以北的四個戰區,擁有重兵,最為強悍。中央政府在忍無可忍時,也曾數度起兵討伐,但四個戰區獨立不變,世人稱為“河朔四鎮”:
四鎮之中,盧龍(前稱范陽)與平盧屬於原來的十個節度使,成德與魏博則是後來增設。戰區本只設在沿邊,以防禦外患。安史兵變后,首都長安城外,全國逐漸都被划作戰區,成為對內抗衡和安置軍閥的工具。到本世紀(八)末,已陸續增加到五十個之多,到了下世紀(九),變更紛壇,幾乎處處都是戰區,處處都有節度使。
河朔四鎮職位的世襲,使其他戰區垂涎三尺,自然不斷發生爭取世襲的爆炸性事件。很多節度使的子弟,在父親或兄長逝世后,就發動將領們擁戴自己繼位。唐政府當然厭惡這種局面。八十年代時,新即位的第十二任皇帝李適,決心重振中央權威。七八一年,恰巧成德戰區(河北正定)節度使李寶臣,與平盧戰區(山東東平)節度使李正己逝世,李適拒絕任命他們的兒子繼位。於是河朔四鎮聯合行動,宣告脫離中央,各自稱王,正式成立四個獨立王國。而淮寧戰區(河南汝南)節度使李希烈也乘機獨立,並於七八四年索性登極當上皇帝。李適動員全國各戰區兵力,先行攻擊李希烈。想不到當徑原戰區(甘肅經川)的出征部隊,經過長安時,本希望得到賞賜,李適卻捨不得出錢,那些帶着眷屬預備領到賞賜回家養生的士兵,由絕望而憤怒,遂爆發兵變。李適急下令趕運二十車金錢財寶,可是恩典來的太遲。叛軍攻入長安,擁立大臣朱氵此當皇帝。李適倉惶逃到梁州(陝西漢中)。
這時半壁河山,都已靡爛。幸而七八四年,忠於中央政府的軍隊,收復長安,朱氵此被他的部下所殺。七八六年,李希烈也被他的部下所殺。而河朔四鎮在獲得中央政府准許世襲的保證下,取消王號。中國在外貌上仍是大一統的局面。可是,從此之後,唐王朝中央政府再也不敢觸怒任何藩鎮——包括河朔四鎮以外的其他藩鎮。像宣武戰區(河南開封)節度使劉玄佐於七九二年病死,將領們擁立他的兒子劉士寧繼位,中央政府連一句話都不敢多問,立即任命。
十西域的再喪失
安史兵變除了直接引起藩鎮割據,更引起嚴重外患,使西域(新疆及中亞東部)再度喪失。
中國外患,一向來自北方。只有第七第八兩個世紀,外患來自西南。南詔王國已使中國受到內傷,吐蕃王國更砍斷中國的肢體,唐政府還沒有遭受過這麼大的覆敗。
上世紀(七),中國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國王棄宗弄贊。本世紀(八)七一○年,又把金城公主嫁給它的國王棄隸縮贊(棄宗弄贊的孫兒)。金城公主的嫁妝之一是“河西九曲”(即青海省東南黃河大轉彎成S形的地方),這一帶土地肥沃。吐蕃王國面積雖大,但位於世界屋頂,全屬叢山,可耕地很少,得到九曲地區像得到一個巨大寶庫,國勢大為增強,終於超過中國所能控制的程度。
安祿山兵變后,中央把西部邊界屬於隴右戰區(鄯州·青海樂都)和河西戰區(涼州·甘肅武威)的軍隊,調往中原參戰,邊界等於沒有防務。吐蕃王國抓住這個機會,於七六三年,沿着一千餘公里的邊境,發動全面總攻。一連攻陷囗州(四川西昌)、維州(四川理縣)、松州(四川松潘)、涇州(甘肅涇川)。
吐蕃的攻勢十分猛烈,攻陷涇州的主力部隊,繼續東進,中國軍隊節節敗退,首都長安遂告陷落,皇帝李豫向東出奔陝州(河南三門峽)。吐蕃兵團就在長安立了一位來不及逃走的親王之子李承宏當皇帝,然後大掠而去。李豫雖然又回到長安,把李承宏驅下寶座,但吐蕃兵力仍留在經州,河西走廊跟中國本土之間交通,被攔腰切斷,西域(新疆及中亞東部)更像斷了線的風箏。
——河西走廊和西域,最後終於全部淪入吐蕃王國和回紇汗國之手,尤其是西域一百七十餘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本世紀(八)脫離中國,達一千年之久。
西疆防衛力量,經這次摧殘,再無力振作。中國本上正陷於藩鎮的混戰,也沒有力量西顧。吐蕃兵團經常長驅直入,在關中地區(陝西省中部)攻城略地,燒殺擄掠,游騎不時地直抵首都長安城下。過去繁華富庶地帶,現在一片荒涼。長安以西各州縣,城門日夜關閉,地方官員和將領唯一的工作是,每逢吐蕃兵團大掠而去時,就向皇帝上奏章“慶賀賊退”。李豫的繼承人李適除了全力謀求和解外,別無他策。問題是,吐蕃王國認為和解即是斷絕財路,所以並不願意結束這種致富的強盜行為。最後,吐蕃在陰謀下表示願意接受。七八七年,中國宰相渾(王咸)、吐蕃宰相尚結贊,在任州平涼川(甘肅平涼西北)舉行高階層會議,締結和解條約。當渾(王咸)剛要進入會場時,吐蕃伏兵四起,渾(王咸)是大將出身,他奪得一匹沒有上口勒的馬,狂奔逃脫,其他中國官員全部被俘,受到殘酷的虐待。尚結贊失望地對那些被俘的中國官員說:“我為渾(王咸)準備了一副金手銬,想不到只捉到你們這些不重要人物。”於是乘勢進攻隴州(陝西隴縣),把全城居民集中,老弱的屠殺,不殺的全部挖眼斷手,拋棄道旁,只剩下青年男女數萬人,驅往西行。走到安化峽(甘肅平涼西),宣佈說:“你們可向東辭別你們的祖國家園!”民眾大哭,投入山谷自殺的有數千人,其餘的全都被賣為奴。
內憂外患,使本世紀(八)六十至八十年代,三十年間,日子黯淡。平涼川事件的明年(七八八),李適採用宰相李泌以夷制夷的建議,把女兒咸安公主嫁給回紇汗國的天親可汗。天親可汗感到莫大榮耀,上奏章給李適,表示願為岳父赴湯蹈火。三年後(七九一),吐蕃兵團攻擊靈州(寧夏靈武),回紇迎擊,吐蕃遭到空前大敗,天親可汗把俘虜送到長安獻捷。七九三年,南詔王國第三任國王異牟尋,在他的中國籍宰相鄭回設計下,重新歸附中國。明年(七九四),吐蕃王國向它徵兵一萬人,圖雪靈州的恥辱。異牟尋表示國小力弱,只能派出三千人。吐蕃使節一再堅持,才勉強派出五千人。但數萬人的南詔精銳兵團,卻遙遙地跟在五幹人之後,進入戒備森嚴的吐蕃國境的神川(雲南麗江),縱兵攻擊,吐蕃又大敗,被俘十餘萬人(一個可觀的數字)。南詔砍斷橫亘在金沙江上的古老鐵索弔橋(在雲南中甸南),斷絕兩國交通,然後派遣使節到長安獻捷。
吐蕃王國從此衰落下去,除了回紇、南詔繼續不斷給它打擊外,同時還有另一個原因。中國兩位公主帶過去的佛教,經百餘年的傳播,已開始發生決定性的影響。吐蕃人民由兇悍漸變為溫和,所向無敵的戰鬥精神也逐日減退。所以,九十年代之後,與中國為難,並使中國連連挫敗的吐蕃王國,光芒倏然熄滅。
——吐蕃王國不久就瓦解為若干部落,不能再組成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十四世紀時,稱為土蕃。十五世紀時,稱為烏斯藏,跟中國關係更加疏遠。十七世紀時,稱為西藏。十八世紀時,再次歸入中國版圖,成為中國永不可分的領土的一部分。
十一和親政策與回紇汗國
中國和親政策是一項鋒利的政治武器。跟中國皇家結婚的榮耀和公主下嫁時嫁妝的豐富,能使一個國家從內到外發生變化,吐蕃王國就是其中之一。但最成功的和親,則屬回紇汗國。
回紇汗國在本世紀(八)四十年代之前,還是一個部落。但它最偉大的酋長葯羅葛(姓)骨力斐羅(名),早已把薛延陀汗國的故地,也就是突厥汗國的故地,置於控制之下。本世紀(八)七四四年,中國冊封他為懷仁可汗,一個新的回紇汗國遂告建立,王庭設在古龍城(蒙古哈爾和林),疆域跟薛延陀汗國、突厥汗國相等。從開國可汗即受中國冊封這一項上,可看出回紇跟中國的關係,與其他汗國不同。建立汗國之前,就時常派遣部落兵團,聽候中國徵調出征。建立汗國后,對中國的臣附如昔。
七五五年,安祿山兵變,中國皇帝李亨向回紇汗國乞援,英武可汗派兵進入中國。內戰平息后,七五八年,李亨把女兒寧國公主嫁給他。李亨親送女兒到咸陽(陝西咸陽),寧國公主大哭說:“國家為重,雖死不恨。”李亨也流下眼淚。明年(七五九),英武可汗逝世,回紇要寧國公主依回紇的風俗殉葬,寧國公主拒絕說:“回紇仰慕中國文化,才娶中國女子為妻,如果仍用回紇風俗,何必萬里之外結婚。”但仍以刀割面,以示悲痛。寧國公主後來返國,陪嫁的一位親王之女小寧國公主卻留下來,作繼任可汗英義可汗的妻子。
史思明兵變時(七五九),中國皇帝李亨再向回紇汗國乞援,英義可汗親自統兵前來,對中國人大肆燒殺擄掠。——我們並不責備回紇,因為這是李亨、李豫父子向它乞援時所許諾的條件之一。但英義可汗對中國的野心卻由是而起。七六五年,中國大將僕固懷恩受不了宦官駱奉仙的誣陷傾害,起兵叛變,效法李姓皇帝的傳統作法,向回紇汗國和吐蕃王國分別乞援。回、吐兩國聯合向長安進軍,長安震恐。幸好僕固懷恩適時的逝世,而中國一位大將郭子儀乘機挑撥回、吐兩國感情,吐蕃兵團懷疑回紇已被郭子儀說服,可能襲擊它時,即行拔營撤退。回紇不能獨留,也只好撤退,中、回兩國間的關係因此中斷十餘年。——另一個促使關係中斷的原因是,英義可汗統軍入援中國時,在陝州(河南三門峽)附近,對當時還是親王身分的李適態度凶暴。因李適不肯跪拜,而把李適左右兩位大臣,鞭打至死。李適對回紇恨入骨髓,他繼位后,即採取強硬政策。
英義可汗對中國的野心繼續使他躍躍欲動。他在中國親自看到農村殘破,絕無抵抗力量,決心作一次大舉進攻。七八○年,正當他要發動時,宰相敦莫賀極力反對,敦莫賀說:“中國是一個奇大的國,又從沒有作過對不起我們之事。決裂之後,後患無窮。上次在太原(山西太原)搶劫的牛羊一萬餘頭,運回國內時,死亡殆盡,等於沒有搶劫。如今傾國出征,萬一失敗,將歸向何處?”英義可汗拒絕接受,敦莫賀大怒,把英義可汗殺掉,自己即位,稱天親可汗。
李適跟回紇汗國的對抗態度不能持久,吐蕃王國的攻擊力量非中國所能抵禦。在宰相李泌建議下,李適屈服,跟回紇和解。而且於七八八年,把女兒咸安公主嫁給親中國的天親可汗。天親可汗大喜過望,派遣特使到長安說:“我們從前是兄弟之國,現在我是中國的半個兒子(女婿),如果吐蕃再敢犯上作亂,願為岳父除此一害。”結果在靈州(寧夏靈武)給吐蕃重重一擊。成安公主在回紇汗國作過四任可汗的皇后,當權二十年,於下世紀(九)八○八年才逝世。咸安公主時代,中、回兩國如同一家。但回紇的使節和商人,到中國后的橫暴,跟上世紀(七)初突厥的情形一樣。衰弱的中國唐政府只有容忍,不敢取締。回紇汗國已成為中國屏藩,不願為這些所謂的小事使它不愉快。
下世紀(九)二十年代八二一年,中國唐王朝第十五任皇帝李恆把皇妹太和公主再嫁給回紇的崇德可汗。太和公主的命運跟寧國公主一樣不好,四年後(八二五),崇德可汗逝世。再過十四年(八三九),回紇汗國發生內亂。宰相掘羅勿勾結居住在河東(山西省)北部一帶的沙陀部落內犯,彰信可汗戰死。而屈服於口紇百餘年的黠戛斯部落——古堅昆王國的後裔,仍住在古堅昆王國的故地(西伯利亞葉尼塞河上游),乘回紇汗國沒落,起兵復仇,向回紇宣稱:“你們的好運已到了盡頭,我們要奪取你們王庭的金帳。”彰信可汗戰死的明年(八四○),黠戛斯兵團果然攻陷回紇汗國王庭,繼彰信可汗之位的囗囗可汗被殺,回紇汗國遂告瓦解。
黯夏斯首領阿熱可汗自稱是中國名將李陵的後裔,所以對被俘的太和公主十分尊敬——因為太和公主也姓李,派人護送她回國。走到中途,被回紇汗國瓦解后殘餘的一支,擁有十萬人的烏介可汗截獲,脅同向東流亡,抵達邊界天德(內蒙古烏拉特中旗),要求中國借振武(內蒙古和林格爾)一城奉養公主,中國要求烏介可汗送公主回國磋商,烏介可汗當然不會放走人質。於是要求糧食,要求耕地,最後仍沿邊抄掠。一直相持到八四三年,中國大將石雄在振武城上遠眺,發現回紇營帳中有數十輛氈車,人眾都穿着中國服裝,知道是太和公主的居所,派間諜密告說:“我們即將攻擊,請公主的車輛不要動。”於是一舉把回紇擊潰,烏介可汗向東北逃走,投奔黑龍江畔的室韋部落,被室韋殺掉。太和公主出國二十三年,回到長安后,曾為“和蕃無狀”,親向皇帝請罪。
回紇汗國瓦解后,殘部分為三支,一支稱西州回紇,居留西州(新疆吐魯番);一支稱甘州回紇,居留甘州(甘肅張掖);一支稱蔥嶺回紇,越過蔥嶺(帕米爾高原)進入中亞。
十二東西方世界
七一○年(李顯被妻子毒死),日本元明天皇即位,奠都奈良(平城),日本到這時候才有固定的首都,“奈良時期”始,狂熱仿效中國,文化燦爛。
七二六年(唐政府下令,酷吏來俊臣等三十二人的子孫永遠禁錮的次年),東羅馬帝國皇帝李奧三世,禁止基督徒拜任何偶像。而羅馬城主教則允許拜聖母,與君士坦丁堡主教各行其是,教會遂分裂為二:在西者稱“羅馬公教”(天主教),在東者稱“希臘正教”。
六五○年(怛羅斯戰役前一年),阿拉伯帝國內亂,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後裔阿布爾,屠滅奧米亞王朝,除一王子逃掉外,男子全被屠殺。阿布爾繼任哈里發,史學家稱阿拔斯王朝,中國稱黑衣大食。
七五六年(楊玉環在馬嵬坡被縊死),(一)法蘭克國王丕平把意大利中部地區,獻給教皇,歷時一千一百年之久。(二)阿拉伯帝國逃出的王子,輾轉進入西班牙,組織政府,定都哥爾多華,仍稱奧米亞王朝(白衣大食)。阿拉伯帝國分裂為二。
七六二年(安史兵變結束前一年),東阿拉伯帝國從大馬士革遷都巴格達城。
七八四年(涇原戰區兵變,朱氵此稱帝的次年),日本帝國從奈良遷都長岡,“奈良時期”終。
七八六年(吐蕃王國平涼川劫盟前一年),東阿拉伯帝國哈里發哈倫·阿拉西德即位(他就是《天方夜譚》故事的男主角),此時巴格達城繁華鼎盛。
七九四年(南詔王國大敗吐蕃兵團於神川),日本自長岡遷都平安(西京),“平安時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