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第十五節

二十七

科學的要求是真實,信仰的要求是真誠。科學研究的是物,信仰面對的是神。科學把人當做肉身來剖析它的功能,信仰把人看作靈魂來追尋它的意義。科學在有限的成就面前沾沾自喜,信仰在無限的存在面前虛懷若谷。科學看見人的強大,指點江山,自視為世界的主宰,信仰則看見人的苦弱與醜陋,沉思自省,視人生為一次歷練與皈依愛願的旅程。自視為主宰的,很難控制住掠奪自然和強制他人的慾望,而愛願,正是抵擋這類慾望的基礎。但科學,如果終於,或者已經,看見了科學之外的無窮,那便是它也要走進信仰的時候了。而信仰,亘古至今都在等候浪子歸來,等候春風化雨,狂妄歸於謙卑,暫時的肉身凝成不朽的新愛,等候那迷戀於真實的眼睛閉上,向內里,求真誠。

二十八

讓人擔心的是A和B從劇場回家之後的遭遇,即A之妻和B之夫會怎麼想?

從一些這樣的妻子和丈夫並未因此而告到法院去,也未跟A或B鬧翻天的事實來看,他們的愛不單由於肉身,更由於靈魂。醋罐子所以不曾打破,絕不是因為什麼肚量,而是因為對藝術的理解,既然藝術是靈魂要突破肉身限定的昭示,甚至探險,那飛揚的愛願惟使他們感動。此時,有限的肉身已非忠貞的標識,宏博的心魂才是愛的指向——而他們分明是看到了,他們的愛人不光是一具會行房的肉身,而是一個多麼豐盈、多麼懂得愛又是多麼會愛的靈魂啊。

這未免有些理想化。但理想化並不說明理想的錯誤,而藝術本來就是一種理想。“理想化”三個字作為指責,惟一的價值是提醒人們注意現實。現實怎樣?現實有着一種危險:A之妻或B之夫很可能因此提出一份離婚申請。在現實中,這不算出格,且能為廣大群眾所理解。但這畢竟只是現實,這樣的愛情仍止於肉身。止於肉身又怎樣,白頭偕老的不是很多嗎?是呀,沒說不可以,可以,實在是可以,只是別忘了,現實除了是現實還是對理想的籲求,這籲求也是現實之一種。因此A和B,他們的戲劇以及他們的妻與夫,是共同做着一次探險。險從何來?即由於現實,由於肉身的隔離和限制,由於靈魂的不屈於這般束縛,由於他們不甘以肉身為“我”而要以靈魂為“我”的願望,不信這狹小的皮囊可以阻止靈魂在那遼闊的存在中匯合。這才是愛的真諦吧,是其永不熄滅的原因。

二十九

我正巧在讀《毛姆隨想錄》,所以時不時地總想起他的話。關於愛,我比較同意他的意見:愛,一是指性愛,一是指仁愛(我猜也就是指宏博的愛願吧)。前者會消逝,會死亡,甚至會衍生成恨。後者則是永恆,是善。

可他又說:“人生莫大的悲哀……是他們會終止相愛。……兩個情人之中總是一個愛而另一個被愛;這將永遠妨礙人們在愛情中獲得完美幸福……。愛情總是少不了一種性腺的分泌,這當是無可置疑的。對於極大多數的人,同一的對象不能永久引發出他們的這種分泌,還有隨着年事增長,性腺也萎縮了。人們在這個問題上十分虛偽,不肯面對現實。……難道愛憐與愛情可以同日而語嗎?”性愛是不能忽視荷而蒙的,這無可非議。但性愛就是愛情嗎?從“這將永遠妨礙人們在愛情中獲得完美幸福”一語來看,支持性愛的荷而蒙,並不見得也能夠支持愛情。由此可見,性愛和愛情並不是一碼事。那麼,支持着愛情的是什麼呢?難道“性腺也萎縮了”,一對老夫老妻就不再可能有愛情了嗎?並且,愛情若一味地拘於荷而蒙的領導,又怎能通向仁愛的永恆與善呢?難道愛情與仁愛是互不相關的兩碼事?

三十

單純的性愛難免是限於肉身的。總是兩個肉身的朝朝暮暮,真是難免有互相看膩的一天,但,若是兩個不甘於肉身的靈魂呢?一同去承受人世的危難,一同去輕蔑現實的限定,一同眺望那無限與決定,於是互相發現了對方的存在、對方的支持,難離難棄……這才是愛情吧。在這樣的棲居或旅程中,荷而蒙必相形見絀,而愛願彌深,衰老的肉身和萎縮的性腺便不是障礙。而這樣的愛一向是包含了憐愛的,正如苦弱的上帝之於苦弱的人間。毛姆還是糊塗哇。其實憐愛是高於性愛的。在荷而蒙的激勵下,昆蟲也有昂揚的行動;這類行動,只是被動地服從着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最多是肉身間短暫的娛樂。而憐愛,則是通向仁愛或博愛的起點啊。

仁愛或博愛,毛姆視之為善。但我想,一切善其實都是出於這樣的愛。我看不出再這樣的愛願之外,善還能有什麼獨具的價值,相反,若視“正當”為善,倒要有一種危險,即現實將把善製作成一副枷鎖。

三十一

耶穌的話:“我還有不多的時候與你們同在。後來你們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到。這話我曾對猶太人說過,如今也照樣對你們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林語堂說:“這就是耶穌溫柔的聲音,同時也是強迫的聲音,一種近二千年來浮現在人了解力之上的命令的聲音。”

我想,“正當”也會是一種強迫和命令的聲音,但它不會是溫柔的聲音。差別何在?就在於,前者是“近二千年來浮現在人了解力之上的聲音”,是無限與絕對的聲音,是人不得不接受的聲音,是人作為部分而存在其中的那個整體的聲音,是你終於不要反抗而願皈依的聲音。而後者,是近二千年來人間習慣了的聲音,是人智製作的聲音,是肉身限制靈魂、現實挾迫夢想的聲音,是人強制人的聲音。

三十二

我希望我並沒有低估了性愛的價值,相反,我看重這一天地之昂揚美麗的造化,便有愁苦,便有憂哀,也是生命鮮活地存在。低估性愛,常是因為高估了性愛而有的後果。將性腺作為愛的支撐,或視為等值,一旦“春風無力百花殘”或“無邊落木蕭蕭下”,則難免怨屋及烏,嘆“人生苦短”及愛也無聊。尚能飯否或尚能性否,都在其次,尚能愛否才是緊要,值得雙手合十,謂曰:善哉,善哉!

我曾在另外的文章里猜想過:性愛,原是上帝給人通向宏博之愛的一個暗示,一次啟發,一種象徵,就像給戲劇一台道具,給靈魂一具肉身,給愛願一種語言……是呀,這許多器具都是何等精彩,精彩到讓魔鬼也生妒意!但你若是忘記了上帝的期待,一味迷戀於道具,糜菲斯特定會在一旁笑破肚皮。

三十三

性愛,實在是藉助於肉身而又要衝破肉身的一次險象環生的壯舉。你看那姿態,完全是相互融合的意味;你聽那呼吸,那呼喊,完全是進入異地的緊張、驚訝,是心魂破身而出才有的自由呵!性愛的所謂高峰體驗,正是心魂與心魂於不知所在之地——“太虛幻境”或“烏托之邦”——空前的相遇。不過,正也在此時,魔鬼要與上帝賭一個結局:也許他們就被那精彩的器具網羅而去,也許,他們由此而望見通向天國的“窄門”。

三十四

因此,我雖不是同性戀者,卻能夠理解同性戀。愛戀,既是藉助肉身而衝破肉身,性別就不是絕對的前提,既是心魂與心魂的相遇,則要緊的是他者。他者即異在。異性只是異在之一種,而且是比較習常的一種,比較地拘於肉身的一種,而靈魂的異在卻要遼闊得多,比如異思和異趣,尤其是被傳統或習常所歧視、所壓迫着的異端,更是呼喚着愛去照耀和開墾的處女地。在我想,一切愛戀與愛願,都是因異而生的。異是隔離,愛便是要衝破這隔離;異又是禁地,是誘惑,愛於是有着激情;異還可能是棄地,是險境,愛所以溫柔並勇猛(我琢磨,性腺的分泌未必是愛的動因,沒準兒倒是愛的一項後果或輔助)。這隔離與誘惑若不單單地由於性之異,憑什麼愛戀只能在異性之間?超越了性之異的愛戀,超越了肉身而在更為遼闊的異域團聚的心魂,為什麼不同樣是美麗而高貴的呢?

三十五

人與人之間是這樣,群、族乃至國度之間也應該是這樣——異,不是要強調隔離與敵視,而是在呼喚溝通與愛戀。總是自己戀着自己,狹隘不說,其實多麼猥瑣。黨同伐異,群同、族同乃至國同伐異,我真是不懂為什麼這不是猥瑣而常常倒被視為骨氣?我們從小就知道要對別人懷有寬容和關愛,怎麼長大了倒糊塗?作為個人,謙虛和愛心是美德,怎麼一遇群、族、國度就要以傲慢和警惕取而代之?外交和國防自然是不可不要,就像家家門上都得有把鎖,可是心裏得明白:這不是人類的榮耀,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千萬別把這不得已而為之看成美德,一說“我們”便意味着遷就和表彰,一提“他們”就已經受了傷害。

三十六

“第三者”怎麼樣?“第三者”不也是不願受肉身的束縛,而要在更寬闊的領域中實現愛願嗎?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比如詩人顧城的故事,開始時彷彿是,結果卻不是。“第三者”的故事各不相同,絕難一概而論。

“第三者”的故事通常是這樣:A和B的愛情已經枯萎,這時出現了C——比如說A和C,嶄新的愛情之花怒放。倘沒有什麼法律規定人一生只能愛一次,這當然就無可指責。問題是,A和B的愛情已經枯萎這一判斷由誰做出?倘由C來做出,那就甭說了,其荒唐不言而喻;所以C於此刻最好閉嘴。由B做出嗎?那也甭說,這等於沒有故事。當然是由A做出。然而B不同意,說:“A,你糊塗哇!”所以B不退出。C也不退出,A既做出了前述判斷,C就有理由不退出。我曾以為其實是B糊塗,A既對你宣佈了解散,你再以什麼理由堅持也是糊塗。可是,故事也可能這樣發展:由於B的堅持,A便有回心轉意的跡象。然而C現在有理由不閉嘴了,C也說:“A,你糊塗哇!”於是C仍不退出。如果詩人顧城最初的夢想能夠在A、B、C間實現,那就會有一個非凡的故事了。但由B和C都說“A,你糊塗哇”這件事看來,A可能真是糊塗——試圖讓水火相融,還不糊塗嗎?可是,糊塗是個理性概念,而愛情,都得盤算清楚了才發生嗎?我才明白,在這樣的故事裏,並沒有客觀的正確,決不要去找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這不是理性的領域,但也不是全然放棄理性的領域,這是存在先於本質的證明;一切人的問題,都在這樣的故事裏濃縮起來,全面地向你提出。

三十七

我想,在這樣的處境中,惟一要做並且可以做到的是誠實。惟誠實,是靈魂的要求,否則不過是肉身之間的旅遊,“江南”“塞北”而已,然而“小橋流水”和“大漠孤煙”都可能看膩,而靈魂依然昏迷未醒。“第三者”的故事中,最可悲哀、最可指責也是最為荒唐的,就是欺騙——愛情,原是要相互敞開、融合,怎麼現在倒陷入加倍的掩蔽和逃離了呢?

通常的情況是A和C騙着B。不過這也可能是出於好意——何苦讓B瘋癲,跳樓或者割腕呢?尤其B要是真的出了事,A和C都難免一生良心不安。於是欺騙似乎有了正當的理由。可是,被騙者的肉身平安了,他的靈魂呢,二位可曾想過嗎?B至死都處在一個不是由自己選擇而是由別人決定的位置上;所有人都笑着他的愚蠢,只他自己笑着自己的幸福。然而,你要是人道的,你總不能就讓他去跳樓吧?你要是人道的,你也不能丟棄愛情一輩子守着一個隨時可能跳樓的人吧?是呀,甭說那麼多好聽的,倘這故事真實地發生在你身上,說吧,簡單點兒,你怎麼辦?

三十八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的第一個想法是:在這樣的故事裏我寧願是B。不要瘋癲,也別跳樓,痛苦到什麼程度大約由不得我,但我必須拎着我的痛苦走開。不為別的,為的是不要讓真變成假,不要逼着A和C不得不選擇欺騙。痛苦不是醜陋,結束也不是,惟要挾和詛咒可以點金成石,化珍寶為垃圾,使以往的美麗毀於一旦。是呀,這是B的責任,也是一個珍視靈魂相遇的戀者的痛苦和信念。“第三者”的故事,通常只把B看作受害者而免去了他的責任,免去了對他的靈魂提問。第二個想法是:在這樣的故事裏,柔弱很可能美於堅強,痛苦很可能美於達觀。愛情不是出於大腦的明智,而是出於靈魂的牽挂,不是肉身的捕捉或替換,而是靈魂的漫展和相遇。因而一個猶豫的A是美的,一個困惑的B是美的,一個隱忍的C是美的;所以是美的,因為這裏面有靈魂在彷徨,這彷徨看似比不上理智的決斷,但這彷徨卻通向著愛的遼闊,是愛的折磨,也是命運在為你敲開信仰之門。而果敢與強悍的“自我”,多半還是被肉身圈定,為荷而蒙所挾迫,是想像力的先天不足或靈魂的尚未覺悟。

三十九

愛情,從來與藝術相似,沒有什麼理性原則可以概括它、指引它。愛情不象婚姻是現實的契約,愛情是站在現實的邊緣向著神秘未知的呼喚與祈禱,它根本是一種理想或信仰,有一句詩:我愛你,以我童年的信仰。你說不清它是什麼,所以它是非理性的,但你肯定知道它不是什麼。所以它絕不是無理性。對於現實,它常常是脆弱的——比如人們常問藝術:這玩藝兒能頂飯吃?——明智而強悍的現實很可能會泯滅它。但就靈魂的期待而言,它強大並且堅韌,勝敗之事從不屬於它,它就象凡高的天空和原野,燃燒,盛開,動蕩着古老的夢願,所有的現實都因之而顯得謹小慎微,都將聆聽它對生命的解釋。因而我在《向日葵》的後面常看見一個赴死的身形,又在《有松樹的山坡》上聽見亘古回蕩的鐘聲。

四十

那回蕩的鐘聲便是靈魂百折不撓的腳步,它曾脫離某一肉身而去,又在那兒無數次降臨人世,借無數肉身而萬古傳揚。生命的消息,就這樣永無消損,永無終期。不管科學的發展——比如克隆、基因、納米——將怎樣改變世界的形象,改變道具和背景,甚至改變人的肉身,生命的消息就如這鐘聲,或這鐘聲之前荒野上的呼喚,或這呼喚之上的浪浪天風,絕不因某一肉身的枯朽而有些微減弱,或片刻停息。這樣看,就不見得是我們走過生命,而是生命走過我們;不見得是肉身承載着靈魂,而是靈魂訂製了肉身。就比如,不是音符連接成音樂,而是音樂要求音符的連接。那是固有的天音,如同宇宙的呼吸,存在的浪動,或神的言說,它經過我們然後繼續它的腳步,生命於是前赴後繼永不息止。為什麼要為一個音符的度過而悲傷?為什麼要認為生命因此是虛幻的呢?一切物都將枯朽,一切動都不停息,一切動都是流變,一切物再被創生。所以,虛無的悲嘆,尋根問底仍是由於肉身的圈定。肉身蒙蔽了靈魂的眼睛,單是看見要回那無中去,卻忘了你原是從那無中來。

四十一

當然,每以個音符又都不容忽略,原因簡單:那正是音樂的要求,這要求於是對音符構成意義,每一個音符都將追隨它,每一個音符都將與所有的音符相關連,所有的音符又都牽繫和鑄造着此一音符的命運。這就是愛的原因,和愛的所以不能夠丟棄吧。你既是演奏者,又是欣賞者,既是腳步,又是聆聽。孤芳自賞從根本上說是不可能的,單獨的音符怎麼聽也像一聲噪響,孤立的段落終不知所歸。音符和段落,倘不能領悟和追隨音樂的要求,便黃鐘大呂也是過眼煙雲,虛無的悲嘆勢在必然。以肉身的不死而求生命的意義,就像以音符的停滯而求音樂的悠揚。無論是今天的克隆,還是古時的練丹,以及各類自以為是的功法,都不可能使肉身不死,不死的惟有上帝寫下的起伏跌宕、苦樂相依的音樂,生命惟在這音樂中獲得意義,驅散虛無,而這永恆的音樂,當然是永恆地要求這音符的死生相繼,又當然會跳過無愛的噪響,一如既往保持其美麗與和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病隙碎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病隙碎筆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五節

%